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Jane’s Walk
那個改變都市計畫史的女人Jane Jacobs和Jane’s Walk
5月4號是珍雅各的生日,那個留著短髮,帶著粗框眼鏡的猶太女性,在1961年用一本《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改變了都市規劃的歷史。
她主張一個城市活力的來源,是小尺度、混合使用、居民組成複雜的街道,並尤其反對拆除整個街區的都市更新,她筆下的充滿生命力的街區,可能被傳統的都市計畫者視為貧民窟,當時主流的都市計畫傾向於規劃同質性高的住宅、辦公大樓、大尺度車道,但這些地方往往不宜步行,因為尺度太大且太無趣,就像走在高速公路那樣。珍雅各認為有活力的街區是看似混亂但自有一套秩序的街區,越是熙熙攘攘,就越有社會交往的可能性,也越安全、越有趣。
承襲珍雅各的精神,Jane’s Walk是一場以社區為導向的街道行動,邀請大家用步行的方式,重新探索鄰里的街道,發現那些平常不被看見的故事,並連結社區中的人們。
我在斗六中華路,一個人的Jane’s Walk
返鄉好幾個月了,我偶而會騎著摩托車到中華路上買個冰、洗照片、看醫生,但從來沒有機會好好走一遍中華路,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條街,一看不得了,中華路也太多有趣的東西了吧!竟然以前都沒發現。
中華路西接著名的斗六太平老街,我就以此為起點向東走,日本時期巴洛克式建築的日利行旁,竟發現一個小小的藍色鐵片,寫著「食鹽 台灣省糧食局指定零售商」。這塊鐵牌見證了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沿用日本實施的食鹽專賣制度,在「台灣省供銷食用鹽辦法」下,規範各地零售商和供銷商。
沿途會行經五金行、眼科、牛仔褲專賣店等,街上有酸酸甜甜的香味,正是鳳梨的季節,一台發財車上堆放著澄黃的鳳梨,有百年歷史的林源美香舖,正在將立面上的大字重新上色,不遠處就是聖玫瑰天主堂,圓拱屋頂上,一個大十字架,一派洋氣,但再仔細一看,左右兩行對聯又無違和地跟附近地繁體字招牌相襯,成為很特殊的風景。
與教堂坐落於同一個街區之內,氣派的「新興宮」是斗六重要的信仰中心,大紅色的中式廟宇式樣,加上鍍金的圍欄,街道上空也掛滿燈籠,熱鬧非凡,可以想見新興宮的影響力,中華路上幾根電線桿也可見鮮黃傳單的蹤跡,寫著關於天上聖母的繞境。大紅、大金、大黃,儼然是中華路的地標。
中華路上的名店非「長興圓仔冰」莫屬啦!回憶高中青春,就會跟朋友相約到長興圓仔冰嗑一碗剉冰,加粉條、粉圓和芋園,還有其他冰店找不到的麻糬可以吃!這裡的湯圓和麻糬是招牌,八十年來,一直是斗六人茶餘飯後的好甜品。
走到中華路149巷,竟看到一個小招牌畫著博美犬,還標駐「博美徵配繁殖」,看起來已經有點年代,不確定做出這個招牌的主人還在不在,平常都是騎車經過,從來不會發現這個不起眼又滿妙的小招牌。
中華路上有一間木造房子已經多次吸引我的注意,雖然旁邊的招牌寫著安生醫院,但那是旁邊醫院的標示,這棟木造房子看起來是純住宅,還貼著春聯,也有裝設冷氣機,共有三個門,看起來是個大宅,看多次經過都沒有看見有人活動,目測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
Jane’s Walk很具有啟發性,我確實重新發現了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區,沒想到中華路上有這麼多有趣的建築和事物。從街道研究的角度而言,街道是城市中面積最大的公共空間,所以街道生活就是公共生活的一大重心,這是形塑一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的核心。台灣乃至於亞洲的街道向來以混亂有活力為特色,我們在街道中消費、居住、看見他者,在街道中長大,學會認同一個地方。
我在《我台北我街道》中閱讀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街道雖然是公共空間,但卻裝滿了私記憶,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間愛店,一條屢去不爽的街,大家會無條件捍衛那個自己最愛的地方,也許會承認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於我而言卻是最特別的。
出去走走吧,把街道走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