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干部知识问答-理论篇上(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暖壶人
·
·
IPFS
“第一、民族还长期存在。因为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的消亡,只要民族还存在,民族差别还存在,民族问题就还存在,不但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时期,不是民族消亡时期。所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民族概念

三、民族问题

四、民族理论

五、“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是错误的


什么是民族观?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1)民族是个历史范畴;(2)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3)要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4)民族不分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5)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6)在国际上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民族是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2)民族差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因素;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民族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但绝无优劣、贵贱之分。所有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5)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主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

(6)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一般普遍原则;

(7)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是国家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8)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9)建立各民族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条件;

(10)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国家,必须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根据可能的条件,支援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什么是资产阶级民族观?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资产阶级民族观,就是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其主要特征,一是以所谓“优劣”来区分民族,认为只有“优等”民族才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不应该是平等的,“优等”民族统治压迫甚至消灭“劣等”民族是天经地义的。二是鼓吹“民族至上”,抹煞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以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三是主张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社会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民族观主要表现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一是在对民族的看法上:资产阶级民族观认为,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民族,民族和人类相始终;民族具有“优劣”之分,优等民族统治、压迫甚至消灭“劣等”民族是天经地义的;民族和种族是一回事;并把民族和国家混为一谈,认为一个族体必须有自己的国家,才能够成为一个民族。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只有大小、发展先进和后进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民族和种族是两个不同的群体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民族和国家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民族不一定都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

二是在对民族问题的看法上:资产阶级民族观不承认阶级社会中民族内部的阶级差别、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认为民族是一个利益完全一致的整体,声称只有资产阶级及其统治阶级才是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不承认社会上有民族问题,只承认有宗教、风俗习惯和语言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有两大对立的阶级,他们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认为有民族必然存在民族问题,而且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既区别又有联系,民族问题同宗教问题有联系,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是在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上: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民族纲领和政策,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隔离、民族强迫同化、民族歧视、民族灭绝等。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政策,主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

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

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是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重要工作,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民族工年和作方面的优良传统。早在1952年和1956年,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教育、大检查。这对当时正确贯彻民族政策,疏通民族关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离,增进民族团结,顺利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一度中断,民族政策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得以重申,在民族政策教育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一些人的民族政策观念比较淡薄,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以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不少问题,影响了民族关系。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必须恢复和发扬。

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看到,当今世界上,敌对势力对我国还在进行渗透、颠覆和威胁,企图在民族问题上找到突破口;在国内,虽然民族关系已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某些问题上还会反映到民族关系上来,损害民族团结;残存在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旧习惯势力、传统的民族偏见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的残余,也会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下去,使各族干部和群众都能自觉地同各种损害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变成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从以往的经验看,主要是“三个结合”和“两个为主”。

三个结合:一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要同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相结合;二是重点教育和一般教育相结合,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三是提高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两个为主:一是正面教育为主,如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二是自我批评为主,如在民族团结方面出现问题时,当事双方应当自我批评。

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四个不够”:一是不够广泛。从块块讲,大多只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而在全国普遍进行不够;从条条讲,大多只在民族和宗教工作部门进行,而很少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普遍进行;从对象讲,大多只在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中进行,而在广大汉族干部和群众中进行不够。二是不够深入。有的往往就事论事,不结合理论或不联系实际,群众不感兴趣,收效不大。三是不够主动。宣传教育工作往往不是做在问题发生之前,而是出了问题后才引起注意,很被动。四是不够经常。宣传教育工作往往是断断续续。中央强调一下,上级督促一下,就突击式搞一下。或者出了问题就临时抓一下,解决问题后就又放松了。

搞好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要有战略眼光,要从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兴衰的高度去认识,去对待,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

民族和氏族、部落、种族、国家有何不同?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不同于氏族、部落。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又不同于种族。种族也称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形成的。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则属于历史范畴。种族的标志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一般是以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以及面容、眼色、体格等生理特征为标志;而民族则是以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为特征的。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也不同于国家。民族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民族可以建成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建几个国家,许多民族也可以共处于一个国家。

