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影展紀錄:《魂斷美少年》、《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廢影評
第28屆女性影展於上個月落幕了,lag到現在(金馬都開幕了)來補一下紀錄。
不知道是不是有參加選片指南的關係,這次看的都蠻喜歡。今年的副標「幻形共生IMPURE」,中文聽起來玄,如果從英文直譯就是「不純」。呼應著社會本來就是由不同性向,不同個性的人雜揉而成的。深一點地說,或許如古老哲學所想像的,我們的世界不過是理型的瑕疵品。或者「純粹」可能從來只存在於虛構的作品,而現實中的人們是醜陋而美麗的。
看了80年代李美彌的《未婚媽媽》,不免有些過時之感,然而這種過時是好的,代表女性議題相對80年代已有進展。可怕的是,劇中的有些議題仍未消失。焦點導演塞西莉亞曼基尼的短片輯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每一部都短而精悍,捕捉了日常中的吉光片羽。
在碎光幻影特輯裡,可以看出女影的精挑細選,五部短片來自不同地域卻彼此呼應。短片的主題從電影幕後、導演、編劇、音效師,到最後一部家庭紀錄片形式的短片,就像是電影幕後合輯。既描繪了電影建構過程的凝望、付出,也描繪了女性從業人員不合理的對待,如《香茅女孩》須由處女種香茅來防止下雨(結尾相當詩意),或《東京澀谷16:30》女導演與男製片人共處一室的「尷尬」場面。
這次也看了《創造物》和《黑洞迷情》,兩部有些說不上來的微妙。今年看女影覺得比以往更好看(也可能是我以往都沒認真挑),不過看場次好像完售的不多。如果讀著這篇也讀到此了,明年不妨也去女影挑個兩、三部片,以女影所選擇的視角來觀看這個世界。
以下單片簡評:
《魂斷美少年》(The Most Beautiful Boy in the World)
在《魂斷威尼斯》大綻星光的美少年伯恩安德森,歷經五十年後已是頹敗的老人。拍攝的那年,15歲,或許是他人生中唯一的盛放,往後的人生好似只剩下凋零。
“To put your eyes on beauty is to put your eyes on death”
當媒體問起盧契諾.維斯康堤《魂斷威尼斯》的選角時,他給了上述的答案。在《魂斷威尼斯》播映後,伯恩安德森獲得「世界最美少年」的稱號,就如同維斯康堤對他的形容,他的美麗為他帶來了
陰翳的生活。
開場時像驚悚片,還以為放錯片了,當然影展沒有放錯,導演也沒有失誤,伯恩安德森的一生像極了驚悚片。導演歷時五年去記錄年老的伯恩安德森,一方面紀錄當今,一方面回顧他的過去。並不只有他大紅大紫的過往,也有他的童年,他的親人。這一切過往延伸至今,鬼魅般糾纏著他。
導演去蕪存菁地選擇資訊,搭配適時無對白的特寫鏡頭,讓人對電影中不斷拋出的新資訊能輕鬆下嚥。《魂斷美少年》一方面讓觀眾真正地認識伯恩安德森這名演員,一方面也讓人意識到男性被物化的可怖。(維斯康堤選角時,就像選妃的老皇帝,渴望地凝視著男孩。)
伯恩安德森曾風靡日本,他就像春季的櫻花,備受日本人推崇,《凡爾賽玫瑰》的主角也以他為藍本。或許對伯恩而言,他並不需要再次盛放,他跟觀眾一樣,正重新咀嚼他的人生。
《天亮前的戀愛故事》
整部短片以類似《日曜日式散步者》再現的手法,去追索同為日治時期的作家翁鬧。
整部片並無太多翁鬧的資訊,以探尋翁鬧求學時,在日本(內地)的寄宿家庭為主。藉由舊地圖與訪談、底片曖昧的光影,一個個舊物事的呈現,讓觀眾隱隱約約看見了,翁鬧當年看見的景色。
底片的氛圍,搭配王榆鈞的配樂,可說是相得益彰。訪談之間穿插的空景,搭配詩意的結尾,使整部片充滿了餘韻。
引領風騷:回顧 Curve 雜誌三十年
本片以《Curve》雜誌的創辦人法蘭可為主軸,談論著雜誌的前世與來生,也兼談著同志所面臨的嚴峻世界。談的東西看起來很雜,不過剪輯將每個片段切分得很好理解,而且法蘭可的追求,或她面臨的困境,是與時代、與大環境相呼應的。
《Curve》在早年,就像女同志的紙本臉書。在那資訊不發達的時代,讓地方孤立的女同志,了解到自己並非異類,世界上也是有與自己相同的人。就像受訪的人說:「在雜誌上看見了我,給了我活下去的力量。」。同時,在那網路不發達的年代,讀者來信提供了女同志們一個交流的管道。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法蘭可說她盡量呈現不同族裔,類型多元,不論胖瘦的女同志。這是主流雜誌也做不太到的,平等的呈現。主流媒體上往往都呈現著體態姣好、顏值高的男男女女。而我想不論是同性戀、異性戀,不該是我們應當是什麼模樣,我們所呈現的,是自己,就已足夠好了。
喜歡的話: 不妨追蹤,也可以按讚免費贊助作者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