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寓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自戀系列之 匱乏>如何提供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

寓森
·
·

前面的文章討論過自戀成長的幾個重要概念,包括「涵容」、「鏡映」、「理想化」與「天賦」,這篇我想談談「匱乏」。我的看法是,當「自體」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鏡映」與「理想化」過程中所需要的客體「回應」,「自體」無法凝聚成為穩定的結構,這樣的缺失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我想討論的「匱乏」。(關於「鏡映」與「理想化」請參考上游文章)

就像植物的成長需要陽光、水分與空氣一樣,少了這些環境中的因素,植物便無法健康的成長。照顧者對於兒童心理上的回應,就像植物成長需要陽光空氣水一樣,是自我成長所必需的。這樣的匱乏並不是物質上的欠缺,而是心理上的回應不足或是扭曲。

這種心理成長上的匱乏,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嘗試歸納了幾種。

首先是,自體的結構呈現一種脆弱的狀態,無法因應環境帶來的挫折與壓力,通常會以退縮與逃避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他們對於人際接觸感到害怕不安,甚至放棄對於人際關係的需求,呈現自我封閉的狀態;也可能因為感覺到脆弱,會對少數信任的人過度依賴,無法接受分離。我認為這跟近來所謂的「草莓族」、「宅世代」、「草食男」、「魚干女」的現象有很大的關聯。

其次是會造成一種內在空洞的感受,讓人不斷想要得到些什麼去填滿它,卻怎麼也填不滿的感覺。為了逃避這種匱乏感,人往往會過度沉迷在一些事物,像購物、電視、手機與網路遊戲、社群媒體,藥物與酒精成癮。

甚至我認為,社會上常出現的一窩蜂現象,也和這種匱乏感有關。看到別人有什麼也急著想要擁有,也不管是真的想要還是需要。然後一段時間後,熱潮消退後,什麼也沒留下。當然,很多流行文化本來就具有這樣的性質,不全然是和匱乏有關;但是如果過度不理性的狂熱,之後又無法出現更深入的文化,就可能和整體的匱乏有關。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些什麼時,就不會什麼都想要;當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得到再多還是無法感到滿足」

#台灣社會的觀察

我常常看到台灣的父母困惑於「明明努力為小孩提供很多以往他們沒有的資源與環境,為何小孩子的心理問題好像比較多,抗壓性不好」

明明孩子是在充滿關注與資源的環境中,卻依然感到「匱乏」。

台灣認真的父母常常因為擔心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提早就讓小孩學習不是那個年紀需要的內容。讓孩子學各式各樣的才藝,不是為了讓小孩了解自己的喜好與特質是什麼,常常為了提早「開發腦力」。這還沒關係,能讓還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也不能算壞事;但是之後當孩子真的學出興趣來了,想要繼續發展時,又告訴小孩,那只能當興趣,然後要他們先放棄興趣,專心準備入學考試,考上有前途的科系才是重要的。然後要孩子放棄這些才藝課,安排孩子上課後去補習,提前學習一些之後學校就會上的課程,不斷重複同樣的內容。結果孩子學得很痛苦,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再抱怨小孩為何上課與學習這麼被動,得要花力氣一直盯著他們。表面上一直讚美與肯定孩子,卻只有在孩子考出好分數時才有肯定。為了讓他們專心讀書,保護著不讓孩子面對生活的事物,然後抱怨他們的抗壓性低。不能真正相信他們的選擇,不斷替孩子決定他們的未來,然後說孩子為何依賴不獨立。學習過程中,孩子不被相信有思考的能力,只要求他們記得「標準答案」,考高分進好大學。

大家一窩蜂地追逐同樣的目標,然後大嘆競爭激烈,好辛苦。

整個社會彷彿是一面特殊處理過的鏡子,永遠只能照出少數幾種樣子。

這就是我看見的,台灣社會的「匱乏」,孩子們無法真正地看見自己。

其他有很多的父母,因為現代快速忙碌的生活,讓照顧者消耗了大部分的精神能量,已經無力再提供兒童需要的回應,只能尋求托育系統或是長輩的支援。這兩者我覺得只能提供短時間的生活照顧,要提供我上面所提到的「回應」,其實相當困難。

孩子其實並不需要很多的回應。當他來找你時,試著撥出一些時間聽聽他說些什麼;很忙的話,溫和地請他等待一下;比較空閒時,隨口問一下孩子最近的生活。認真的聽比一直要給他們很多意見要重要的多,其實也比較輕鬆。

#孩子的照顧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最後我必須提一下,我的這一系列文章不斷提到照顧者的問題,很容易讓大家覺得好像都是女性與媽媽的責任。我必須強調,這些情況不是單純呼籲大家「回歸傳統家庭價值」就可以解決的,更不能以此要求女性放棄自我,回歸家庭專心照顧小孩。過往的社會已經對於女性很不公平,現在也還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社會已經演變為新的型態,需要用新的思維與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必須要所有人一起參與,不是只有某部份人的責任而已。下面我提供一些我覺得可以努力的方向。

首先,就兒童心理發展而言,我認為生命的前三年是很重要的時期,如果可以有專門的照顧者是最理想的。我們可以鼓勵父母願意在家照顧小孩,例如支付薪水給全職在家照顧小孩的父母;讓選擇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之後可以有很順暢的就業管道甚至是保障,不要讓父母在自己與孩子的需要之間痛苦的抉擇。

無法全職照顧的話,提供友善彈性的工作時間與環境,方便父母照顧小孩;提供優質甚至免費的托育機構與服務,讓全職父母可以減輕負擔,工作之餘還能有保有好的親子互動品質。

我知道這些並不容易達成,需要政府政策配合,以目前的政治環境看起來是不太樂觀。但是只要大家真心認同這樣的改變,影響周圍的人有同樣的理念與方向,當越來越多人認同,就能形成重要的影響力。

這其實也是我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初衷。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