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記憶出土|206: Unearthed|note of 2022 TIDF
封面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vD5YCCM6U&feature=emb_logo
影片介紹: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08991626022965253
韓戰期間,大量韓國人被政府指控為匪諜,遭美韓聯軍處決,戰後發起真相追究行動的遺族,也被以國安法整肅。影片說,此後的社會進入「紅色恐慌」(Red Scared)時期,人們對於這段歷史心知肚明卻只能讓塵土湮滅言語,直到2005年盧武鉉執政,才有制度性的清算行動,包括挖掘遺體。
國家屠殺人民的歷史並不罕見,清算歷史的行動往往跟著執政者的屬性更迭而變化。且讓歷史快轉如上,比較想從考古隨行紀錄的角度,來感受這部影片開啓的其他可能性。
導演在2017年參與了由民間和遺族自發的挖掘行動,團體透過目擊者和倖存者的證言,尋找韓戰期間處決人民的戰壕所在地,找尋遺骨。四年來導覽跟著團隊邊挖邊拍的,自言挖的時間比拍的時間多,這種有限性確實反映無法照顧太多歷史資訊的影像內容上。
而當自力發掘行動被提出時,一度有人反對將人力物力投注在結果不明的計畫上,直到反對者最終轉念:如果結合市民參與的方法來面對「不一定有結果」的風險,或許仍是值得帶更多後人來了解那段歷史的重要過程。於是挖掘展開了,現場土炮又不土炮,看似沒有太多事先測量(也可能導演本身跑去測量而沒有拍),但卻有考古背景的學者從旁協助解讀現象。
透過竹片、刷子等小工具的擺動,和挖掘者蹲、躺在土中與遺骨遺物相伴的身體影像,我突然意識到,當影片以「屠殺」來界定當時的槍決時,我腦海中滿是集中營「傾倒」猶太人、毒氣室的畫面,或是以鐵絲串手、將人推入基隆港的二二八證言。
但這部影像的「屠殺」,是考古現場的日常勞動與交談、是移除泥土後殘缺不全的骨骸後,從牙齒的狀態解讀人的生活習慣,帶著觀眾翻越「屠殺」的時間點,回到「生前」。
一名向來不敢接觸頭骨的年輕考古人說,總覺得清理到最後頭骨的下顎骨掉下來時,先人似乎以微笑在回應自己。
考古學者請學徒幫疊合幼童、女性的三具出土遺骨命名。說現場都是這樣的,發現的人有命名權。他們認為這是一家人,有媽媽和小孩。
儘管挖掘現場仍牽引著遺族能否找到親人的傷痛,叫螢幕裡外的觀者難不動容,但導演也說,真正與這段歷史生命交疊的長者亦在凋零,還能跪拜殘破遺骸者已少。於是,隨著考古推進的影像,啟動了另一種「魅力」是,我們好像跟著挖掘人員推開了死者走向死亡前的那道門。除了在「誰讓他們躺在這」的問題外,也想知道,在傷痛外,這些只剩下不完整白骨的「人」,是否還有其他被認識的可能,會不會也有關於蛀牙、抽菸、微笑的記憶,值得人們繼續挖掘下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