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發放現金」是目前最多政府使用的紓困工具?
「現金」、「消費券」、「滿額回饋」,你比較喜歡哪個?
你知道全世界已有133個國家,針對COVID-19疫情,擬出社福保障相關紓困方案嗎?
你又知不知道,在這133個國家裡,至少有87個政府已經祭出「現金發放」來協助民眾度過難關?
例舉全球現金發放
目前全球有5個國家/地方發放一次性無門檻現金:
- 香港:USD$1,290
- 日本:USD$955
- 澳門:USD$1,268
- 賽爾維亞共和國: USD$108
- 新加坡: USD$420
有設條件、門檻,或針對某特定群發放現金的政府,部分例舉如下:
- 澳洲:USD$455, 低收入戶
- 加拿大:USD$1,400/月,失業補助可達4 個月
- 法國: USD$1,624, 自營業者;USD$1,624, 低收入家庭
- 德國:最多USD$16,240, 自由工作者(藝術家&護士)
- 希臘: USD$866, 自營業者及因疫情失業者
- 印度: 舉例農民可收到USD$40 補助
- 伊朗: 可收到USD$400 ,低收入及失業
- 馬來西亞:各式現金發放方案;最多USD$365;低收入戶
- 菲律賓: 各式現金發放方案;最多USD$160 低收入戶;最多USD$100 工作受疫情影響勞工
- 南韓:各式現金發放方案;最多USD$800 家庭收入在70% 末端
- 美國:最多USD$1,200 成人、 $500 小孩;補助與收入掛勾,低收入戶補助金額高
- 英國: USD$1,232 ;與收入掛勾
- 台灣:最高USD$1,000 ;自營業者(低收入戶)
直覺上,大家都愛現金。但你知道為何「發放現金」是目前全球的政府們最愛使用的紓困工具嗎?
政府紓困工具
政府的紓困工具,種類很多,包括有:現金發放、薪資補助、社會保險(勞工、醫療)繳納補助、失業補助、兒童津貼、減稅、稅務延遲、寬鬆貸款(含融資等)、搶救產業之補助、官方寬鬆貨幣及財政政策等。
上述這些紓困工具,各有其優點、缺點。有些政策,政府是需要事先、額外制定一筆經費後,法規才能上路的;有些則不太需要。
寬鬆貸款,在幫助企業及百姓預支資金的調度,以紓困來看,有其必要性。不過,不論條件多優渥的貸款或融資,畢竟這是預支將來的儲蓄,遲早要還。所以,如果對於未來景氣、收入不看好的人、企業,要他跨出借貸這一步,以及真正借貸成功的機會,相對也不高。
在這些紓困方案裡,我個人傾向政府朝「減稅」類別發想。尤其是針對營業稅百分比調低,這種可以直接刺激需求的政策 (demand-side approach),絕對是景氣低迷時,整體經濟很需要的一種法令。
台灣的現金發放
根據政府目前推出的紓困方案,大約有133.5萬人的目標群組,是屬於條件符合自營業、且薪資低於標準薪資,這群組的勞工可向政府申請每月1萬元,為期3個月的現金發放。根據台灣的勞動整體數據(含就業及失業人口總數約為1,120萬人),這大概是照顧了11% 的勞工。
政府也正研擬受眾更多的紓困方案,以利振興經濟。目前提出的「酷碰券」是類似消費「滿額回饋」:消費買滿特定金額後,將回饋消費金額的25%。實際實施方案目前尚未確定,可能是讓消費者在下次消費時抵用,也可能當下就退款入消費者帳戶。
針對疫情的紓困及振興經濟,政府到底該「發放現金」、「消費券」,還是類似「滿額回饋」的方式?目前仍在密切討論中。
來看簡單一下這幾種付款方式的分別。
現金、消費券、滿額回饋
在貨幣學的學理中,「錢」有三大功能:
- 交易的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 儲存價值(Store of Value)
- 計算單位(Unit of Account)
大家都喜歡「現金」,因為現金是最直接,讓我們能「購買」想要的物品或服務。以「交易媒介」這個功能來說,現金的確是最佳的媒介的不二人選。現金幾乎在哪裡都可以使用,是最佳的「流通」方式,使用方便,而且彈性高。
理論上來說,「消費券」或百貨禮券,一般都有使用的限制;它有可能某些商品不能使用、有些地方不接受、或者有其使用期限、甚至不找零等。
我個人不太喜歡消費券或禮券,因為我覺得,它雖然理論上與現金同值,但因為些使用上的規範,並沒有像現金一樣給我支配的自由。
再講「滿額回饋」,以消費者的心態來看,我個人最不喜歡這種行銷方案。如果能挑,我寧可店家直接給我折扣,也不挑滿額的回饋禮。
道理很簡單,我想大家都能分辨百貨公司「打九折」、「買千送百」這兩種行銷方案對我們荷包的影響。以打九折來說,消費者只需要掏出900 元就可以買到想要的商品了。
哪一個比較好?
以「現金」、「消費券」、「滿額回饋」這幾種來看,我個人喜愛「現金」,因為它最直接,也最有感;需要被協助的人拿到後能馬上使用。
不過我認為即便廣為發放現金,政府也應設置發放的門檻。「累進補貼」(progressive subsidy) ,補助貧困群組比較多的這種補助方式,我就很贊成。
以即時獲得援助來說,現金的確是最能應急的幫助。現金使用最方便,政府不用短時間去設計、規劃一個新的(不論是線上或線下)付費方案,消費者也不需要學習,行政成本最低,最快速可以運作。
當然,有可能部分拿到現金的人不做消費,讓此「振興」經濟的政策失去其本意。但,我想政府發放補助金額並不會大到讓人「存起來」賺利息。那讓民眾自由選擇其消費上的支配,不也是一個讓民眾「感到幸福」的好方式。
話說回來,如果要正式比較「哪一個政策比較好」的話,我覺得這端看政策的「目的」。
如果「幫助急需幫忙的人」為政策優先目的,那「現金」的確是比較優的方式。
如果「吸引最多消費總金額,以利振興總體經濟」為政策首先考量,以理論上來看,因為得先掏錢出來,才拿得到折扣,無疑「滿額回饋」這種方案效果更佳。唯一要思考一下,消費者是否在面對疫情衝擊後,仍有這些錢來消費。
🃏 If you like to se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lease visit here. 🙏
補充:
這篇文章在四月初就打算寫,剛好那時受邀優質電台IC之音97.5的訪談,以「紓困振興經濟:保住企業更要保護百姓」為主題,談台灣政府推出的紓困方案。在此謝謝資深媒體人郭宏章的邀約,也歡迎大家收聽廣播內容。
https://www.ic975.com/aod/ic焦點觀察/紓困振興經濟-保住企業更要保護百姓/
參考資料:
特別感謝這篇 “Living paper” version 5 (April 17, 2020), Social Protection And Jobs Responses to COVID-19: A Real-Time Review of Country Measure by Ugo Gentilini, Mohamed Almenfi, Ian Orton and Pamela Dale. 大部分的數字及現金發放金額是參考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