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弓長先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反彈

弓長先生
·
·
之前有朋友問:「若真想讓對方有所做出改變,要如何開頭說話,讓對方不會反彈這麼強烈呢?」

在我保守的概念裡是有幾個點需要先去釐清,第一個是:這件事是誰的責任。

這種情況很多可能只是我們看不過去。只是我們覺得對方應該要改變。

無論對方是成人或孩子,若這件事是他需要負起的責任,嚴格來說他是可以選擇不需要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改變。因為只是他沒在我們的期待內負起責任而已。

當我們希望對方可以做出改變,內心最深的狀態可能是我們的擔心或其他情緒。倘若我們無法為自己的情緒、期待負起責任,無論怎麼樣的開頭、內容,對方都還是很容易反彈。

「我看到你這樣做,其實我是很擔心你。」單純表達出對於這件事的擔憂或情他情緒。因為我們能夠做的只有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我看到你這樣做,其實我是蠻擔心,因為有更好的作法,你願意聽聽看嗎?」若這件事是對方的責任,對方是可以選擇不願意。

「我看到你這麼做,我是有擔心的,同時也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當初你會選擇這麼做?」

還有很多例句可以切入,需要留意的是表達時如果只強調感受,那不是完整的表達,相反的可能只是一種情緒勒索。

所以,在表達自我感受時,還需要盡量展現出自我負責的「語態」,而不是將自己的情緒怪罪到他人身上,或希望他人為我的情緒負責。


第二個:很多長期練習的朋友反應是:練習一段時間後可以清楚的說出第一句之後,對方的回應,是最難回應的。因為很容易被對方的回應勾起更多的情緒。

就像孩子回到家,看他心情不好。我們關心他:「你還好嗎?」

孩子可能因為事情在心煩、沒有期待會被問,或許第一個時間反應就是:「你很煩」然後掉頭就走。

接著,我們可能就受傷了!「你這什麼態度,我是在關心你耶」

這狀態就是「對方的回應,最難回應」

因為

可能我們內心有期待他會告訴我們,

可能有期待他的態度不是這樣,

可能有觀點:「覺得這樣不禮貌」,

甚至可能還會自責自己沒把孩子教好。

而這些想法念頭伴隨著情緒揚升後關係反而緊繃,我們的關心就會變成對方的壓力,因為被其他情緒取代了。


第三個是:在關係中「想讓對方有所做出改變」也要分清楚,究竟是陳述規則還是道德勸說。

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美少女的房間很亂,老闆覺得她「應該」要整理乾淨。

孩子很煩,大人無奈。

因為老闆說:「你房間那麼亂,是不是應該要整理一下」「跟你講過很多次了,你的房間應該要整理了」其實這些都屬於道德勸說。

我們針對這個單一事件做角色扮演兩個小時。我當孩子,不斷的去挑戰她所說的任何「觀點」,也就是「應該」。這兩小時內,老闆可能感到非常挫折、憤怒、悲傷、無奈。

我最後跟她說:「如果是我,我只會很單純的說一句話」

「美少女,我『需』要你把房間整理乾淨。」

老闆反問我這樣有效?因為這不是我們習慣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態......

我:「沒有效,我再培你想辦法」

當週星期五老闆回台中,晚餐時跟孩子說:「美少女,你今天晚上有空嗎?」

孩子很精明:「除了整理房間之外,我很有空!」

老闆:「瑄瑄,我需要你把房間整理乾淨。」

孩子的第一個反應「喔~~~~~~」帶有撒嬌的感覺。跟過去的反應截然不同。

接著,老闆說:「如果你需要幫忙,我可以陪你」

後來美少女心甘情願和老闆兩個人的用了三、四個小時把房間整理乾淨。

關鍵在於因為老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同時清楚說出她的需求,並且不帶指責和命令的語氣。

當可以從:

「美少女,你的房間是不是『應該』整理乾淨。」

轉換成

「美少女,我『需要』你把房間整理乾淨。」

我們自己的狀態已經不一樣了,同時這並非話術,而是很單純的為自己的需求清楚表達。

而且,當可以釐清自己情緒、清楚陳述需求期待、為自己負責任時時,就算對方拒絕,會比陳述很多的「應該」時,自己內心的衝擊會和緩很多。

我深信從文字語言開始調整,在關係中確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但是需要時間。

只是多數時候都好渴望馬上可以改變,這實際上是不當期待。同時,又因為慣性很快的又回來本來習慣的相處模式,久了就只累積成更多的怨懟。


最後,還是需要分清楚:我們要的是「溝通」或者是「說服」

溝通時,聽到對方的困難、看到對方的狀況,先別急著給建議或你自己的答案,多聽聽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才有可能開啟對話之路。

「讓對方不會反彈這麼強烈呢?」這句話我的猜測是,我們是希望和對方關係和諧的,是關心對方的。因此,好好的關心人,而不是單純關心他發生什麼事。

最後,期望對方行為能有所改變之前,先拉近彼此的距離,反而好處理。真實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在乎,同時又不是無形的壓力。

#中年大叔碎碎念

#生活日常

#關心人而不是關心事情

#新進人員測試新腳架同時開箱車架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