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来谈谈新冠“后遗症”

dunefox
·
·
IPFS
·
长新冠可能是存在的,但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比例,且目前研究看来有症状感染者的长新冠比例也不高,尤其是一年以上还无法恢复的比例很低。

随着新冠渐行渐近,近期有很多朋友都开始关心其新冠后遗症了。考虑到我之前文章的数据都太老,不再适用。于是找了个新的文章来讲讲。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

究竟有多少人会受到长新冠(后遗症)的祸害?近期一篇全球性研究给了答案:有症状感染者痊愈3个月后长新冠比例6.2%,12个月后0.9%。

于是新冠ETC三板斧“孩子、老人、后遗症”中影响面最大的这一条,是否可盖棺定论了?

让我们借此从数据分析角度来看看目前长新冠研究的状况:

🌟更多数据:

1️⃣不同症状人群的长新冠比例有显著差异,且和普通认知相符:症状越重越容易引起长新冠。12个月后ICU 20.5%,住院11.1%,不住院0.7%。

2️⃣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长新冠比例有显著差异,且和普通认知相符:年轻人长新冠比例低。12个月后整体平均0.9%,20岁以下0.3%。

3️⃣不同性别人群的长新冠比例有显著差异,女性远高于男性。12个月后女性1.8%,男性0.7%。文中认为是因为女性的免疫系统敏感度高于男性所致。但我认为也可能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关注自身健康,疫苗副作用报告也是女性远多于男性。


❤️数据优点:论文所使用数据来自全球 54 项研究和 2 个医疗记录数据库,其中包含 来自 22 个国家,120 万个不同年龄段的,有不同症状级别的新冠感染痊愈者,在2020至2021年间的数据。虽然相对于与全球新冠患者总量还差那么亿点点,这个样本空间还是小,但其覆盖面之广可以说是目前所有研究之最。


💔数据缺点:

部分在局限性章节中也有提到,这其实是很多长新冠研究共通的问题了。也是一直以来被诟病的点。

1️⃣大部分数据都来自患者的“自我报告”,问卷调查甚至网络问卷。这就出现了“我觉得我有新冠后遗症,所以我就有”的谜之死循环。对于呼吸道症状还相对靠谱些(也是最多报告的长新冠症状),但对于神经性症状,比如著名的“脑雾”等,其判别就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了。在纯数据角度,这样统计结果的真实性要打一定折扣。

2️⃣此外文中所有统计结果的95%置信区间非常大,比如有症状感染者6.2%有长新冠针状,其95%置信区间是2.4%-13.3%---也就是说最终结论有95%的可能性落在2.4%-13.3%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内。不确定性太强了。事实上几乎所有基于问卷调查/回访的长新冠研究都有这个问题,比如WHO官网上的结论是10%-20%。面对着以亿为单位的新冠患者,这样的结论是很缺乏参考性的。而导致这种不确定性的,私以为正是“自我报告”主观倾向。

3️⃣绝大多数长新冠研究都没有将足够的无症状感染者纳入。考虑到原始毒株和alpha delta等早期毒株有40%-60%的无症状感染者,而奥密克戎有90%以上的无症状感染者。最终的长新冠比例依旧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当下,各国测试量远远低于真实的患病人数,大量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过,自然也就无法加入到长新冠研究中来。

4️⃣什么样的症状才是“长新冠”?WHO对此有一个定义,可没有被包括的,比如内分泌、心血管、皮肤、消化器官等症状的影响,就不算长新冠了么?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痊愈后胖了5KG,至今没瘦回去,这难道不算“影响生活的长期症状”么?

5️⃣现在占绝对主流地位的奥密克戎谱系毒株是2022年初才出现的,目前的研究都没有将其纳入。按照论文所引的一个英国研究,omicron引起的长新冠对比delta降低了24%-50%


🔥简单结论:

长新冠可能是存在的,但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比例,且目前研究看来有症状感染者的长新冠比例也不高,尤其是一年以上还无法恢复的比例很低。

我们应该做的是锻炼身体,打全疫苗,做好防护,放松心情,莫要恐慌。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