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也谈《我的凉山兄弟》

Seymour
·
·
IPFS
这是一篇我发表于2018年的书籍评论,原载于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和豆瓣个人主页,此处为旧文重发,我采取的这种对比及反向批评的方式盖因当时我并不很会写作书评,于是偷懒使用了最为简单的稻草人方法,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通过对比,也确实可以将很多事情讲的明白,人是很难脱离自己的立场去谈论问题的,如果立场不存在,那么辩论本身则毫无意义,所以暂且先如此吧。

上周,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

然后在豆瓣条目下看到一篇书评,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68398/

书评作者的意思我能理解,也明白,但是我仍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此,我想逐条解释并阐释我自己对一些东西的看法。在下文中,我将采取先列出该书评中我不赞同的内容,然后附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行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查看该书评全文。

一、

然而作者说什么了?诺苏人是诺苏人,彝族这个代号是汉族一厢情愿给他们编排的,似乎汉族人对他们文化的理解及承认不足,就是一种原罪。

关于这一段,恕我无法理解,书中在最初的章节中就有注释提到,诺苏是昭觉县当地彝族群众在本民族语言中的自称,他们在对外使用汉语提到自己族群时,也会使用彝族这个名称。况且书中另一处也有提到民族识别是1950年代开始的一项政治工作,而一个民族的自称显然是早于该项政治工作的。此外作者田野调查的对象是昭觉县利姆乡的诺苏人,因而这种论述完全没有问题,也切合跋中的破除整体来看的角度,这就如同假使论述对象为汉族某民系一样,使用该民系自称来作为调查的对象指代毫无问题,不能因为在政治话语体系中,存在整体性的汉族概念,就不承认各民系的存在及差异。

二、

在作者看来,诺苏原始文化和当地人生活状态急转直落的起点,就在新中国成立。接着金三角的毒品输入到了凉山州,毒品又带来了艾滋,这两个现代社会最难解的难题,从此就扎根不走了。
然后呢。接下去的长篇大论融合成四个字“怪政府嘛”。
这个论调倒是很符合台湾人一贯作风。
他们为什么会吸毒?——政府宣教无力啊!
为什么不给他们强制禁毒?——政府官员贪腐啊!钱都拿去吃吃喝喝充私房了!
言下之意好像政府丧病地砸钱进来,修好公共设施,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警力驻派,把所有小孩都拉去念书,让所有女性都走出家门,给所有男人都找个好差事。就解决了嘛!都是怪你们不努力啊。

再看如上一段,我更是觉得奇怪。

第一,作者书中多次讲述到的诺苏原始文化和当地人生活状态急转直落的原因是短短一百年经历了三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社会制度。众所周知,这一百年,自古先进、发达、富足的汉族社会尚且经历了十分痛苦的一个过程,遑论在政府眼中落后、愚昧、贫穷的诺苏社会?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诺苏社会是一个规模小,经济模式单一,处于帝国边缘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在应对外来冲击时,急转直落几乎是必然的。

第二,书中是否长篇大论汇聚成一句“都怪政府”?我并不这样认为。

  1. 他们为什么会吸毒? 首先,书中提到民国时期诺苏社会卷入到鸦片贸易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当时只有黑彝和富裕白彝才能吸食鸦片,且鸦片贸易扩充了诺苏社会的财富及军事力量,此为前提。 其次,改革开放后,海洛因开始在中国流行,也包括其走私的必经之路凉山,书中提到在当地语言中,海洛因和鸦片本是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借由前述前提可知,鸦片在诺苏民族历史上留下的美好记忆,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年轻人对海洛因所代表的“时髦”、“高级”等印象,自然谈不上有什么警惕。 最后,同一时期的汉族社会,海洛因大规模流行的原因也无外乎“时髦”、“高级”等印象,从这一方面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不同。
  2. 为什么不给他们强制禁毒? 首先,结合本书开头部分提到的,诺苏社会在整个中国内部一直以来的边缘地位来说。一是其地理位置上的偏僻,二是其经济上的落后贫困,三是其教育水平的低下,四是其政权掌控力度不高。结合这几个方面来说,像汉族地区一样实施政府领导的强有力的禁毒运动本身可能性不高。 其次,作者在跋中提到,要理解中国偏远地区的社会,就必须要破除中国整体的视角,以本地化的角度去考虑。党的话语体系中,各民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正是发展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如若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同样政策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3. 是否丧病地砸钱进来,修好公共设施,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警力驻派,把所有小孩都拉去念书,让所有女性都走出家门,给所有男人都找个好差事就可以了呢? 首先,公共设施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警力派驻也好,教育、就业也好,这一切,都不能脱离当地社会的发展水平,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必然要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超前的公共服务未必就是好事。 其次,作者提到过当地由政府创办了乡村集市,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因为在民族识别工作之初,诺苏社会被政府称之为落后的奴隶社会。过去,政府常宣传建国初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历史尤其发展规律,前三十年的社会改造,固然在制度上让诺苏社会看起来和汉族地区农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本身两种社会所经历的历史发展路径和文化积累是非常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一开始,诺苏社会立刻陷入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原因。 最后,前述第二点反证了第一点。党最引以为豪的优点就是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这就要求在具体社会工作中重视地区与地区的差别,进行具体的本地化的政策制定。这一点在书中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起,政府在基层,在偏远地区,在落后民族地区,其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是加强了,而是衰退了,又回到了在最初站稳脚跟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本地势力协助治理的老路上,但同时,经历过前三十年社会改造阶段后,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惯性,一方面是不得不依靠本地势力,一方面又忌惮本地势力壮大。

