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nx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遊牧者計畫|一场寻找10年前200多位写信人的时空旅程

linxi
·
·
你还记得16岁的自己吗?
  • 1. 自我介紹

Hello,

见字如面,

我叫linxi, 在性别和阶级自由的道路上,前进的好奇人类。

小镇女青年,前休学生,艺术家,法国利摩日国立美院Art硕士。

曾在法国, 瑞典和成都学习和生活。关注女权主义,个人成长,可持续生活方式,跨圈层跨文化生活,教育的可能性等议题。热情和敏感的综合体,喜欢尝试探索。有过:背包穷游全世界18个国家,法国和中国的多个NGO的志愿者,朴门农场种田,拜访法国意大利生态社区,泰国寺庙禅修,云南沙溪茶室青旅义工。现在也在和朋友做自己的播客“看见什么吃什么”。

上学期间曾获得法国,瑞典和中国的多个奖学金。曾参与欧盟ERASMUS+“CR-I-TO-WE-TY ”项目。并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法国“L’Été Possible”、“Curieux Monuments ”艺术节,École d’art de GrandAngouleme, La Maison François Méchain, La Métived等法国机构艺术驻留,艺术作品也曾在瑞典,法国和中国多个展览中展出。

(驻留项目行为现场:Les Cœur Sur La Main-2023-法国)

  • 2. 你想去哪裡,為什麼?

2014年的四川省温江中学温江中学

温江中学是我的初高中就读的学校,位于成都郊区县里的一个普通公立中学。主要生源来自温江市区,以及其附属乡镇,和少数成都及周边郊区县。2014年高二的时候我是学校演讲与口才社的社长,我联合和学校其他几个社团,我们以社团的名义发起了一场叫:“给10年后的自己”的活动。

活动中我们鼓励大家用书信的方式和十年后的自己展开一场对话,并给大家保证我们会保管好这些信件并在十年后寄给大家。当时我们收集到了全校三个年级超过200封的信,有的同学还在信里面放了零钱和硬币,说到十年之后这些钱都会变成古董。这些钱有没有变成古董我不能确定,但是2024年的今天,在手机支付的大量普及之下,这些现金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变的稀有了。纸币的消身匿迹,就是这十年间社会巨大变化的微小痕迹。

(2013社团招新,左一是我)

2014年到2024年,十年间我已经从16岁到了26岁。在欧洲生活了6年之后,我也非常想回到我出生成长的城市,看一看现在的我和曾经的我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碰撞。当年15/16/17岁的同学们,今天已经是25/26/27岁了。我也非常好奇,那些当年和我一块儿在教室里学习,在同一个操场做体操的同学们,今天都是什么样子?

她们现在生在何方?

大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她们还记得当年自己的梦想吗?

她们是否实现了当年的梦想?

26岁的她们有想要对16岁的自己说些什么呢?

带着这些好奇,我想要在2024年,完成曾经地许诺,把这些信一封一封重新交到当年写信的人手里,和她们聊一聊这么多年的变化和感受。不管他们是不是还在温江,只要能联系到,不管在天要海角,我都会送到她们的手里。

(抓拍的高中日常)

“个人即政治”,我相信每一个体的生命经验都是重要且有力量的,她们值得被讲出来。我出生成长在中国西南的一个乡镇,在乡村城市以及不同国家的经历,让我从种种不同中勾勒出家乡的轮廓,也让我对资源分布的不公更加敏感。我的母校:温江中学时处于中国相对落后的西南县城的普通公立高中,上学时的同龄人大部分也是乘着在独生子女政策末班车下长大。我们的父母生长于中国经济上升期,但是刚刚踏上社会的我们面临的却是中国经济下行,年轻人失业率达到20%的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我开始思考:

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孩子,其家庭对于她们的个人经历有多大的影响?

女性和男性学习工作生活经历存在什么具体差别?

中国西南成都地区的年轻人关心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主要压力来源是什么?生活中的成就感是什么?梦想是什么?

我想要从当年200多位参加活动的同学们的变化中,描绘出一幅中国西南年轻人生命经历的图鉴。

(高中同学拿我的相机自己偷偷拍的,也算是对应试教育小小的反抗)

  • 3. 你的具體遊牧計畫是什麼?

