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合一」史景遷逝世
史景遷以研究中國明清史見長,在西方漢學界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他的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追尋現代中國》《康熙與曹寅: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秘》《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太平天國》《胡若望的疑問》《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等。2004,史景遷年當選美國歷史協會主席。2010年,他被授予傑斐遜講席榮譽。
其中,史景遷最為人知的作品就是《追尋現代中國》,對史景遷而言,西方要了解中國,尤其是東西方何以在現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迴避從晚明至現代的中國是如何形成。
《追尋現代中國》上冊從明王朝傾寫滅寫至清朝帝制的終結,看明朝田賦制度如何影響清朝的民生;中冊以清帝國衰亡為起點,一路走過紛亂的民國,直至國共內戰;
下冊從1949年國共分治及韓戰寫起,以新儒學在中國政界的復興收尾,展現70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的遞嬗。
史景遷本名喬納森·斯賓塞,1936年出生於英國倫敦西南薩里郡。
1956年,他進入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攻讀英國史,其間獲得麥侖獎學金,得到去美國耶魯大學交換學習的機會。1959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他前往耶魯大學深造,師從漢學家芮瑪麗教授攻讀中國近現代史。
芮瑪麗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文獻研究的專家,她的丈夫芮沃壽也是頗有建樹的佛教研究學者,兩人曾在中國訪學,對中國宗教、政治、歷史有很深的認識。
在耶魯學習期間,史景還也得到中國史專家房兆楹先生的指導。芮瑪麗覺得自己雖然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但是體會不夠,所以叫史景遷跟隨房兆楹夫婦讀書。房兆楹、杜聯喆夫婦自上世紀30年代即應邀赴美,參加清人傳記寫作計劃,編纂《清代名人傳略》。
史景遷這個中文名字就是房兆楹為他取的,有「景」仰太「史」公司馬「遷」之意,其中,「史」也是他的姓氏Spence的中文譯音。
他的夫人金安平生於臺灣臺南南,也是房兆楹的弟子,也在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專攻中國思想史。
1965年,史景遷獲得耶魯歷史學博士學位,其畢業論文《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秘》獲得波特論文獎,他也因此破格得到留校任教的機會,後在耶魯大學任教授、歷史系和東亞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從耶魯大學退休。
2009年應邀至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傅斯年講座」。
史景遷一生致力於中國研究。
他曾表示:「在整個世界的版圖上,中國是一個重要的、極有魅力的存在。西方人需要花長時間去消化分析他們拿到的資料。能一目瞭然的東西並不存在。我們對中國的看法越模糊,越多面化,離那最捉摸不定的真實性也就越近。」
史景遷對中國的研究從晚明一直延伸到了當代,清史是他研究的起點和重點。
處於跨文化語境中的他,以其獨特的視角觀察中國歷史,通過嚴謹的考證,著力於人物研究,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歷史寫作,向讀者介紹他的研究結果。
史景遷敍事手法多從個人傳記拓展出去,烘托時代的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特色,令其在眾多西方中國史家中脫穎而出,奠定中國史「敍事轉向」(narrative turn)典範,達致「文史合一」的境界。
史景遷是在美國少數能使專業史學著作成為暢銷書的作者之一,對於中國歷史知識在西方英語世界的傳布造成很大影響。史景遷的作品經常入選《紐約時報》暢銷書,也讓他成為西方世界最受歡迎的中國史代言人。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許倬雲形容:「給他一本電話簿,他可以從第一頁的人名開始編故事,編到最後一個人名。」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史家汪榮祖如此形容:「史景遷並不喜歡後學理論,他的書根本沒有什麼理論,更無艱澀的名詞,但他生動的敘事,完全可以迎合史學界隨後學而起「敘事再生」(Revival of Narrative)的呼聲,使他成為史學敘事再生後的一支生力軍」
除了明清史以外,他對西方漢學史的研究也頗具貢獻。幾乎在治學伊始,他就致力於對西方漢學史的蒐羅爬梳,挖掘出了大量可貴的歷史資料。
史景遷研究中國歷史半生,對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時間有與中國史學界不同的看法,而且他認為應該修改中小學歷史教材。
他如是說:「我在西方教中文、中國歷史文化的時候,發現中國人編的課本有一個缺陷,就是當他們講述中國近代歷史的時候,總是從19世紀中國受的屈辱和侵略開始切入。40年前我在開始教授中國歷史時就覺得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國歷史,我們應該從17、18世紀的中國開始研究。因為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表現出一種更自信的姿態。」
史景遷在中國大陸知識界同樣具有相當的影響與關注度。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史景遷就曾應邀在北京大學作了題為「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世界總體對話中的中國形象」系列講座,
此後更多次來中國進行交流,舉辦各類學術演講。自2001年底,上海遠東出版社開始陸續譯介史景遷的系列著作。
近年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又將史景遷的部分著作陸續重譯再版。
新聞報導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