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為誰而存在?
還記得第一本閱讀的童話故事,是哪本嗎?
和朋友一起閒聊時,談到的童話故事是哪一本?你們讀到的結局是否一樣?
如果給你一個機會更改某本童話故事的結局或是內容,你會選擇哪一本書?
說到童話故事,我想大多數的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溫馨」,無論是故事內的情節,還是故事中主角和主角個性的設定,都會給我們這種感覺,而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地認為——童話故事是給兒童看的書籍,但童話故事起初是沒有限定給哪個年齡段的人們閱讀,這或許可以解釋童話故事都是溫馨的原因吧。
同樣溫馨的故事,卻有不同的結局
每個故事,都會有一個結局。但童話故事,卻有數個結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以家喻戶曉的《小紅帽》為例,小紅帽幫媽媽送點心至生病的奶奶家,途中遇見了大野狼,而大野狼心生歹念,想吃掉小紅帽,於是就套小紅帽的話,得知小紅帽要去探望奶奶,接著大野狼就搶先到奶奶家,先將奶奶吃了,再偽裝成奶奶,躺在床上,等待小紅帽的到來。當小紅帽抵達時,大野狼也將她給吃進肚子裡了!但就在此時,故事的走向就開始有數條!
在最早的文字紀錄版本中(夏爾·佩羅),小紅帽的故事就停留在此。但較為廣為人知的結局是──獵人剛好路過,將奶奶和小紅帽從大野狼的肚子裡救出來,並拿數個石頭放入大野狼的肚子中,縫起來,當大野狼醒了之後,牠感到口渴,於是就跑到水井旁,低頭喝水,但因大野狼的肚子裝滿了又重又多的石頭,導致牠不小心跌進水井裡被淹死。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個結局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的結局,例如:小紅帽憑藉著自己的智慧逃離了大野狼身邊;伐木工前來將奶奶與小紅帽從大野狼的肚子中救出。
一個故事,為什麼會有這多的結局?
- 經過眾人的口耳相傳後,故事的情節與結局在相傳的過程中,逐漸演變出多種版本。
- 原版的故事情節和結局,不被後人所接受,故後人改寫了故事的情節和結局。
- 故事的年齡層改變,所以故事的情節、結局皆被更改成適合該年齡層的。
為什麼我們都喜愛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之所以令人深深的著迷,我想或許是因為故事的「角色」吧!童話故事當中的角色,多為東方社會裡少見的身分或是職業,讓身處東方世界的我們著迷不已,因為我們對於這些身分和職業,並未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很好奇,並深陷其中。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故事的「氛圍」。當我們開始與他人開始接觸時,難免會遇見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順帶影響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處於負面狀態,而童話故事的氛圍卻與前者大大的相反——溫馨的、單純的。儘管當我們長大到步入社會,我們仍然會喜愛童話故事,就算我們都知道童話故事並不會出現在現實的生活。
童話故事,因誰而存在?
在過去,童話故事被當作一般的故事看待;但在現在,童話故事被賦予了不一樣的使命——孩童的第一個接觸的書籍類型,也就意味著,它是奠定孩童價值觀很重要的書籍,除此之外,它也被大人們所喜愛,正是因為它的美好、浪漫、單純和溫馨!總而言之,從過去到現在,童話故事並非是因特定年齡層的人們而存在,而是為所有人而存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