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不要抹黑民粹!否則看不清世局

陳子瑜
·
·
IPFS
·

1990年以來,民粹主義開始在歐美國家日益顯露頭角,不僅嚴重影響歐洲的進一步統合,更以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震碎當時全世界評論家的眼鏡為這股浪潮的最高峰。日本並未置身於民粹主義的浪潮之外,2012年,以橋下徹為代表的「維新會」組織,初次參與國會選舉便奪下第三大黨,震撼日本政壇。千葉大學學者水島治郎(以下稱水島氏),從民粹主義的定義切入,輔以世界各國發展脈絡所寫就的《民粹時代》,可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本淺顯易懂、有實例也有理論的高參考價值好書。

相較於台灣社會目前仍對民粹主義多半抱持著負面觀感,水島氏開宗明義點出「民粹是民主發展的瓶頸」、「民粹同時具備解放與壓迫的雙重特質」等關鍵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民粹能促進『民主』本身的復權」。從阿根廷的裴隆主義來看,民粹主義與英雄主義結合,成為對抗當時寡頭統治最有效的利器,這是民粹主義解放的一面;然而,在近期的奧地利、荷蘭、德國與法國,民粹主義高舉反移民、反伊斯蘭的大旗,又凸顯出民粹主義壓迫的一面。

水島氏強調,民粹主義在歐洲呈現的壓迫現象,之所以能夠獲得廣泛支持,主因有二:其一,是因為民粹政黨領導人掌握住「被遺棄的人民」心情;其二,則是這類型的民粹主義,以「捍衛自由主義與民主生活方式」為主要號召,導致在理論上難以提出有效反駁。以德國為例,二戰後對納粹時期的全面檢討,促使聯邦政府在基本法中明令禁止反民主政黨行動,然而隨著戰後土耳其移民與近年來敘利亞難民等大量移入,讓極右政黨掌握到德國人民對於自身生活習慣有改變可能與低階工作遭到「搶走」的不安及不滿,據以合理化「驅逐外來他者」的主張,成為另一種「捍衛自由民主」的姿態。

另一方面,除了各級民意代表選舉之外,台灣近期熱議的公民投票制度,也是讓民粹主義者大展身手的一項主要手段。水島氏以公投制度最成熟的瑞士為例,點出該國人民黨是如何與「策進獨立及中立之瑞士連線(AUNS)」攜手合作,善用公投制度擴大政黨支持度,不但打破穩定的「魔力組合(瑞士政府閣員採政黨比例代表制,長期以來均為2:2:2:1)」執政結構,並且通過著名的「反對建造呼拜塔」此一針對伊斯蘭文化的公投案。

水島氏指出,這些趨勢背後的共通點,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結構趨於穩定,各國主要政黨在意識形態及路線上日益相同,導致選民需要一個明顯的他者,民粹主義政黨,因其路線及主張的激進,正好填補此一他者的空缺;另一方面,主要政黨既然日益相似,即意味著其所照顧的選民族群或階層也趨同,不在其範圍內的群眾,成為「被遺棄的他者」,多半心懷怨懟且對當前政治失望,因此民粹主義政黨或領導人,得以透過帶有報復性質的極端主張,博取青睞。川普之所以能當選美國總統,咸認「銹帶」區民眾的壓倒性支持,是主要關鍵之一,即為明證。

民粹主義政黨崛起背後的政治結構與選民心理等因素,在台灣也有類似的發展脈絡。杜克大學博士王宏恩所發表之〈台灣選民有兩極化嗎?我從2002年畫到2017年〉,統計近15年來台灣民眾的政黨認同,發現自2014年後,無黨派認同者比例迅速提高,至2017年達到超過半數(51%)的高峰,與此相對者,則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的認同比例衰退。

然而值得探討的是,台灣會出現類似馬琳・勒龐或法拉傑的民粹主義領袖嗎?目前政壇上唯一在光譜獨立(或遊走)於藍綠之間的,惟代表白色力量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但他的言行主張難以極端稱之,頂多白目,且受到統獨認同的「牽制」甚深,或許這就是台灣政治當前的獨特性之一:國族認同與國家定位的意識形態對立,促使多數人民支持相對保守的「維持現狀再看情況」;但對於兩大主要政黨的失望,卻又無法培養出民粹主義的政黨與領導人,因為民粹主義的主張必然要涉及到國族與國家定位(歐洲諸國藉由反伊斯蘭確立自己的存在),一旦涉及,人民的支持就保守起來了。這種弔詭的現象會如何發展,或許是台灣在政治學研究的領域中最大的價值所在。

本文亦發表於思想坦克: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18/06/02/%E3%80%90%E6%9B%B8%E8%A9%95%E3%80%91%E4%B8%8D%E8%A6%81%E6%8A%B9%E9%BB%91%E6%B0%91%E7%B2%B9%EF%BC%81%E5%90%A6%E5%89%87%E7%9C%8B%E4%B8%8D%E6%B8%85%E4%B8%96%E5%B1%80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