去寻找当人写信的200多位校友们,开启一场和十年前自己的时空对话。

这个旅程分为:寻找写信人,把信重新交给她们,过程素材总结和分享 三个部分。

寻找寄信人: 200多封信我一直都存放在家里,首要任务就是重. 联系当时的写信人。可以通过:

  • 通过信上留的地址,电话及家人的地址电话,以及当年的QQ直接联系写信人

  • 在校友群和朋友圈里发布活动信息,通过熟人网络寻找

  • 在小红书,微信,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发布信息

  • 回到学校,询问老师学校是否还有当时的联系方式

把信重新交给她们 : 根据第一部分收集到的信息,重新拜访写信人,并面对面的形式把信交给她(经费考虑,仅限国内地址)。并在她们同意的情况下,记录她们阅读信的过程。并一起聊一聊这些年的变化、现在生活的状况、等等问题。整个过程用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记录过程。采访问题参考:

  • (看信前)你还记得当年写的什么吗?

  • 你高中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 你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 你怎么看待当时对自己未来的想象和现在实际自己的生活?

  • 如果现在的你又见到了16岁的你,你有什么想对她说的吗?

过程素材总结和分享 : 基于第一第二阶段的收集素材,进行艺术创作(形式:视频,装置,展览等)。并在成都线下做一个展览,和组织分享会。

整体行程共计划时间为5个月。因为寻人和寄信这两个部分时间流动性和随机性比较大,需要根据寻人和受访者时间灵活安排,所以这两个部分预估的时间是三个月。之后素材整理,创作和分享会,也需要大量时间做素材整理和测试,沟通成都场地,所以时间上也需要2两个月。

预算:住宿+吃饭:2500/月,第二部分寻人路费(仅限国内):5000,最后创作展览等物料:1000

总计:2500X5+5000+1000=18500(RMB) 

(当年还有同学特别备注想要在2024年的5月20日收到)

  • 4. 如果可以做到,你希望怎樣與當地建立互動?

在和当地互动的层面,我计划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

  • 如果时间和经费上允许,我希望能够除了交付信件和采访之外,能够和写信人共同生活几天,记录她们更加细腻丰富的生活日常。

  • 重新拜访我们曾经的母校:温江中学。并和校方沟通寻找一些共同合作的可能。比如:在学校举行项目放映或分享会,邀请参与活动已经毕业了的校友,重新回到回校和在校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个可以多邀请一些不同教育背景不同领域工作的,多做几场)。

  • 在成都或其他城市,根据这一主题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行为现场,分享会,圆桌讨论,工作坊等活动。

因为这个主题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受众群体比较广,所以我希望在整个过程中遵循没有过高对于知识和经济的门槛的原则来组织活动。

(抓拍的高中日常)

  • 5. 你計畫怎樣記錄整趟行程?

整个行程我将从:我(组织者),写信人(直接参与者),后期活动参与嘉宾和听众(间接参与者)这三个角度来记录和分享整趟行程。具体为:

我(行程早期1-3个月):通过寻人日记(文字+图片)的方式记录寻人的这个过程,并及时分享在社交平台。

写信人(行程中后期4-5个月):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拍摄看信和聊天过程。并在项目后期,剪辑成完成度比较高的视频,并进行线下放映分享。

后期活动:根据第一第二部分的素材,我会在成都做一个小型展览,并在开幕当天邀请相关话题的嘉宾组织一系列活动。嘉宾领域参考:社会学,教育等。活动形式参考:嘉宾分享会,圆桌讨论,即兴行为/艺术相关工作坊等。

整个的项目过程,也可以随性邀请参与者进行播客录制分享。

(行为作品:自由就像是一条滑溜的鱼-2023-法国)

Reference:

书籍: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 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 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

纪录片:李一帆《杀马特我爱你》;郑琼《出路》

音乐:KEY.L 刘聪 — Hey KONG

谢谢你读完了我的游牧计划,也欢迎为我拍手,支持和分享我的游牧计划。

祝你成为了16岁的自己会喜欢的人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