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相約未來的旅行,姊妹散步坪洲

黃宇軒 Sampson Wong
·
·
IPFS
·
一直都捨不得recap最後一次的「去埋呢度先」。決定在酷熱的今天,記去年12月,最冷但讓我暖在心頭的一天。我永遠記得,因為太凍了,D和Natalie兩姊妹,忽然率住手一起向前跑、想要暖身的一刻。有幾刻,覺得像跳進了《海街女孩日記》般的電影中...聽她們說話,旁觀這種親密,會為她們的連結莫名感動,鼻頭酸酸的。

原文刊載於黃宇軒IG

一直都捨不得recap最後一次的「去埋呢度先」。決定在酷熱的今天,記去年12月,最冷但讓我暖在心頭的一天。

我永遠記得,因為太凍了,D和Natalie兩姊妹,忽然率住手一起向前跑、想要暖身的一刻。有幾刻,覺得像跳進了《海街女孩日記》般的電影中...聽她們說話,旁觀這種親密,會為她們的連結莫名感動,鼻頭酸酸的。

我的報紙欄目,在明報「星期日生活」上的「去埋呢度先 」,每次約一位即將移民或長時間離開這座城市的香港人,去一趟旅程。2023年1月到12月,每月一次,總共12回。第12回,我約了D和Natalie兩姊妹,我們去了坪洲一行。

--

D是我十年前首次在大學教書時認識的學生,她夏天時跟我說,妹妹明年初即將離港,想為她報名。那時我沒為意,這樣的「報名」比較特別,後來想起,雖然已多年沒見過面,我還隱約記得,D提過她跟妹妹和弟弟的關係緊密。

這欄目試過有參與者帶朋友和伴侶同行,也試過幾乎有母子同行,但從未試過有「兄弟姊妹團」、未試過有「代人報名」、也未試過有三人同行,出於好奇,我跟D聯絡上。跟D非常要好的妹妹Natalie,是今次的主角,十數年來日夕相對、無所不談的三姊弟,因為Natalie即將出行,可能迎來生活的大突變。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思考這回事,此行就如此約定了。

D和Natalie一直跟我聯絡,說到弟弟也可能加入,雖然結果他因課業未有來到,言談間她們頻繁提到弟弟,就像我也認識了他似的。她們二人說話都直腸直肚,你一句我一句的,聽她們「一輪嘴」的互動是大樂事。我問Natalie是否有從沒去過的香港角落,她爽直地笑說,「大部分地方都沒去過」,D也幾乎搶住幫她這樣答。我想有年聖誕曾往坪洲散步,頗享受在冬日中曬太陽,於是提議從沒去過那兒的Natalie前往小島一行。

Natalie的回答也是幽默,說曾想過去探住在那兒的朋友,結果大家反而讓住在坪洲的朋友坐船出來中環跟他們會合,所以至今沒去過坪洲,而朋友如今也搬走了。於是我們約好,去看看坪洲,正好這也是近年我重新發現的地方,一直在跟不同朋友推薦,我也計劃把讓我重新發現和愛上坪洲的小誌《島民》送給她們,作為此行的禮物。

--

以下是曾曉玲書寫當天我們的旅程:
【去埋呢度先,終結篇:一場輕鬆的告別 姊妹遊坪洲重拾童趣】

在半小時多的船程上,我們搖搖晃晃地聽姊姊D說着與弟妹的關係。她與妹妹Natalie有6歲之差,還有個小Natalie兩歲的弟弟,「我幾年前才接受到他們已經過了18歲,因為從前到幼稚園接放學,印象裏常覺得他們仍是好細個」。她回憶會用權威方式讓弟妹跟從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直至有一天,聽正在讀建築的弟弟說些陌生術語,「我覺得他終於進入了一個領域,是我完全不懂得的」。

Natalie明年春天將動身往加拿大生活,姊妹似乎都有了關係要進入新階段的覺悟,D說:「我們的牽絆有點太深了,對彼此的影響太大。大概從這一年起我才比較明白到,我們身處同一房間,狀態或頻率可以突然之間不同,會互相打擾到對方。」

踏上坪洲小島,很快就看見一堆劃了紅交叉的共享椅子,讓空地變得像個大客廳。Sampson說要帶我們到他心中香港「最正的一個體驗」。來訪坪洲的人也許會自然地走向面前超級市場,再一路往裏面探索,不過這次我們先拐向右邊,進入島形「G」字下方的海邊小徑,在地圖上它有一段與坪洲永興街平行,卻沒有街名,標示為「坪洲南灣休憩處」,「這是我心目中香港其中一條最美的路」。站在這兒既可看海,亦可回頭看面海的一排小樓:粉色的黃與藍與綠配襯得和諧;「坪洲商會」與「潮州會館」字體各具特色,不失為一片可愛小風景。

沿小路鑽進小樓背面,會找到永興街上的「島民空間」。我們與經營空間的Kit和Myriem打個招呼,Sampson說因為參與這裏舉辦的一場音樂會,重新發現坪洲是個美妙地方。二人出版小誌《Islanders 島民》,第一本便研究島上椅子的由來和管理;他們亦是策劃「船到橋頭生活節」的團隊成員,生活節剛在11月結束,連接長洲、坪洲、梅窩、芝麻灣這個由橫水渡路線織成的離島地區,發掘其中獨特文化。Kit在過往訪問曾提過籌辦過程中需小心處理對島民的影響,棄用打鑼打鼓式的宣傳,保持一份尊重。

