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烏克蘭人的認同重生與再造(幕後)

廖珮岑
·
·
IPFS
·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為《歐洲之門 》(The Gates of Europe)。如同書名,烏克蘭不論就地理或歷史而言,始終位於東西方文明的交界地帶,也是各時期各大帝國的邊陲地區。......
本篇於2022/9/27刊登於轉角國際,由於合約的關係,無法在這裡放上全文,因此附上連結如下,歡迎有興趣的人直接點擊前往閱讀!

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烏克蘭人的認同重生與再造


以下為完稿後的心得隨筆(文末附上書評摘要)

其實當我接到《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這本書的書評邀約之前(本書也有簡體翻譯版本《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多少有看過或聽過,不管是各種報導、文章、PODCAST所整理的關於烏克蘭的歷史,以及為何會發展成現今的局面。

但我沒想到的是,真的閱讀這本書後,從中看到更為多元、複雜、迷人卻也很殘酷的一面,並且無可避免地會對現今的世界局勢有些投射及反思。尤其是最近的各種國際新聞,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烏俄戰爭中,不只是政權,還有一張張來自人民的面孔,不論是烏克蘭還是俄羅斯人,他們的韌性、選擇與行動,將會創造出歷史的新頁,不論這將走向哪種結果。

為了幫助我自己梳理書裡頭多元的視角及時間線,我特地翻了其他的幾本書,包含本書作者的另一本描寫俄羅斯歷史與民族認同的書《再造失去的王國》,以及從不同面向比較探討歐亞大陸邊界形成的《歐亞帝國的邊境》,也就變成了這篇文章的內容,而其中佔了滿重要成分的因子,便是宗教邊界的移動

感謝轉角編輯的邀約,也感謝聯經出版這本好書,讓我有機會仔細閱讀和思考這段烏克蘭複雜充滿韌性的歷史,並重新反思現今的殘酷戰爭。

書評文章節錄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為《歐洲之門 (The Gates of Europe)》。如同書名,烏克蘭不論就地理或歷史而言,始終位於東西方文明的交界地帶,也是各時期各大帝國的邊陲地區。
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是帝國擴張中為了維持權威及國家利益,急於兼併的邊境地帶;對西方不同時期的政權與國家而言,烏克蘭則是俄羅斯擴張的邊陲緩衝區。
如同本書作者浦洛基(Serhii Plokey)在導言中所述,他認為當代烏克蘭是由兩條不斷變動的邊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條是定居社會與遊牧部落形成的邊界,而這條邊界隨著歷史進程,逐漸轉變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的邊界;第二條則是羅馬帝國分裂後形塑的東西方基督教,逐漸形成東西歐政治文化的邊界。
然而,正是這樣的地理歷史與文化特性,使得烏克蘭不論是對外於各政權角力之間,或對內於人民認同與行動之間,始終呈現各種不同的抵抗與適應策略,進而塑造不斷流動的邊界線,也形塑出獨特的民族與文化意識。
在現今的烏俄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烏克蘭人民對俄羅斯的韌性正是根源於過往邊界形塑的歷史……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封面
CC BY-NC-ND 2.0 授权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這篇書評與心得為多本書的內容集結,希望能以更清晰簡單的敘事,讓大家了解不只是邊陲的烏克蘭歷史。 如果你喜歡這些內容,歡迎打賞支持、點擊拍手鍵,或留言討論。

廖珮岑森林地理雙碩士,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時報和鍾肇政報導文學獎。從鷹獵文化切入,在蒙古和中亞流浪一段時間後,對遊牧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持續記錄圍繞台灣猛禽的各種保育議題。文章散見轉角國際、野灣人文保育專欄、上下游副刊等。peiliao1120[@]gmai.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吉爾吉斯
4 篇作品

《草原上的阿蒂庫》:穿梭中亞國界的「馬背叼羊」與貿易女商(影評幕後)

棲架與生態農業實作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