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相約未來的旅行,姊妹散步坪洲

黃宇軒 Sampson Wong
·
·
IPFS
·
一直都捨不得recap最後一次的「去埋呢度先」。決定在酷熱的今天,記去年12月,最冷但讓我暖在心頭的一天。我永遠記得,因為太凍了,D和Natalie兩姊妹,忽然率住手一起向前跑、想要暖身的一刻。有幾刻,覺得像跳進了《海街女孩日記》般的電影中...聽她們說話,旁觀這種親密,會為她們的連結莫名感動,鼻頭酸酸的。

原文刊載於黃宇軒IG

一直都捨不得recap最後一次的「去埋呢度先」。決定在酷熱的今天,記去年12月,最冷但讓我暖在心頭的一天。

我永遠記得,因為太凍了,D和Natalie兩姊妹,忽然率住手一起向前跑、想要暖身的一刻。有幾刻,覺得像跳進了《海街女孩日記》般的電影中...聽她們說話,旁觀這種親密,會為她們的連結莫名感動,鼻頭酸酸的。

我的報紙欄目,在明報「星期日生活」上的「去埋呢度先 」,每次約一位即將移民或長時間離開這座城市的香港人,去一趟旅程。2023年1月到12月,每月一次,總共12回。第12回,我約了D和Natalie兩姊妹,我們去了坪洲一行。

--

D是我十年前首次在大學教書時認識的學生,她夏天時跟我說,妹妹明年初即將離港,想為她報名。那時我沒為意,這樣的「報名」比較特別,後來想起,雖然已多年沒見過面,我還隱約記得,D提過她跟妹妹和弟弟的關係緊密。

這欄目試過有參與者帶朋友和伴侶同行,也試過幾乎有母子同行,但從未試過有「兄弟姊妹團」、未試過有「代人報名」、也未試過有三人同行,出於好奇,我跟D聯絡上。跟D非常要好的妹妹Natalie,是今次的主角,十數年來日夕相對、無所不談的三姊弟,因為Natalie即將出行,可能迎來生活的大突變。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思考這回事,此行就如此約定了。

D和Natalie一直跟我聯絡,說到弟弟也可能加入,雖然結果他因課業未有來到,言談間她們頻繁提到弟弟,就像我也認識了他似的。她們二人說話都直腸直肚,你一句我一句的,聽她們「一輪嘴」的互動是大樂事。我問Natalie是否有從沒去過的香港角落,她爽直地笑說,「大部分地方都沒去過」,D也幾乎搶住幫她這樣答。我想有年聖誕曾往坪洲散步,頗享受在冬日中曬太陽,於是提議從沒去過那兒的Natalie前往小島一行。

Natalie的回答也是幽默,說曾想過去探住在那兒的朋友,結果大家反而讓住在坪洲的朋友坐船出來中環跟他們會合,所以至今沒去過坪洲,而朋友如今也搬走了。於是我們約好,去看看坪洲,正好這也是近年我重新發現的地方,一直在跟不同朋友推薦,我也計劃把讓我重新發現和愛上坪洲的小誌《島民》送給她們,作為此行的禮物。

--

以下是曾曉玲書寫當天我們的旅程:
【去埋呢度先,終結篇:一場輕鬆的告別 姊妹遊坪洲重拾童趣】

在半小時多的船程上,我們搖搖晃晃地聽姊姊D說着與弟妹的關係。她與妹妹Natalie有6歲之差,還有個小Natalie兩歲的弟弟,「我幾年前才接受到他們已經過了18歲,因為從前到幼稚園接放學,印象裏常覺得他們仍是好細個」。她回憶會用權威方式讓弟妹跟從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直至有一天,聽正在讀建築的弟弟說些陌生術語,「我覺得他終於進入了一個領域,是我完全不懂得的」。

Natalie明年春天將動身往加拿大生活,姊妹似乎都有了關係要進入新階段的覺悟,D說:「我們的牽絆有點太深了,對彼此的影響太大。大概從這一年起我才比較明白到,我們身處同一房間,狀態或頻率可以突然之間不同,會互相打擾到對方。」

踏上坪洲小島,很快就看見一堆劃了紅交叉的共享椅子,讓空地變得像個大客廳。Sampson說要帶我們到他心中香港「最正的一個體驗」。來訪坪洲的人也許會自然地走向面前超級市場,再一路往裏面探索,不過這次我們先拐向右邊,進入島形「G」字下方的海邊小徑,在地圖上它有一段與坪洲永興街平行,卻沒有街名,標示為「坪洲南灣休憩處」,「這是我心目中香港其中一條最美的路」。站在這兒既可看海,亦可回頭看面海的一排小樓:粉色的黃與藍與綠配襯得和諧;「坪洲商會」與「潮州會館」字體各具特色,不失為一片可愛小風景。