離開「島民空間」,會看到在圍仔街已荒廢的坪洲戲院,轉個角,我們倒把目光停留在毗鄰大廈,覺得入口歪歪斜斜貼着「遠東發展坪洲大廈」,與其架勢名字呈現出有趣的反差,原來大廈與戲院同為1970年代末由富商邱德根的遠東發展有限公司興建,成為了這個角落一座突出的大樓。這附近有小公園,平日顯得清靜,兩姊妹二話不說就跳上鞦韆盪得很高,玩得興起。

穿到另一邊海岸有龍母廟,廟前搭建有蓋遮頭的一個涼亭,邊框變作海灣的畫框。循志仁街回頭走,是現時坪洲的熱門景點牛皮廠「秘密花園」,閒日完全不見其他遊人,Natalie同樣毫不猶豫攀上木梯到了平台,坐在懸吊的藤椅裏,隨後跟上的D即用手機為妹妹拍照。

我們回到島中心找間茶餐廳歇一歇,談談她們的移民決定。

我們回到島中心找間茶餐廳歇一歇,談談她們的移民決定。對於D而言,意識到妹妹也已長大了的時刻,或者就是她往捷克當交流生的時候。Natalie自言是個節奏較慢的人,連交流時碰上的台灣人都說她慢得不像香港人。初到捷克時孤身一人,姊姊D從電話也聽出她的聲音帶些沮喪,不過久了以後,她漸漸從妹妹的分享中察覺到一份自在,「我會想像沒有親人在身邊的她亦可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節奏」。Natalie自言「當我下了決定就會很堅決」,雖然最初是姊姊問她會否移民,最後倒是她先踏出一步。我們都以為姊姊D比較果斷,D反而說做重大決定時會想很多,不過仍期待「做隻脫韁野馬」,往英國後更開放地接受各種生活,或會試試藍領工作。
 
Natalie曾「發明」一套與地方建立連結的方法,「我曾看一本關於遊歷日本的書,覺得未能感受作者所感,於是打算從自己的地方開始,整個月每天上家附近的魔鬼山,細佬怕我會迷路,就每日早上7時陪我去行山」。雖然相當神心,但她笑自己不久後帶朋友上山已認不得路。
 
她又分享姊弟去迪士尼的合照,我們才發現二人口中那受盡管教又疼姊姊,兼且聽說愛寫詩的小弟,竟是個高大少年。將來身處異地,三姊弟會不會每天視像見面聯繫感情?D和Natalie皺皺眉,想像不到這樣的畫面:「其實未必,三地時差超難克服吧?」、「視像時不知該在什麼時候開口,我沒很掌握到。」Natalie提出:「未來3個人約在同一個地方旅行,一起談談一段日子以來各自經歷了什麼,不是更好嗎?」
 
這天行程最後,我們往與坪洲另一頭相連的小島大利走去,筆直的路上迎着大風,姊妹倆走得輕快,走着走着牽起手來。不怕別離的這種親密,大概就是相伴成長點滴灌溉出的手足之情吧。

【我的私藏】
飛鵝山日出、油塘青山道小巴
對於香港的眷戀,姊與妹各有所好。D推介飛鵝山日出,強調並非駕車到達的觀景台:「要凌晨3至4時行飛鵝山道經過一堆豪宅,再轉入山路經過一堆墳墓,上到停機坪及氣象站,看雲散日出與樓景。當然行山不能強求,即使看不到日出,睇霧睇雲都靚﹗」而Natalie則記掛可遇不可求的切身體驗:「住在油塘十幾年,只是很勉強上到油塘的青山道小巴兩次,但中途到觀塘都被叫換上觀塘往青山道的小巴。有次打去留位,司機哥哥好好心叫我唔好等,落觀塘搭那邊的青山道小巴﹗好人一生平安(加個比心手勢emoji),希望他們之後的生意蒸蒸日上,搭到的人都是被神眷顧的一群啊~」
 
@sundaymingpao 的欄目 「去埋呢度先」:
《香港散步學》作者黃宇軒每次約一位即將離開這座城市的香港人,了解其性情、喜好,設計一趟旅程,讓他/她遇上多年來錯過了的「正嘢」,做幾粒鐘朋友、情留香港半天,一路行住傾捨得捨不得,一路蒐集這裏叫人留戀的hidden gems。「我一直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到了這年代,不論是否別離,都似在跟香港進行一場「漫長的告別」。如果離開前,有許多地方想去埋先,一直去一直去,會否永不離開?」
 
「去埋呢度先」每次都有曾曉玲同行,書寫這旅程。Sampson則簡短撰文介紹設計的旅程,並在當天負責拍照。


黃宇軒IG
黃宇軒FB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黃宇軒 Sampson Wong《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及《香港散步學》兩本書的作者。香港城市研究者、藝術家、作家,地理系博士,現為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講師。曾共同創立「懷疑人生就去散步」影像計劃。 IG: sampson_wong fb page: sampsonwonghk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用城市空間傳播訊息:「你有咩遺願?」

「香港散步季」來了:好好把握,約去散步。

打開空間:《夜闖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