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连载 | 当我谈论读书时,我谈些什么(1)
人无癖不可与交,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倘若一个人真的毫无癖好,多半是对生活缺少热情,和这样的人交往是乏味的。有癖好,却深藏起来,这样的人戒心强,难以拉近距离。通过一个人的喜好,可以深入了解这个人。一个人的读书清单、音乐列表、旅行足迹有时比一席长谈更能显露心迹。
我是个不爱出门的人,对社交的兴趣也有限。我最主要的兴趣爱好几乎都是室内的、一个人做的事情。年轻人的心性容易朝三暮四,好多沉迷一时的事物转而就抛掷一旁了。仔细想想,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的,就是读书。
五六岁识字之后,我开始看一些童话故事和少儿科普读物。《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是早教的必读书了。上小学后我订了一些以童话为主的少儿杂志,里面的一些小故事现在还有印象。记得有一篇讲的是一头鲸鱼喜欢上了一艘轮船,误以为这轮船是自己的同类,可是不管怎么表达情感都得不到回应。就像这个小故事一样,不知怎的,美好的过了头的童话总会给我一种寂寞悲伤的感觉。与此相比还是科普书更能满足我的求知欲,这类书里的科学乐观主义总是鼓舞人心。从老家旧物堆里翻出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地质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的最爱,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科学常识。童年学到的东西印象深,过了好多年还记得住。初中上化学补习班的时候,有一次我答出老师没有教过的内容,大概是黄铁矿是用来提取硫而不是炼铁,还让补习老师吃了一惊。这种知识就是从这本书里得来的。
读《十万个为什么》这些书,主要是满足了少儿的好奇心。第一本让我真正体会到文学趣味的书是《西游记》,初读时大概八九岁。《西游记》是幻想小说,情节生动有趣;加之我之前看过电视剧版,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年纪尚小的我能啃下这样一本大部头。
说到《西游记》,这确实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随着年龄增长,小时喜欢的东西可能长大后就不以为然了,而《西游记》却是名副其实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小时候读的是其中的妖魔鬼怪魔法神奇,长大后读的是其中辛辣的讽刺,乃至自我的修养。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影响了我的性格。现在好多外国人对于中国人都有着保守内向的刻板印象,鲁迅更批评中国人有奴性,而实际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着不畏权威、自由潇洒的一面,齐天大圣就是典例。
回归正题,我对读书的热情日渐增高,父母带我去书店购书成了最让我高兴的事。现在网购盛行,书店生意凋零,半数都停业了。可是实体书店有一个好处是网购比不上的,那就是对书籍的展示。那些五花八门的封面、漂亮的装帧很能激起我的好奇心,我每每靠着封面和标题来设想书中的故事,买回来一读才发现差了十万八千里。那时我最喜欢的是幻想、冒险题材,最早买的几本书我现在还记得起来: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岁的船长》,斯蒂文森的《诱拐》,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和《莫若博士岛》……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奇怪,读的几乎都是外国作品。这其实是有客观原因的。由于之前社会的动荡,中国当代的通俗小说发展非常孱弱,像样的青少年文学更是几乎没有,这就使得我从小习惯了读外国小说。
小时零用钱有限,感觉书价颇贵,我每次只买一本,购书的速度远比不上读书的速度。我总是俭省着读,生怕太快读完了。记得曾读过一本名为《魔鬼出租车》的小说选集,其中收录了二十篇左右的科幻短篇,我原本每次只舍得读一篇,因为某次心情实在难过,就狠下心来把后半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已经是件奢侈的不得了的事了。
因为买书贵,我会想其它的办法来找书看。按说最容易想到的是借书,可惜我身边几乎没有爱读书的人。小地方文化建设也差,没有太像样的图书馆。这样一来,旧书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爷爷家仓库里有些旧书,很快被我搜刮一空。这些旧书不知多少年没人碰过了,纸张焦黄,装订开裂,缺篇少页,还有股特殊的味道,习惯了之后居然觉得挺好闻。其中大多数是繁体竖排,我会认繁体字就是这时学的。此外标点符号特别多,有些像是专名号之类的,现在基本已经消失不见。这些书中有几本是旧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呼家将》等等,更多的是革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矿工》《风云岛》之类的。我曾经很喜欢《小矿工》这本书,里面一些十来岁的孩子们搞革命的故事冒险色彩很浓,意外地和我的口味,可惜结尾处书页残缺,不知道结局如何,成了我童年的遗憾。这类政治味道浓厚的革命小说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文学价值不高,现在很少有人读了。除了最有名的几本,多数早已绝版,想购买都困难。尽管是小时候饥不择食才读的,作为童年回忆,还是有些感情的,有时偶然想起,挺想找来看看的。
这点稀少残缺的旧书只能作为点缀,真正的满足我读书瘾的是旧书摊。我家附近有个旧书摊,小时候觉得有点远,现在想想其实也就是步行一刻钟的距离吧。一开始是父亲领着去,后来路走熟了就自己去;随身携带个小板凳,一看就是一天。因为我是小孩子,虽然一直光看不买,书摊老板也没说过什么。书摊不大,也就几百本书吧。这书摊的生意应该不是太好,每次去里面的书都差不多,没见卖出去过几本。里面的书五花八门,既有小说漫画杂志,还有辞典、工具手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一个「旧」字。一开始我看了不少漫画,《龙珠》《拳皇》之类的。后来发现小说太长还是得买来看,好在都不贵,我平常积攒的零花钱都用在这上面了。我买过的旧书包括大侦探波罗系列的《鸽群中的猫》《高尔夫球场的疑云》,梅格雷探案的《她是谁杀的》《梅格雷与疯子》,还有《基督山伯爵》。
在旧书之外,盗版书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我当时买的一些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卫斯理系列,还有《福尔摩斯探案集》都是盗版。这类广泛流行的通俗读物最容易盗版横行。盗版书纸张差,印刷差,看完一本书手指都染上了墨黑,更恼人的是排版错误,错字错到语句不通。除了最初贪图便宜买了几本,很快就下定决心这辈子都不要碰盗版书了。
说到金庸,我读的第一本是《射雕英雄传》。我有次和大姨一起租影碟来看,看的是《午夜凶铃》。大姨一边看一边织毛衣,看的哈欠连连,看完什么反应都没有。我则是吓得不行,连着一个星期睡不好觉。后来买了这套《射雕英雄传》,读到废寝忘食,很快就把贞子这个女鬼忘到九霄云外了,再提起也是当成笑话。要不是有射雕,搞不好我会多一个童年阴影。这也正证明了《射雕英雄传》有多么好看。
流水账似的写了这么多,把书目都列出来,是想强调下小时读书的影响。与成人后把读书作消遣、读完转眼就忘不同,小时读的书过了十几、二十年后依然留有印象,而且影响了审美趣味。因为从小读的熟,即便现在眼界不同了,还是对通俗小说别有一番感情。通俗小说有低级无聊、追求刺激的一面,同时也有对小说的源头、最本质的传统——也就是故事——的深刻挖掘。所以后来读到张爱玲对通俗小说的喜爱和借鉴,我是很能感同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