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再談比特幣減半

ckxpress
·
·
IPFS
·
為了逃避現實,我在物理世界躲了一個月,因此耽誤了工作,拖延了回覆,錯過了討論,懇請見諒。面對現實,我回來數位世界了,現正積極還債。以下是第一份稿債。

4 年前,我在明報專欄 chungkin Express 討論比特幣減半,以〈比特幣第三次產出減半 買、買、買〉為標題(黨),從參與、學習與購買額度靈活三個角度,主張讀者買、買、買。重讀文章,有點言簡意賅,幸好寫得還算紮實,沒有弄錯甚麼,更沒有坑讀者,從參與和學習的角度,4 年前開始買入並了解比特幣,現在就算不是專家,最低限度不是小白;從投資的角度,當時幣價接近 10,000 鎂,現價接近當時的 7 倍,無論如何稱不上笨。

4 年過去,讓我們回到這個話題,看看最新數據,談談近年發展。

我們站在歷史哪個關口

經常聽到比特幣減半,指的不是現存的數量,更不是價格(!),而是產量。如果把比特幣類比為法定貨幣,代表增發量縮減一半;如果把比特幣類比為黃金,代表每天能挖出的黃金減少一半。

相對於法定貨幣供應量隨著經濟環境、地緣政治、政黨輪替、疫情和戰爭等因素隨時更改,無法預測,比特幣的供應量打從 2009 年 1 月 3 日,即創世紀區塊鑄造當天就定好時間表,從一開始的每區塊新增 50 個,首 4 年產出總供應量的一半,然後每個區塊的產出減半,再每 4 年重複這個過程,直至 2140 年產出所有比特幣,總共 21,000,000 個。

source: Kraken

為了簡化,以上大部分是約數,每逢 4 年是設計上的理想數字,運行起來會有偏差,比如第 3 和第 4 次減半之間,實際上相隔  3 年 11 個月又 8 天,十幾年來總體大概快了 8 個月;而既然 4 年是約數,2140 年就更只是推算了,不過無論如何,除非醫學或者人類冷凍技術突飛猛進,否則我們註定沒法見證比特幣產出 100%。還有一筆冷知識,比特幣最終的產出數字其實也是約數,準確數字略低,為 20,999,999.9769。

至於最多人關心的價格,比特幣兌美元的歷史價格跟減半呈高度相關性,前面 3 次減半後的一年多,幣價均創下新高,相對減半時價格分別漲 92 倍、29 倍和 7 倍,而牛熊週期也一而再、再而三維持在 4 年左右。

source: companiesmarketcap.com

從一個角度看,4 個減半週期,50%+25%+12.5%+6.25%=93.75% 的比特幣已經被挖出,價格從 0 漲到一度突破 73,000 鎂,現在才參與為時已晚;從另一個角度看,比特幣的持有人數相對世界人口仍佔少數,總市值還未超越 Microsoft、Apple、Google、Amazon、NVIDIA 等大企業,要成長到經典價值存儲載體黃金的規模,更要翻 12 倍,潛在增長空間巨大,而且,比特幣推出至今只有 15 年多,挖礦還將持續 100 多年,相對黃金以千年為單位的發展史,現時開始參與還早得很。

盯著一去不復返的歷史空愁悵,還是著眼未來的機會,選擇哪個角度,悉隨尊便。

歷史會否一再重演

source: coinmarketcap

不要搞錯,以上的比特幣歷史價格圖中,Y 軸的數字並非線性,如果以線性呈現,要不就是初期價格變化完全看不出來,要不就是 Y 軸將會超長。以價格的 log 數值為 Y 軸才能將圖表轉化為可讀的線性關係,換言之,15 年來比特幣的價格是以指數式成長,單憑歷史數據,買入比特幣的誘因極高。

不過請注意,呈高度相關性不足以證明因果關係,經典反例是穿著一只鞋睡覺跟隔天起床頭痛高度相關,不足以證明前者會引發後者,常理告訴我們,不過是因為喝多了,既忘了脫鞋,也引致頭痛而已。

比特幣的牛熊週期也一樣,雖然已有 4 組完整數據,但我們沒法排除供應減半以外,幣價漲跌還有其他因素,比如美國總統大選週期(也通常影響利率週期)。事實上,有說法認為比特幣被設計成每 4 年減半,是為了跟美國選舉週期聯動,正好比特幣白皮書發出的 2008 年,除了發生眾所周知的雷曼兄弟破產,也是選出奧巴馬總統的大選年。“Change”,奧巴馬在競選演說如是說,於是就有了比特幣(大誤)。