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崩溃、阶级社会确立的时期形成的。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去,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正是这两次社会大分工,引起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从而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国家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氏族制度逐步走向瓦解的过程,正是人们冲破氏族制度的束缚,流动交往、混杂居住、广泛接触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原先属于不同部落的人们,才逐步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

什么是古代民族?(略)

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56个民族。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各民族之间建立、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是现代民族的一种类型。“社会主义民族”最早由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中提出。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苏维埃制度以后,消灭了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在根本改造旧式民族即资本主义民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式民族即社会主义民族。

1929年斯大林又根据俄国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民族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民族是由于资本主义被消灭,而在旧式民族即资本主义民族的基础上,通过以社会主义精神根本改造旧式民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民族具有与资本主义民族不同的特征:(1)政治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2)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占有主导地位;(3)内部成员主要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并结成革命的联盟,其内部是团结的,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4)无产阶级及政党是公认的领导力量;(5)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还保持着一定的特点;(6)对内发展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主义的残余;(7)对外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结成最广泛的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

什么是资本主义民族?

亦称“资产阶级民族”。现代民族的一种类型。资本主义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产物。恩格斯说:“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的四个特征,萌芽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割据的消灭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地市场逐步联合成一个共同的民族市场。民族经济中心的出现,导致了全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全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资本主义民族特征,比资本主义以前民族的特征有了充分得多的发展,由于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主义和封建割据状态的局限性,所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等民族特征的表现就明显得多了。资本主义民族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组成。由于资本主义及其政党居于领导力量的地位,往往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自居,对全民族的思想有深刻影响。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民族“为了‘民族统一’而鼓吹民族内部的阶级和平;掠夺异民族的领土来扩大本民族的领土;不信任和歧视异民族;压迫少数民族;同帝国主义结成统一战线,这就是这种民族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政治内容。”(《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90页)。

怎样理解民族属于历史范畴?

所谓“历史范畴”是指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远存在下去的历史现象,即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上又要消亡的事物。阶级、政党、国家、民族等都是历史范畴的事物。

民族属于历史范畴,意思是说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并不是一有人类社会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才产生的。在民族形成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起初是原始游群,后来便结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过着集体群居的原始生活。从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的时期,人类才由部落发展为民族和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可避免的都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阶级、政党、国家自然也就相继消亡,民族这个历史范畴的事物当然不会例外,也要走向消亡。历史范畴的事物就意味着有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

民族属于历史范畴,说明民族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是说,民族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的东西,取代自己落后的东西,才会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并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民族界限的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对待本民族的一切都不要用固定的、停滞的眼光去观察,而应从社会的、民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角度去看待。因为,每个民族优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并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发展而得来的。同样道理,每个民族要继续发展,走向未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只有同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彼此学习才符合民族发展繁荣的客观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正常现象,而主张民族孤立、故步自封则是违背民族发展规律的错误表现。

什么是民族差别?

民族差别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不断变化。民族差别与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民族间的差别。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消灭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共同性逐渐增多,但民族之间的差别仍将长期存在。因此,承认民族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民族差别,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因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公民的民族成分是怎样确定的?

(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分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分。

(2)个人的民族成分,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分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在不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可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4)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分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




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不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重要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凡有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就必然存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是社会问题的难点和焦点之一。

民族问题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均为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与阶级压迫、阶级斗争相联系。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问题的历史发展情况如何?

