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倉結業隨想
沒想到連迷你倉也會倒閉。前幾天,我租用了五年的迷你倉打來電話,說即將結業,萬分抱歉。於是這幾天,我只好狼狽地處理後續事宜。
迷你倉這種商業模式,曾經算是香港的一種創新。租個便宜的工廠大廈,稍作裝修,分租出去。香港人家居空間狹小,雜物又多,許多人都會去租迷你倉。
聽說有些內地城市也複製迷你倉,結果創業失敗。誰說不是呢?沒有如此逼仄的居住環境,沒有如此難以負荷的樓價,誰需要迷你倉?正如香港的很多東西,都難以複製到內地。
可是疫情封關大半年,香港百業蕭條,市民口袋越來越緊,續租的人也越來越少。我是八月續租,本來還在糾結。結果七月收到通知,迷你倉「幫我」做了決定。
我在迷你倉放置的,是大量藏書。在香港,抱著幾千本藏書生活,真是件苦事。某夜,曾經有一瞬間,想過乾脆放棄它們算了,但終究是不忍心。
許多年前,我接過一個關於香港二樓書店的寫作項目,其中採訪了銅鑼灣的「書得起」。我問負責人,書店為什麼取這麼騎呢的名字?原來,「書得起」是2002年SARS期間創業的,當時香港百業蕭條,書店乾脆起個給香港人打氣的名字,告訴市民香港「輸得起」。
然而,「書得起」撐過了SARS,卻撐不過盛世。2016年12月18日,光榮結業。如今又遇上疫情,一切彷彿歷史重演。從內地來的病毒,吞噬了這座城市。香港人埋頭死撐,當下努力,莫問前程。
2020年,和2002年,何其相似。只是,經歷過SARS考驗的香港人,終究淡定。
撐,所有人都在撐。幫我搬書的GOGO VAN司機邊幹活邊抱怨:「熱天戴口罩,好撚辛苦。」
經濟的,政治的,各方各面的。我想不出,香港歷史上有任何一個時刻,比現在的形勢更加嚴峻。是否離開?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也有朋友問我會不會移民。我仍說不出再見,仍想留下。朋友問為什麼?我說,仍信香港是福地。朋友再問為什麼?我說,信,是不需要理由的。
書,還是要留在身邊比較方便。無奈香港樓價太高,要賺很多、很多錢,買個很大、很大的空間,才能裝得下這麽多書。來港十七載,一直努力,一直未遂。甚至還有幾千本藏書,困於老家,不得自由。前年老家水浸,據說愛書受災,至今不敢打開來,怕面對「喪親之痛」。
不過因為迷你倉結業,有機會整理藏書。隨手翻開陳冠中於2008年出版的《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牛津大學,2008),今天讀來真是別有滋味。在書中,陳冠中說:「從來不是港人沒有民族情,也不是中共在港的統戰工作做得好壞的問題,而是港人對祖國的感情,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內地發生的事情所打擊,認同感亦因而倒退。」他又問道:「特區政府也像二十年代的殖民地政府,主動宣揚中國文化。但到底它是在叫新一代人多學習大陸風土歷史地理常識,還是想讓香港人接受大陸的黨國文化,又或是希望港人重拾本來也不缺的傳統文化呢?」
這是12年前出的書,是12年前提出的問題。再過12年,香港會是什麼樣?或許沒有人會思考這個問題。能否度過眼下的難關,已經耗盡我們的所有。
邱吉爾說:「If you a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天佑我城。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