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靈魂轉化邏輯
Loder, E. James. The Logic of the Spirit: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8.
大標題 Part two: The Triumph of Negation
第四章 Infancy i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Emerging Ego;及
第五章 Infancy in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Spirit’s Confrontation with Nothingness
階段定位 本書定嬰兒期(Infancy)為 0-18 個月的階段。
嬰兒的靈的轉化邏輯(logic of transformation)
掙扎(struggle)
嬰兒自出生開始中,就不斷面對「否定」(Negation)的掙扎。出生過程,嬰兒就因死亡的威脅而努力掙扎求存;出生後,面對陌生又雜亂無章的世界,在生理上與心理上充滿掙扎;但更重要的掙扎是靈魂因著各種的「否定」而產生的「自我」(ego, the “no”),也因隨時離開的「面」(face)而帶來宇宙性的孤寂(Cosmic Loneliness),使嬰兒也掙扎渴求永恆者的面(the Face)。
審視(scanning)
面對上述各樣「否定」,嬰兒靈魂也主動地作出回應。經驗層面來說就是智力的發展:透過吸啜與抓握等的動作,去探索並建構外在世界的事物與秩序,所指涉的就是透過「同化」與「調適」來使自己適應這個世界。而自我的形成就把「我」與「非我」區分,在審視過程中就出現「壓抑線」(line of repression)。
解決(resolution)
對於嬰兒來說,新鮮的外在世界乃混亂不堪,他會透過「解決」而幫助自己建構屬於他的世界秩序。 嬰兒的靈魂有先天性的創造能力──超越的外心性( transcending exocentricity),主動地創造一個「可信任」的世界。以自我發展理論的語言來說,就是建構對外在世界的「信任」(Trust),去對抗「不信任」(Mistrust);在智力發展理論來說,就是使自己的知識基模與外來世界之間取得「平衡」(equilibrium)。
釋放新能量(release of new energy)與證明(proving)
基於成功的「解決」經驗,在世界中找到「信任」的地方,也能逐漸建構更複雜的知識世界。嬰兒就因此自行發明解決更複雜世界的動力。
轉化過程中的正負面結果
嬰兒靈魂的轉化過程中相當弔詭:沒有「否定」就沒有「自我」的出現。更弔詭的是「否定」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消失的「面」,但因它而產生的「自我」,也是渴求那永恆者的「面」的動力基地。因此,正面的結果某程度上,是基於負面。嬰兒轉化的正面表徵是與世界建立信任的關係,懂得面對「否定」而作合宜的壓抑,以致健康地區分「我」與「非我」;相反,負面的結果是認為世界都是不可信任的,或會帶來自毀、精神分裂的行為,甚至口腔期時造成「固著」(Fixation),以致有自殺傾向,又或抑壓自毀的傾向。以上的結果,都是累積建構於下一個發展階段,因此壓抑機制乃治標不治本,一些未有處理的問題或許於往後青春期、中年期就陸續浮現。
人文科學對理解人的靈的貢獻與不足
人文科學傾向認為嬰兒的出生行為(act of birth)決定將來的發展與命運,但卻忽略靈魂的開放性(Open-ended),靈魂並非如他們所想那樣「宿命主義」。因為靈魂的創造力能創造未來,不受過去限制。Loder 主要引用 Erikson 的「自我發展理論」及Piaget 的「智力發展理論」。Erikson 強調嬰兒所面對的「否定」與自我的關係,提供審視工具去評估嬰兒對外界的「信任度」,以致嬰兒的人際關係得到關注;而 Piaget對嬰兒發展智力的不同階段所作的分析,有助為父母提供合宜的教育。但兩位學者都只能分析嬰兒的發展現象,而未能解釋嬰兒靈魂為何(why)會如此創造,並其背後的意義──終極的問題:「我為何而活?」。
神學轉化人文科學
兩個神學概念:神的形象(imago Dei)與原罪(Original sin),兩者都為補足人文科學的缺欠。先講 imago Dei:人的靈魂出生後面對母親的「形象」會刻印(imprint)在嬰兒之上,以致嬰兒因這個「面」而開始建構自己是屬於甚麼物種。人文科學只能道出消失的「面」帶來的否定,而並沒有甚何資源去提供那永恆常存、而具宇宙性意義的創造者的「面」( the Face )──神學就指出,神人二性的耶穌基督就是神的「面」,人的靈魂若被這「神的面」所刻印,那因抑壓而建構自我的靈魂就找到那永遠不會離開的「肯定」(the “Yes”),靈魂就被聖靈按著基督為藍本而轉化,在基督裡那神人的完美關係,乃人文科學根本未能提供的 。接著有關 Original sin:Loder 借用祈克果(Kierkegaard)的焦慮概念指出原罪的觀念:Original brokenness 乃靈魂自出生後的狀態,但當靈魂到達那意識到宇宙性虛無的青春期階段,Original brokenness就成為原罪。因此,人文科學所強調靈魂面對的「否定」彷彿沒有任何出路,但神學則指出即使 Original brokenness(或「否定」)來到神面前成為原罪,但那位恩典赦罪的耶穌也是眾靈魂的唯一出路。因此,人文科學只能服膺於神學以下。
聖靈與人的靈的類比關係(analogia spiritus)
Loder 指出聖經的用字表達出「領受聖靈」與「創造人靈」之間的密切關係,他主要提出兩個類比:轉化邏輯(logic of transformation)並「外心與向心」(exocentric and centering)的弔詭關係。先講 logic of transformation:面對外界的「否定」並陌生的「知識」,靈魂會自動創造「可信任」的世界、建構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並調適新的知識系統,以致靈魂可以繼續生存。這個過程中,靈魂主要的轉化邏輯是:掙扎、審視、解決、釋放新能量與證明。聖靈同樣有轉化的邏輯,不過大概是轉化他者:定罪(Mortificatio)與光照(Illuminatio)。接著有關 exocentric and centering:靈魂會對外在世界開放並超越自己,而無可避免地基於外在世界面對的「否定」,靈魂就會建構自我,因此也是「向心」──「向心」是基於「外心」。聖靈的工作也是外展性地向眾靈魂作出「定罪」與「光照」,但「光照」的內容是「向心」的,向誰?乃是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