另外,歷史經驗也不足以證明未來事件,悲慘的例子是,小雞每天早上都有米吃,歷史數據持續了 1 個月,小雞長大後滿心歡喜期待早餐,卻在第 31 天的早上被宰。這例子固然有點極端,放回比特幣的語境,由於本身設計和代碼完全透明,關鍵在於週邊環境的變化,會否讓歷史呈現的週期不再重演。事實上,除了升幅隨著每次減半逐漸收窄,在第 4 次減半發生前,比特幣兌美元已提前衝破歷史新高,有別於以往減半一年多後才創出新高,可見週期的變化已經開始,就差改變有多大。

四年人事幾番新

回看過去 4 年的客觀環境,最顯著的變化在於各地政府對比特幣的取態。小國就像世界的創業者,願意冒險,比如薩爾瓦多於 2021 年把比特幣加入成為另一法償貨幣(legal tender),減少依賴美元;大國作為既得利益者,支持比特幣總是不情不願,美國過去十年連番否決比特幣現貨 ETF 申請,終於在本年初妥協開綠燈,市場隨之快速增長,中國歷年來多番打壓,結果還是剛在本月透過中国香港批出比特幣現貨 ETF,甚至連以太坊 ETF 也一併通過。其他如韓國,兩大黨的選舉承諾均支持比特幣 ETF,英國、德國對比特幣的政策也日漸友善。說白了,當把貨幣霸權視為國安的美帝也壓不住比特幣,轉而嘗試以體制吸納,其他國家政府也沒有壓制比特幣的理由和條件。

政府的接納或妥協,一方面掃除比特幣可能被禁的陰霾,另方面讓入場門檻大幅降低,造就機構投資者和傳統資金入市,是第 4 個週期的另一大變化。那之前,比特幣的持有者從一開始的密碼龐克,擴展至科技控,再延伸至個人投資者,資金規模跟機構投資者無法比擬。況且,有別於個人,機構的投資範圍一般受規範,修例需時,ETF 推出後近月入貨的只是走得較前的一小撮,相信還有很多機構甚至政府將在第 5 個週期入場,不但資金體量不可同日而語,決策方式亦跟個人非常不同。

當然,即使有著兩大正面因素,不確定性依然存在,比如隨著挖礦收益越來越低,礦工會不會越來越集中,導致中心化;又或者,ETF 的出現會否讓比特幣漸漸集中在少數機構手中,等同背後的國家政府操生殺大權。我認為這些擔心合理,已在〈我要真 Bitcoin:比特幣 ETF「袋住先」〉討論,本文不贅。

有人擔心一些更為極端的黑天鵝事件,如量子電腦的研發出現突破性進展,瞬間破解加密演算法,或者天災人禍引致地球大停電之類,我的看法很簡單,如果可以預測,就不叫黑天鵝了,搞不好只是醜小鴨。再說,即使是美元和黃金,一樣能想像出讓其大幅貶值甚至歸零的黑天鵝吧,既然如此,考慮也沒有意義。

有時候,看的細節越多,越是沒法掌握全局,大道至簡,只著眼骨幹的大道理,說不定看得更清楚。要給出對比特幣的具體建議,我會維持 4 年前的原判,買、買、買,再加一個買。人類經過幾十萬年的進化,科技經過幾十萬年的發展,15 年前才首次出現一種數位資產有望跨越國界、跨越種族取得共識,成為地球人共用的價值儲存載體,能夠參與這個過程,是我們一代人莫大的福分。與其問我為甚麼要買,還不如說,我想不到連一點比特幣都不持有的理由。

但願 4 年之後,我還有魄力寫文章談第 5 次比特幣減半,整理未來 4 年圍繞比特幣的大事,檢討今天的觀點。跟你約定,2028 年見。


p.s. 重用 4 年前的封面圖,除了偷懶,也因為非常推薦截圖的短片,令人捧腹大笑之餘,也言之有物。

Original link: chungkin Express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ckxpress地球人。人文為體,科技為用。 創業者。LikeCoin、DHK dao 發起人。 創作者。逢週四刊出《區塊鏈社會學》週報,文章全數收錄於 ckxpress.com。 沒有固定手機號碼,但一封電郵就能輕鬆聯繫上—— kin@ckxpress.com。
  • Author
  • More

LikeCoin 鑄幣七週年 發表《讚托邦宣言》

TRUMP 地鳴襲來 : make crypto centralized again

新書出爐:《每天買一百元比特幣——我的定額定投四年戰績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