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脱思特」与「精神胜利法」
1. 力脱思特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笑忘录》里用了一章的篇幅说明一个词--“力脱思特”。力脱思特(Litost)是一个很难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捷克词。它意指突然发现我们自身的可悲境况后产生的自我折磨的状态。
在书中,他举了两个例子。
a. 一个大学生和他的女友在河里游泳,那姑娘是个游泳健将,而他游的很差。姑娘不可理喻的爱着他,因此故意放慢了速度和他游的一样慢。快到终点的时候,她想尽情放纵运动员的本能,甩出几个自由泳动作向对岸游去;他极力想赶上,却呛了几口水。在自己低劣的体质面前,他感受到了贬低和人生毫无意义的沮丧,从而产生了力脱思特。上岸后他给了她一耳光,她哭了起来,看着她的眼泪落到脸颊上,他产生了怜悯,“力脱思特”也随之烟消云散。
b. 那个大学生童年时曾经被父母送去学弹钢琴。他没有天赋,教师用冰冷的令人难以接受的声音打断他,批评他的错误。他感受到了侮辱,却非但不检讨自己,让自己演奏的更准,反而故意弹的更加糟糕,老师的话更难听更生硬,而他也愈发深陷到自己的“力脱思特”中去了。
“力脱思特”中的自我折磨状态往往是把他人的话语、行为当作对自己可悲境况的贬低与侮辱,可以理解为“自尊心”受挫,但这个自尊心是一种病态的自尊,把外在的一切看作是在针对自己,产生一种“憋屈”感,心里憋了一口气吐不出来,这时候需要一个发泄口来平衡心理,于是自我折磨后产生的是报复的欲望。报复的目的,是让对方显得和自己一样可悲。报复的方式有两种。
如果面对的人比自己弱,就直接伤害对方,就像大学生伤害游得太快的女友一样;
如果面对的人比自己强,就只能选择一种迂回的报复,例如通过自杀来达到杀人的目的。在第二个例子里,“孩子拉小提琴总出错,错的让老师发疯,老师把他扔到窗外。孩子掉落下去,而在他落地的过程中。他高兴地想到,那恶毒的老师将以杀人罪受到指控。”
“力脱思特”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状态,它让我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
在《阿Q正传》中,阿Q也有极强的自尊,且好面子。由于他头皮上的癞疮疤,“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的“力脱思特”让他产生两种报复反应,“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的便用上“精神胜利法”,想象对方是自己“儿子”以此平衡心理。这两种方式都能达到缓解“力脱思特”的效果。
2. 中泰“键盘战”
“力脱思特”和“精神胜利法”都是上个世纪的词,但其意涵在这个时代更为凸显。
泰国人用泰语在私人对话中聊中国和台湾,竟被国民当作伤其自尊,就像阿Q开始讳“癞”字,后来连“灯”“烛”也讳。“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都发起怒来。为了消解自己的“力脱思特”,立马翻墙“出征”,谁知碰上对手,败下阵来,“力脱思特”受阻,只能用「nmsl」的口号,并同时威胁下架那部盗版过来的泰剧这种“精神胜利法”的方式“伤害”对方,以此平衡心理。自此,“力脱思特”消失了,而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发扬光大”。
3. 家丑不可外扬
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伤了国人的自尊。“面子”一直是中国人十分在意的东西,但“双标”也是国人擅长的。
方方日记在海外能引起多大反响我不清楚,也不知道多少老外真的会买来看,但「nmsl」这次肯定是能让老外大开眼界了,13万字的日记必然不如4个字母让人难忘。
一个人的言论叫家丑,一群人的脏话就变正当了。“面子”和“自尊”在国民这儿总是变幻莫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