第三,我注意到一点,作者说直到她离开一两年后,利姆乡终于有了初中。这何止是落后,这是极度落后。我前述写到公共服务要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在诸公共服务中,又要以教育为最先。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提到建国后,各级政府建立了不同层级的师范院校,这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又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从而以几何级数的增长把基础教育普及到了最偏远的地区。但是回到本书中,事实似乎不是这样,或者说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从书中提到的诸位报道人,以及他们的经历,我认为也能看到当地社会教育水平的极其落后。

三、

中国政府远比作者聪明,他们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案,比蔡总统的“新南下”有前途得多。最有用的教化是眼见为实身体力行。把他们更长距离地剥离家乡之后,抛进比凉山、比成都更加经济发达的城市。
他们自己都明白了。
有钱才能立足,才有尊严。而那些与尊严背道而驰的东西。毒品,疾病,落后的婚嫁制度,家支文化,都和个人利益相悖。不论是谁都只能遵从普世的上升途径。

我实在没看懂书评作者如何得出的结论。

  1. 把他们更长距离地剥离家乡,搬进比凉山比成都更加经济发达的城市。他们自己都明白了????成都很落后吗?在成都闯荡明白不了,去趟广州就明白了?有钱才能立足,才有尊严。话说在成都的诺苏青年不也是这样认为的吗?书中那些在成都贩毒的诺苏妇女不也是这么觉得的吗?她们要摆脱身上的束缚,所以才去贩毒赚钱啊,所以书评作者你到底想说啥?
  2. 摘取的这一段,我的看法就是如我前述,发展教育。书评作者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提到过教育问题,而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诺苏青年到了成都只能偷窃抢劫,诺苏妇女只能贩毒?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恐怕还是教育。
  3. 我此处所说的教育和汉族社会里的教育的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因为,同样小学肄业,汉族青年去工厂做个普工,恐怕问题也不大,而诺苏青年呢?如果不会汉语呢?如果根本对现代社会的规则和精神一无所知呢?
  4. 书评作者说落后的婚嫁制度,家支文化都和个人利益相悖。这说到底还是一种社会演进的急功近利和自以为是。无论是诺苏的婚嫁制度还是家支文化,都是在诺苏社会自身发展历程中建立起来的,脱离他们本身来谈落后合理吗? 首先是婚嫁制度,晚清文人评价康定藏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不遵父母之命,不听媒妁之言,实属野蛮。那现在再看呢?现在汉族社会广泛的逼婚逼生先进吗?汉族农村嫁女索取礼金索取到对方破产先进吗?农村乃至有些小城市婚礼闹婚频发丑闻先进吗?(深圳也发生过)书评作者的先进与落后的概念,仍然是建立在汉族中心的立场上的,那为何书评名称又用到了“全球化”的概念?汉族人接纳了全球化吗?我觉得未必。 再说家支文化,这显然是建立在诺苏社会长期是经济模式单一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族力量,这与汉族乡村曾存在过的宗族何其类似。书中说道乡镇府创办了乡村集市,这是诺苏社会里第一次出现商业交换形式的市场,在经济模式的单一上,比起汉族社会简直是过犹不及,这样的社会,家支文化只会是更加根深蒂固。汉族地区的南方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党尚且无力摧毁强大的宗族,而在诺苏社会,家支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来谈其落后,谈其应当被抛弃,只能说莫名其妙。

尾声

我这里选取的是书评作者对该书的全部评价

但是我自己想说的是,书评作者的题目,没有谁可以幸免“全球化”,这句话我是认同的,但就这篇书评来讲,我并未看到任何全球化论述,我认为不如讲现代化。

该书在末尾有谈到的一个概念,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汉化”

我曾经是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客观事实,因为以“我”、“我们”的视角,这叫做现代化,因此我认为少数民族对“汉化”的指责更像是一种主观论述。但是我现在想到了更多。

  1. 首先是如该书在跋里所说,存在区域与文化的平行差异问题。或者说,存在多个“中国”,因此习惯性的以汉族的角度去看待少数民族的问题,很容易得到,这不是汉化,这是普世的现代化;也很容易得到,少数民族=落后,这样的概念。
  2. 无论是近代发端出的初步的现代化,还是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改革开放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均是由于汉族在国家的主体地位,而首先引进,消化以及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是带有汉族的精神内核的,或者说是汉族特色的现代化。
  3. 国内诸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大多数是由于汉族的外部压力而推进的,从汉族的角度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少数民族角度来说,这就容易形成一种“你们在搞汉化”的印象。
  4. 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也决定了不可能各民族独立自主以既有路线推进现代化,这不现实,也绝不可能。不仅不符合自古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要求,也并不符合世界近现代史中存在过的种种事实。这恐怕只能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遗憾了,毕竟我们的世界原本如此丰富。

最后要说的是,该书作为一本田野调查,并非政府施政指南,虽然我读的过程中一直觉得这样的书是要告诉我们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是其核心重点是在前面两点上,这也是田野调查的客观基础,怎么办?本该是读者去思考的问题,作者谈论的比较少,这是很正常的。之所以写文反驳那篇书评,即是在于我认为书评作者不顾“是什么?”“为什么?”,只一心揣测作者心中的“怎么办?”既然立场如此相悖,那还能怎么办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eymour我看见他闪亮的眼睛,看见他的双翼,看见那辆破旧的汽车喷射出的熊熊火焰在公路上燃烧。它穿过田野、 横跨城市、毁灭桥梁、烧干河流,疯狂的向爱情奔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老班长、梦乡、瓦舍和镀金时代

酒醉的鸵鸟

音乐消逝在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