民族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也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从人们开始由部落发展成为民族的时候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问题就已有了自己的早期雏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尤其是奴隶制度确立之后,由部落联合而成的各个小民族或民族集团,为了占有最好的土地和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富,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到了封建社会,这种掠夺战争不但规模更大,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民族征服战争。总的说来,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中,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掠夺与被掠夺、征服与被征服、同化与被同化的关系。尽管各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通过曲折的途径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崩溃,统一的民族市场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建立,资本主义的现代民族开始形成。这种民族的形成过程,从西欧的情形来看,是和他们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过程相一致的。但在东欧和其他一些国家中,由于封建制度尚未消灭,资本主义发展较弱及其他种种条件,则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时期,民族问题主要是觉醒了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对本民族封建阶级的封建特权和异民族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君主制度的民族压迫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权利的问题。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民族的旗帜,号召本民族的各个劳动阶层参加民族运动,与统治民族的地主、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这时的民族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民族问题更加尖锐。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断进行瓜分世界的斗争。他们凭借武力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0%的弱小民族,被置于他们的殖民统治之下。世界被划分为少数几个压迫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即广大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下,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这时的民族运动,就其本身的要求来说,虽然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但由于它反对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目的是要推翻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在客观上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并在社会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尤其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帝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制度虽已崩溃,但民族压迫和殖民剥削仍然存在,仅是形式有所变化。以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来代替旧殖民主义,并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对那些从殖民枷锁下取得独立的不发达国家继续进行压迫和剥削。所以,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就仍然是被压迫民族的广大人民反对压迫民族中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问题。当前,不发达国家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采取各种形式,反对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的控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就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族问题从产生直到帝国主义阶段,都在阶级社会中发展着。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直接地影响着民族问题发展的进程。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并指出“这两个趋向都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规律。第一个趋向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优势,第二个趋向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两种趋向,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反映,也是民族和民族问题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是什么?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是指我国各民族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争取国家独立,对内推翻民族压迫制度,争取民族平等两方面的问题。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性质,是由我国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我国,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各民族人民遭受深重灾难。帝国主义列强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手段,对我国各族人民进行屠杀、掠夺、欺骗和奴化,制造民族分裂,挑起民族纠纷。对于人口很少的民族,他们甚至采取隔离、屠杀手段,使受害者濒于灭绝的境地。他们还在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收买、培植亲帝国主义势力,制造傀儡政权,妄图把这些地区从中国分割出去,或者造成半独立状态,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此,我国各民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就成了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民族问题的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都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限制、禁止民族间交往,制造民族矛盾,煽动民族仇恨,实行强迫同化,甚至否认我国有少数民族存在。因此,推翻这种民族压迫制度,就成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民族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在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帝国主义对我国各民族的侵略和压迫是主要方面,国内的民族矛盾处于从属的地位。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分两个发展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第一阶段,一般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阶段的民族问题是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卓越民主主义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世界革命的范畴。这个阶段,我国各民族人民为了反对国内外的民族压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我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领导革命的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不可能找到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第二阶段,一般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阶段的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中国的独立,对内消除民族压迫制度,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民族纲领,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人民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民族压迫和产生民族问题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但由于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的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存在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偏见、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民主与集中的矛盾;还存在着国际上的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和国内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还存在着民族差别与民族特点。因此,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尽管各民族之间还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这些矛盾主要的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途径是(1)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大力帮助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政治、经济、文化;(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4)加强民族立法,切实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保证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5)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防止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将民族问题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只有同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速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第一、民族还长期存在。因为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的消亡,只要民族还存在,民族差别还存在,民族问题就还存在,不但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时期,不是民族消亡时期。所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依然存在,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不免要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第三、民族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可能在短时期消除,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又一个原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间一致性会自然增多,但差别仍将长期存在。在经济利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摩擦,所有这些矛盾和摩擦,都是由民族差别、民族特点、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所产生的。只要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还存在,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存在,民族问题就会继续存在。

第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和偏见,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的影响和不信任心理,在短时期内也还不能完全消除。要消除这种思想的影响,需要通过长期的、经常不断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这种情况也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遵循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固有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民族问题,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同发展繁荣。



什么是民族理论?怎样认识民族理论的阶级性?

