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成長爆發之Tipping Point探討-制度篇

VC
·
·
IPFS
·
(本文於10/31/2020在Linkedin首發)醫療產業潛在市場宏大是很多企業關注的一塊,隨著各式科技的進步,醫療產業成長大爆發是時間的問題,但何時發生,什麼是tipping point,這裡從健保制度探討

無庸置疑,醫療產業一直是所有新事業關注的焦點,除了是人類永遠的問題,其市場規模之宏大,也是其他產業無出其右。

除了現有的 player外,還有其他產業也在瞄準這塊,大家都看好,但叫好而不叫座是大多數產業的心聲,甚至在這個行業經營已久的players, 也是遇到成長的瓶頸。

付費機制與剛性需求不足

這裡舉一個十幾年來一個叫好不叫座的產業類別,遠距醫療(Telehealth)。理論上,這是一個可以減低醫院,診所負荷,甚至提升醫療品質的手段,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但這個產業在2020之前如同處在漫漫長夜,不見曙光。

就問題癥結,主要有2點, (1)付費機制,到底是誰要付費,一直無適當的制度解決這個問題(2)剛性需求,在 COVID-19前,It is nice to have. 但不是It is a must to have. 直到最近 COVID-19, 如 近期Teledoc 的大發利市,則是個例子。

由以上的例子,也說明了目前醫療產業類別若要繁榮,其必有一個有剛性需求的前提,但這些剛性需求的類別,其實也是呈discrete的分佈。

若要成功,若不是比其他人早進入,不然就是在對的時間點靠disrupting的技術打入

但有沒有一個機會,就如同20幾年前Internet的駕臨,帶動各類產業,大家共襄盛舉,這是一直被探討的問題。

另外一個角度則就制度面上的付費機制的探討,用什麼樣的機制來promote 這些有效能的solution?

從改善Fee for Service(論量計酬)開始

就從健保的問題切入,目前世界各國面臨健保可能的破產,找尋各種解方,健保的破產的主因通常認定為醫療資源的浪費,效能的低落,在Clayton Christensen的The innovator’s prescription: a disruptive solution for health care就提到Fee For Service (論量計酬)的model為問題的基本主因。

這10幾年,也是所有健保改革的共識,另外一個共識為大家要走向value based的醫療,目前很多新創公司就是針對valued based care solution提出產品,但多數如同上面提到的遠距醫療(Telehealth)的問題,(1)剛性需求不足(2)誰付費的問題。

論人計酬 看來,最有機會的給付制度為論人計酬制度,也就是健保局根據一群病人就診紀錄的,計算出該年的健保花費,而健保局以該一年費用,發包給當地之醫療群,讓他們設法照護好病人,假設健保局提供1000萬給醫療群,而這個醫療群用800萬就完成健保局要求的照顧指標,這剩下的200萬就是醫療群的bonus。

與一般常見的fee for service不同的在於,在fee for service(論量計酬)把病人治好了,醫生可能就少了收入,所以常常有病治不好的問題。

相對而言,若是論人計酬,病人照顧的越好,incentive更高,所以若是有好的value based solution,會很容易被採用。

理論上,這個給付制度強化了剛性需求,也降低健保不必要的浪費,但實際則不然

論人計酬制度的英文一般稱之Capitation,其實Capitation在美國行之有年,爭議甚多,負評如潮,最有名的就是HMO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即使 Clayton Christensen的著作,也對其持保留態度,除了認為要有先決條件,如integrated service provider外,也認為這個制度有可能省了經費,但往往傷害了病人的權益。

因為醫療服務提供者,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常省略病人需要的服務,此外,以下為周恬宏博士之上下兩篇就論人計酬,論量計酬有相當精闢的見解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2/article/3252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2/article/3278?utm_source=opinion&utm_medium=extend&utm_campaign=opinionWEB

但隨著時間的演進,健保財務危機更是迫在眉睫, Capitation的作法也做了調整,如Intermountain healthcare,其提到的稱之population-based payment (PBP),有關本case的具體介紹,個人推薦以下文章

