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十三香

枯北
·
·
IPFS
·
十三香的味道不会变,十三香唱词下一次的改编,不知会是何年。

第四天( 6 月 6 日)

什麼歌曲或俚語最能代表你的家鄉?

在你的故鄉,有什麼民謠、歌曲,是該處的人才會唱的?又或者有沒有發源於這個地方的俚語,只有擁有共同背景的人,才會聽得懂的?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我并不觉得我的家乡方言唐山话好听,在南方待了好些年,虽然语言天赋不行,江浙方言和粤语都没学会,但感觉人家的方言文文雅雅的,还保留一些上古发音,有独到的方言文化。而唐山话在我耳朵里总少不了一种土里土气的感觉,只不过是把普通话换了个语调,再加上俗语词汇而已,没有很深的底蕴。

但正是这种“土气”,让这种方言成为了一种十分接地气的语言,对比标准普通话,唐山话讲起来有些活泼调皮,容易逗笑北方官话区的听众,这也赋予了唐山话一种额外职能,成为了相声里面的常客。相声里经常借用唐山话来增强表现力,比如马季老师的《宇宙牌香烟》,也会借用一些唐山地区的民间小调,比如《十三香》唱段。

民间小调唱的“十三香”是一种调味品,各地风土饮食不尽相同,也许其他地方的朋友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十三香用十几种香料粉末调配而成,常见成分有花椒、八角、肉桂、陈皮、良姜等等。从前集市上,售卖十三香的小贩蹲在地上,面前是一排香料袋子,还有几叠纸,将各种香料放在纸上,按顾客要求搭配香料组成和比例,为了招徕顾客、宣传自家产品,往往在调制十三香的时候边动手边唱,常见的开头是这样一段:

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包文章。此纸落在我的手,张张包的都是十三香。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了那十三香。亲朋好友来聚会,挽挽袖子啊下厨房。煎炒烹炸味道美,鸡鸭鱼肉那盆盆香。赛过王母蟠桃宴,胜过老君仙丹香。八洞的神仙来拜访,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

这段之后还会针对每一种香料再详细地唱一遍,主要是讲解香料的产地和药用价值。这些十三香小贩活跃在农村的集市上,他们唱的小调也是一种十分有生命力的民间之声。在过去华北地区的冬季尤其死寂沉闷,这段唱词让毫无生机的环境多了一丝趣味。

我觉得最有韵味的要数巩汉林老师在小品《如此竞争》的开场唱的十三香,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还原了售卖十三香的场景,还把唱词做了自己的改编:

 小小的纸它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出纸张,若问这纸儿它那有啥用,听我慢慢的说端详,记者用它写稿件,作家用它来编文章,宣传改革和开放,“十三大”的精神放光芒......

这个小品创作于1988年,那真是充满希望的年代啊:记者还在承担社会功能,人们还有作家梦,宣传的是改革和开放,“十三大”精神的阐述者还是赵紫阳。

十三香的味道不会变,十三香唱词下一次的改编,不知会是何年。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枯北不合格的造论文手艺人。 跑步爱好者。 涉猎人文与社会科学各种文字的翻书匠,也算是研究者。 写作计划:生活杂感,读书笔记,影评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