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学说。

民族理论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按本阶级的利益理解和对待民族问题,都有反映其阶级利益和世界观的民族理论。封建贵族把民族说成是上帝的创造,把强大民族征服、掠夺弱小落后民族说成是上帝意志的表现,以维护其特权和私利。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曾经提出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权利和民族自决等口号,但当它们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就反过来压迫剥削其他民族。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有些人成了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的甚至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但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唯心史观等影响,许多人把民族这种社会历史现象和民族之间的各种问题看作是某种精神的或心理的、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孤立存在的永恒的东西;把民族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看作是天赋才能优劣造成的;把民族之间的剥削和压迫看作是生存竞争。因此不能揭示民族压迫和民族对抗的根源,不能提出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他们的观点往往被帝国主义所利用,甚至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工具。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民族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利益的体现,也是无产阶级观察和对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列宁和斯大林继而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这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奠定的科学民族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制度的同时,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造成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社会根源是私有制,指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消灭剥削制度。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有关波兰、爱尔兰、印度、中国、匈牙利等国问题的著作中奠定了科学民族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不同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从而产生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同时他们又都受社会发展条件所制约。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每个民族都由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所组成,存在着少数剥削阶级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阶级的对抗。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和民族对抗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而民族斗争又往往与阶级斗争相联系。

统治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为其自身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被压迫民族的工人和农民一旦觉醒,首先碰到的就是存在民族压迫的事实,就会用自己的革命行动去排除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私有制关系,争取民族的解放和自由。只要“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0页)。

 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关系,取得自身解放的斗争,首先在民族内部进行,使自己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成为本民族的领导阶级。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同样是国际性的事业,只能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共同斗争中去实现。对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来说,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他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也是他们自身解放的必需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光辉思想,是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如何?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问题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使这个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1)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这两面旗帜。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了战胜这个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民主和自由这两面旗帜下,团结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包括各少数民族中的民族上层和宗教上层,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2)把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列宁和斯大林关于国家建设的一个普遍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把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一个少数民族可以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单独建立自治地方,或同别的民族联合建立自治地方,还可在不同地区分别建立几个不同行政地位的自治地方。这样,既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复杂情况,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的愿望。在区划上,民族自治地方包括一部分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汉族城镇,这就便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又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在政治上,它实现并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发展本地区经济和文化的权利。在经济上,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地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并通过民族间的互助合作,使民族间发展上的不平衡逐步趋向平衡。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实行特殊的灵活政策。这首先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上。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在改革前分别处于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地主制等各个发展阶段上,有的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采取了慎重稳步的方针。在政策上,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政策;在时间上,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更有准备地进行改革,一般比汉族地区开始得晚一些,进行的时间长一些。

在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上,同样是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特殊的灵活的政策。在建设中采取了国家帮助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汉族地区人才、技术等优势同少数民族地区丰富资源相结合,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同照顾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利益相结合的方针。

(4)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着重克服大汉族主义。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91.96%,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就应当向全国人民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教育,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点。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特别是汉族人民要尊重各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权利,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还要真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逐步缩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距,密切相互间的关系。

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还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不利于民族关系发展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克服这两种民族主义中,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论大汉族主义还是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但都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要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加以解决。




为什么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是错误的?

因为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是有联系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也会反映到民族关系上。但是不能因此就说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不仅把民族和阶级说成是同始同终,把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混为一谈,而且同客观实际完全不符。虽然,在民族矛盾中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是阶级矛盾和敌我矛盾。但是,民族矛盾决不等于阶级矛盾和敌我矛盾。特别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民族关系基本上成为各民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民族矛盾基本上属于各族人民内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虽然是一致的,但仍然存在着由于民族差别、民族特点、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等产生的矛盾。那种否认有民族差别就有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认为民族问题只能是阶级问题,民族矛盾只能是敌我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理论,必然导致忽视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搞一般化、一刀切,必然导致把劳动人民内部矛盾当作阶级矛盾和敌我矛盾来处理,必然对我们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造成很大的危害。

总之,“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实际上是用阶级、阶级斗争来取消、代替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客观上成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方面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根据,给我们的民族关系造成了很大损害。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