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美的小城镇建设
不知道哪里流传开的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发财来广东。感觉只要是广东就富,其实并不然;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的确发展迅猛,但这对广东其他地区的资源和人才的虹吸作用,远大于经济上的带动。我家乡就是被牺牲的一个。
我的家乡在广东的山区,人口不到五万。因为离珠三角比较远,交通也不发达,这里的经济主要以农贸为主,近年引进的工业也是大污染的转移产业。工作机会不多,工作性质、待遇又没有吸引力,所以有点能力的人都会往外跑,主要目的地就是文化上和地理上都比较接近的珠三角地区。我父母的兄弟姐妹,上过大学的、有闯劲的都去了大城市,而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地高;我们还为能开个小摩托而自豪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小汽车回乡了。
从小开始,我也对大城市充满了崇拜,梦想着考上好大学,就能到大城市工作,赚一份体面的工资,然后安家。包括老师也常训诫道:“现在不努力学习,你想以后还留在这山沟里吗?”后来,我如愿到了广州工作,但梦想成为现实,却并没有那么的美好。广州的房价已经高得离谱,其他的生活成本也不低,安身立命已不易,而外地人还受到各种限制(主要是户籍上):当地很多福利都不能享受,雇主可以通过挂户口,提一些苛刻的条件。感觉大城市就像一个公交车,我们这些后上车的人,已经没有座位,只能站着了,还继续有人上车,挤得连站的位置都快没了。但回头看家乡,因为常年人口流失,经济萎缩、配套也越来越落后,回乡似乎并不明智。
书本上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工业和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服务业集中在大城市,工业则在大城市近郊,或者邻近的中小城市;人随工作走,所以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其次才是中小城市。那么,偏远的乡村小镇人口就会越来越少,最后甚至消失。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吗?
我没有在广州工作太久,就出国继续求学了。出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对美国,我也是向往于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但造化弄人,接收我的那个大学,却在一个“大农村”:整个城市人口十万多点,而大学的学生就占了五万。在一个周围都是野林子、大农场,离最近的大城市也有100多公里的地方,建设一个顶尖学府,还出了不少知名的教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美国人的套路你能理解吗?而这还不是特例,美国到处是这样的“大学城”。
我感觉吧,美国很注重城市职能的划分。像纽约这样商业极其发达的,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城市”的“市”字本来就指市场,是为商品交换提供直接服务的场所。至于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这些,真没必要和大城市捆绑在一起。像纽约州的州政府并不设在纽约市,而是200公里外的Albany。什么,你没听说过Albany?那就对了,这个城市的人口还不到十万。把大学放在小镇也类似,既可以缓和大城市的用地紧张,又能适当远离尘嚣,营造一个更安静和纯粹的学术环境。
有政府部门或者大学的加持,工作机会多了,配套设施自然也会跟进,生活有些简单却也舒适。像我上学的城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鲜超市、星巴克、电影院、银行和有各大名牌店的大商场,公共交通也挺方便。建筑物不高,有些还挺老旧的,但维护得很好,道路干净整洁,完全没有我家乡那种脏兮兮、破败的感觉。夏天大雨过后,马路上有自动喷洒驱蚊烟雾的装置,市政府还会出动直升机,为湖泊投放灭蚊剂,所以即使炎热潮湿,却没什么蚊虫。这现代化的程度,一点不比广州差。
那没有政府机构、大学进驻的城镇呢,怎么办?得益于美国的联邦体制,州、县、市可以各自为政,小城镇和大城市就是竞争关系,而不用服从上级安排,定位于为中心城市服务;而且有独立的税收和财政,政府也有更多的手段,来招商引资来“自救”。小城镇其实也有它的优势:地大便宜,经济体量小而灵活。对于很多大公司,特别是高新产业,需要建大开发园区容纳大量员工的,便宜的地价本来就很吸引,而小城镇的优惠政策又往往更优厚。
我在美国的第一个东家,是一个有5000多员工的跨国企业,它的所在地是一个只有一万多人的小镇。企业园区足足6000亩大,除了各种办公楼外,甚至还有大片的土地用于建设太阳能发电板,基本实现电能自给自足。这里本是个农场,买过来的时候很便宜,那个钱要用在曼哈顿的写字楼,真买不了几层。而且,当地政府引进这个公司的时候,给的条件也是相当好的。无他,一下子可以增加50%的高端就业人口,即使税费给你全免了,也完全可以从其他商业、住房租售上面赚回来。这样的优惠,大城市是不可能给的。
因此,美国的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居民收入上、生活质量上的落差,并没有太大。美国也没有户籍制度,只要你在一个地方住满一个月,有当地的地址,政府就承认你为当地居民,享受同等的居民福利,人口流动非常自由。所以投奔大城市,还是留在小城镇,再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更多的只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个人偏好而已。
畅想一下,美国的模式是否可用在中国,给像我家乡那样的小城镇一个救赎的机会呢?
简单来说,就是体制所然,基本很难。中国的行政部门是一级级地对上负责的,而不用过多考虑下层民众的满意度,所以领导喜欢宏伟的工程、GDP数字,这些肉眼可见的政绩。而大城市更适宜搞大基建,招商引资渠道多,聚合效应也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更高的GDP,也就自然成了战略重心。至于外来工的福利保障、小城镇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只要没激化到产生维稳危机的程度,那就不是个问题。所以在大城市间都通高铁的今天,小城镇间还有公路没“硬底化”。
至于地方赋权,那就更难了。中国政策趋势一贯是向集权发展的,像税制改革就把财权收归中央,地方只能搞卖地财政。而小城镇的地便宜,财政本来就没钱,又不能自主地制定税费优惠,像“自贸区”这样的政策都需要国务院批准,而能拿到批文的也都是上海这个量级的城市了。
中国的城市人口占61.4%,美国是82.7%,按理来说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并没有美国高。但中国有18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500万以上的有91个,而美国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只有10个,50万以上的不足40个。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化却比美国更集中,背后当然是大量空心化的小城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