沿小路鑽進小樓背面,會找到永興街上的「島民空間」。我們與經營空間的Kit和Myriem打個招呼,Sampson說因為參與這裏舉辦的一場音樂會,重新發現坪洲是個美妙地方。二人出版小誌《Islanders 島民》,第一本便研究島上椅子的由來和管理;他們亦是策劃「船到橋頭生活節」的團隊成員,生活節剛在11月結束,連接長洲、坪洲、梅窩、芝麻灣這個由橫水渡路線織成的離島地區,發掘其中獨特文化。Kit在過往訪問曾提過籌辦過程中需小心處理對島民的影響,棄用打鑼打鼓式的宣傳,保持一份尊重。

離開「島民空間」,會看到在圍仔街已荒廢的坪洲戲院,轉個角,我們倒把目光停留在毗鄰大廈,覺得入口歪歪斜斜貼着「遠東發展坪洲大廈」,與其架勢名字呈現出有趣的反差,原來大廈與戲院同為1970年代末由富商邱德根的遠東發展有限公司興建,成為了這個角落一座突出的大樓。這附近有小公園,平日顯得清靜,兩姊妹二話不說就跳上鞦韆盪得很高,玩得興起。

穿到另一邊海岸有龍母廟,廟前搭建有蓋遮頭的一個涼亭,邊框變作海灣的畫框。循志仁街回頭走,是現時坪洲的熱門景點牛皮廠「秘密花園」,閒日完全不見其他遊人,Natalie同樣毫不猶豫攀上木梯到了平台,坐在懸吊的藤椅裏,隨後跟上的D即用手機為妹妹拍照。

我們回到島中心找間茶餐廳歇一歇,談談她們的移民決定。

我們回到島中心找間茶餐廳歇一歇,談談她們的移民決定。對於D而言,意識到妹妹也已長大了的時刻,或者就是她往捷克當交流生的時候。Natalie自言是個節奏較慢的人,連交流時碰上的台灣人都說她慢得不像香港人。初到捷克時孤身一人,姊姊D從電話也聽出她的聲音帶些沮喪,不過久了以後,她漸漸從妹妹的分享中察覺到一份自在,「我會想像沒有親人在身邊的她亦可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節奏」。Natalie自言「當我下了決定就會很堅決」,雖然最初是姊姊問她會否移民,最後倒是她先踏出一步。我們都以為姊姊D比較果斷,D反而說做重大決定時會想很多,不過仍期待「做隻脫韁野馬」,往英國後更開放地接受各種生活,或會試試藍領工作。
 
Natalie曾「發明」一套與地方建立連結的方法,「我曾看一本關於遊歷日本的書,覺得未能感受作者所感,於是打算從自己的地方開始,整個月每天上家附近的魔鬼山,細佬怕我會迷路,就每日早上7時陪我去行山」。雖然相當神心,但她笑自己不久後帶朋友上山已認不得路。
 
她又分享姊弟去迪士尼的合照,我們才發現二人口中那受盡管教又疼姊姊,兼且聽說愛寫詩的小弟,竟是個高大少年。將來身處異地,三姊弟會不會每天視像見面聯繫感情?D和Natalie皺皺眉,想像不到這樣的畫面:「其實未必,三地時差超難克服吧?」、「視像時不知該在什麼時候開口,我沒很掌握到。」Natalie提出:「未來3個人約在同一個地方旅行,一起談談一段日子以來各自經歷了什麼,不是更好嗎?」
 
這天行程最後,我們往與坪洲另一頭相連的小島大利走去,筆直的路上迎着大風,姊妹倆走得輕快,走着走着牽起手來。不怕別離的這種親密,大概就是相伴成長點滴灌溉出的手足之情吧。

【我的私藏】
飛鵝山日出、油塘青山道小巴
對於香港的眷戀,姊與妹各有所好。D推介飛鵝山日出,強調並非駕車到達的觀景台:「要凌晨3至4時行飛鵝山道經過一堆豪宅,再轉入山路經過一堆墳墓,上到停機坪及氣象站,看雲散日出與樓景。當然行山不能強求,即使看不到日出,睇霧睇雲都靚﹗」而Natalie則記掛可遇不可求的切身體驗:「住在油塘十幾年,只是很勉強上到油塘的青山道小巴兩次,但中途到觀塘都被叫換上觀塘往青山道的小巴。有次打去留位,司機哥哥好好心叫我唔好等,落觀塘搭那邊的青山道小巴﹗好人一生平安(加個比心手勢emoji),希望他們之後的生意蒸蒸日上,搭到的人都是被神眷顧的一群啊~」
 
@sundaymingpao 的欄目 「去埋呢度先」:
《香港散步學》作者黃宇軒每次約一位即將離開這座城市的香港人,了解其性情、喜好,設計一趟旅程,讓他/她遇上多年來錯過了的「正嘢」,做幾粒鐘朋友、情留香港半天,一路行住傾捨得捨不得,一路蒐集這裏叫人留戀的hidden gems。「我一直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到了這年代,不論是否別離,都似在跟香港進行一場「漫長的告別」。如果離開前,有許多地方想去埋先,一直去一直去,會否永不離開?」
 
「去埋呢度先」每次都有曾曉玲同行,書寫這旅程。Sampson則簡短撰文介紹設計的旅程,並在當天負責拍照。


黃宇軒IG
黃宇軒FB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