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5

Will Liu
·
·
IPFS
·
為什麼我不太感覺得到快樂?忽然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中斷了一天的日記,是因為自己心情好像真的很不好!

因為我好像為自己一個長久的問題,找到了解答。

問題是:「什麼是快樂?」

近一步延伸出來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我不太感覺得到快樂?」

我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原生家庭很大的因素,就是我們這一代(七年級生)的父母,在帶領跟教育我們的時候,很少是以「快樂與否」為健康長大的標準。

多數時間,我們成長標準是容易感覺跟量化的指標。

最通俗的應該是「數字化的指標」,例如考試考幾分、家庭的資金流/存量、工作職位等等,這種立見高下的判斷機制。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高分好像成為了必然的「好」,卻也在世界上行之有年。

再往下看,就是「安穩」這個指標,例如吃飽、喝足、穿暖以及乖巧。下意識的認為有達到這些條件,就是一種圓滿,自然會健康的成長下去。

長大,似乎在我們父母的那個世代,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小孩唯一的期許。

在我印象所及的人生之中,從來沒有從父母的口中,聽過「你今天快樂嗎?」這道問句。其他類似的情感形容詞,最高級別應該就是「玩得開心嗎?」之類的,但並不會在日常發生,而需要掛在有去玩的前提之下。

似乎,開心、快樂在冥冥之中,需要被一件特別的事情驅動,發生了什麼,才能夠有快樂與開心的感覺。

我知道,我不自覺的被這樣的公式設定了!

所以不能夠自發性的快樂,應該要發生什麼事情才能快樂。這樣的公式,讓我對於快樂這個感覺,通常是跟事件連結,但不代表當下的情緒真的屬於「喜悅」的情況。

默默地,誤會自己做些什麼事情會覺得快樂。但卻也嚐到了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第一次或許可以有很強的情緒反應,但越來會越少。

可以舉例的應該就是旅行吧!

第一次去旅行,開心、快樂、喜悅、滿足。第二次,還可以。然後一次次的,邊際效應遞減。

內心不自主的感覺,旅行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為什麼我卻沒有「內心喜悅」的感覺!

原來是因為,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想到這裡,我真的只能用「細思極恐」來形容。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