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原型》書本摘要
書籍:《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作者: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1902-1979,德國心理學及心理分析家
譯者:楊夢茹
原書出版:1961年
翻譯出版:2017年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詳述了四種基本恐懼,包含感情世界、侵略性、環境因素,以及該人格的個案故事,最後透過補充說明,一而再地強調,並不是人格有所缺陷才有這些情況,即便是健康的人格,也會面臨這四種恐懼動力。
起初並非是「恐懼」,而是類似慾望的原動力,作者將這四種動力,類比為太陽系的地球;自轉、公轉、向心力及離心力,四種狀態代表不同的動力趨向。
以下摘要:
自轉─分裂人格
我們想要做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害怕把自己交出去,覺得會失去自我。
保護自我的動力過於強烈,就會變成「分裂人格」,傾向孤立、把自己隱藏起來,在親密關係之中,經常以冷漠、嘲諷的方式來推開對方,暗自立下考驗關卡,等到對方真的離開自己,就會想著,「他/她果然不愛我」或是「他/她終究還是離開了」。
環境的負面影響,導致分裂人格內心充滿怒氣或充滿恐懼,因此強化自我的保護殼;由於無法建立情感連結,持續處於不安全感,並有真正的/想像的攻擊威脅,為了捍衛自己而發洩的方式,包含言語和肢體暴力,也可能玩世不恭,缺乏中間的行為色調。
能夠把內心的懼怕說出來,就是某種程度的解脫,不過因為害怕被別人說是瘋子,恐懼在分裂人格心裡不斷累積,難以宣洩;對於道德倫理、宗教時常抱持懷疑,或極盡挖苦之能事。
喜歡從事少跟人接觸的工作,擁有這類特質的健康者,獨立自主、不麻煩別人,有勇氣照自己的安排過活,並對事物觀察入微,具有批判性且堅定,勇於面對事物醜陋殘酷的一面,不會懦弱不前或刻意美化。
公轉─憂鬱人格
我們對這個世界、生活與周遭的人敞開心扉,擔心脫離世界而感到不安全與孤立,害怕做自己。
只為別人而活,擔心脫離世界的強烈不安全感,就會變成「憂鬱人格」,強烈需要有人可以發揮自己的愛,極度需要別人的愛,盡可能地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距離代表被拋棄,這會讓憂鬱人格陷入憂鬱的谷底,悲觀與絕望。
環境的負面影響,讓憂鬱人格的侵略性不是向外,而是對內,培養息事寧人的性格,允許自己被忽視,為了彌補心中的不平,會升起道德優越感,以侵略自己的方式平衡內心的怒氣,認為自己忍受一切,錯的都是對方,長期將別人塑造成壞人,自己是受害者。
找不到出口的狀況,容易變得被動、懶散,變成抑鬱的症狀,對於一切毫無興趣,甚至是絕望;學習發洩怒氣是健康的,是自我價值重要的成分,將有助建立健康的自尊。
喜歡從事照顧、協助或服從他人的工作,發揮善體人意的特質,擁有這類人格特質的健康者,深具同理心,接納、願意幫助他人,感情豐沛且溫暖,經常帶著感謝的心。
向心力─強迫人格
我們渴望永恆、穩固的未來,因此害怕變化、嘗試,沒有計畫的事情。
愈恐懼改變,愈是以不變抗拒它,變成「強迫人格」,控制欲極為強烈,很難接受沒有絕對的東西、不變的法則,及可預知結果的事物;親密關係中,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否則就壓制對方。保護自己免於忍受不喜歡的事物,是最重要的生活原則,因此總是猶豫不決、懷疑,無法做出決定。
訂下規矩與模式,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有些事情根本毫無意義,卻覺得非做不可,才能稱之為強迫人格。例如:僵化的教育方式,父母及教養者至高無上的權威與原則。
環境的負面影響,使得強迫人格訓練自己「三緘其口」,壓抑怒氣以避免被懲罰或不被愛,或是把自己的憤怒合理化,對於所有自己禁止的行為宣戰,不斷犯規,甚至以為自己的出發點非常神聖。
喜歡從事與權力有關的工作,精確、細心、負責與掌控全局的業務,對於專業知識駕輕就熟,擁有類特質的健康者,將是穩重、吃苦耐勞的上進者,如果善用特質,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離心力─歇斯底里人格
我們隨時準備好改變自己,勇於嘗試、冒險犯難,害怕不變與受到約束的自由。
逃離一切規範,變成「歇斯底里人格」,討厭束縛、喜愛冒險,沒有永恆絕對,當下與眼前才是最重要的,對未來保持開放,隨時準備放下過去;親密關係中,喜歡談情說愛、擴張自我,強烈希望獲得肯定,伴侶是鏡子,用來證明自己,獲得自我優越感。
往往看中對方的經濟能力、名聲地位與財產,經常對別人要求很多,卻不準備對等的付出,一有問題就怨聲載道、歪曲事實,若無法被滿足,就轉向他人。以競爭、證明自己能力作為侵略性的行為,以獲得自尊與尊重。
從小極端壓迫、強制的環境,導致歇斯底里人格寧願當一個不用負責任的孩子;或是活在溺愛的家庭,不必學習負責任與獨立,就能享受生活的孩子,也容易變成歇斯底里人格;抑或是,父母是極端性格,有時表現和善,有時顯得冷漠無情,陰晴不定的性格讓人搞不清楚,因此「真實性」是他們最根本的問題。
具有這類特質的健康者,具有彈性、活力且熱情,對生活抱持樂觀的看法,善於抓住機會,展開豐富的生活。
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四大恐懼原型
書中具有詳細的人格故事介紹,並且提及輕微、中度及嚴重的症狀,以上的摘要僅是參考,閱讀塑造人格的環境因素,通常源自童年的成長背景,不過成人也會因為環境而受傷;在我們心中的恐懼,能夠負向也可以正向成長。
愈是與我們親密的人,將會放大這些恐懼,每每考驗著我們如何面對,但我們並非完人,既不完美也不完整,我們受到天性與環境塑造的人格影響,假如我們可以理解,折磨我們的恐懼是一種跡象,有助於我們找出生命的失衡之處,或是某一項重大挑戰令我們卻步,將會獲得新的理解、新的自由,如此一來,恐懼就有了正面的意義。
_
▶如果喜歡文章,歡迎支持,讓我走得更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