The Case for Capitation

Idea in Brief The Problem Despite ongoing reform efforts, U.S. expenditures on health care as a percentage of GDP are…

hbr.org

其相對早期的Capitation,這類的改良的Capitation在服務品質建立標準及量測機制,該照護服務群雖然還是用Fee For Service (論量計酬)的方式給付醫生。

但給付卻每季按照服務的品質,病人滿意的程度來調整, 這個系統相當於早期Capitation的優勢在於,除了獎勵醫生在改善品質幾成本的同時,也補償因為降低照護服務數量所造成之損失,相關的成果,及具體數據,可參考該文

不過,這類給付的做法,一定是要在整合型服務提供者(Integrated Service Provider)之下才可實行,如保險,醫療服務整合為一體的服務提供者。

如上述所提到的Intermountain healthcare, 除了有醫院,旗下也有保險公司,所以改善服務品質,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可能減低服務收取到的費用,但就集團審視保險給付及服務營收下的損益,可能是正向的收入,如此才有持續推展的動力

此外,就Intermountain healthcare的case,其Capitation care account之比例為35%強(2016),也非全部採用Capitation

個人觀點

(1)因為醫療本身有其高度複雜性,各科別差異性大的屬性,不可能會有一個one size fits all的solution, 只有case by case,逐步修正操作方式,所以美國CMS還是有各類value based system之試點方案,目前還是探索中

(2)雖然都是case by case,但是從改善Fee for Service(論量計酬)到value based system已經是不可逆的過程,成功的individual case只有越來越多

至於本文提到的tipping point, 個人認為,需要每5年觀察目前實驗試點方案的成果。

但因為value based system開始強化了剛性需求,加上各類的platform越來越普及,所以重點會在於架在這些platform上面的服務內容(content)取勝,也就是各個能改善醫療服務品質的專業content會是未來的主流

後記:

11/21/2020: 茲摘錄Delolitte之文章,Equipping physicians for value-based care

Equipping physicians for value-based care

Value-based payment models are designed to reduce spending while improving outcomes. Compared to fee-for-service (FFS)…

www2.deloitte.com

4/30/2021: Health Care After COVID: The Rise of Telemedicine

由於這次COVID-19,在解封前,遠距醫療變成不得不採用的方案,美國政府也納入保險給付體系,即使在解封後,因為使用者發現其好處,如避免無謂的交通往返,避免可能的感染,加上有納入保險給付,所以這套系統已擺脫過去要死不活的型態,值得觀察。

Health Care After COVID: The Rise of Telemedicine

By Cara Murez HealthDay Reporter TUESDAY, Jan. 5, 2021 (HealthDay News) — In late December, Dr. Ada Stewart asked her…

www.usnews.com


10/2/2021:就研究目前出現的醫療產業獨角獸時,發現沒有一個是制度的激勵.

最合適的理論模式則是從Scott Galloway在在疫後大未來 (Post Corona, From Crisis to Opportunity) 一書提到之可破壞指數(Disruptability Index)為重要市場改革推力。

這引用幾個代表性案例,並認為科技的進步如RPA,AI,近年來大行其道的平台商業模式,加上這個產業的高度可破壞指數(Disruptability Index)高力度推力加速這個產業的革新。

醫療產業成長爆發之Tipping Point探討-生命找到出路篇

前一篇就制度方面探討醫療產業成長爆發的tipping point, 個人認為從Scott Galloway在在疫後大未來 (Post Corona, From Crisis to Opportunity)…

medium.com


施振榮先生的觀點,也是從制度為出發點

施振榮:智慧醫療長路漫漫 台灣卻有大機會

智慧醫療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發展。科技部引用的數據指出,2021年全球智慧醫療市場規模為1,840億美元,2025年將達2,76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7.6%;其中又以...

www.digitimes.com.tw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VC服務生醫產業超過25年,經歷研發/產品管理/事業開發/銷售業務/品保法規等工作,工作橫跨美國,台灣,產品經歷家用醫材/專業醫材/實驗室設備等,在這個園地貢獻自己一點經驗及想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大家平安

人生的感激
12 篇作品

矢內原忠雄- 耶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