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認知視野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
本篇內容是響應 @曉雅的倡議,另外感謝@Isaac曾經贈書《未來簡史》。
—————————————————————————————————————
2014-2015年間,以色列歷史學者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用英文發表了《人類簡史》與《未來簡史》兩部宏觀歷史著作 [註解1]。雖然立即風靡世界,也很快被翻譯成中文,但是,從迄今爲止湧現出的數以千計的中文點評與書評來看,恐怕書中的重要思想早已被泡沫化的隻言片語所淹沒。有鑒於此,在中文版面世一年後,還是有必要向中文世界的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鄭重推薦《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這兩本罕見的有營養的作品。
當代的無知與偏見
簡單來說,人類歷史是一個知識不斷積累的進程。當新知識出現時,首先要面對的,便是人世間的偏見與無知。
哥白尼的日心説在發表後近60年,1600年,羅馬天主教廷用火刑燒死了堅持哥白尼學説的佈魯諾(Giordano Bruno)。達爾文《物種的起源》發表104年後,1963年,歐哈爾(Madalyn O'Hair)在最高法院勝訴,結束了美國公立學校讀聖經的傳統,她本人卻一度成爲「全美國最遭人痛恨」的人。
歷史證明,偏見和無知會長期存在,甚至以極其殘酷的形式存在。今天,廉價的輕狂對於真正有價值的思想的摧殘力度,恐怕甚於中世紀的火刑。
且看某網的評論標題:「5分鐘批判性讀完神作《人類簡史》」。這篇文章同時評論了《人類簡史》與《未來簡史》,而且,這是一篇靠堆砌文字就能得到報酬的精英文章,其重要性本應該超過那些毫無成本的、自生自滅的言論。
《人類簡史》英文全書133,110字(單詞),《未來簡史》129,630字,兩書共262,740字。正常人的平均閲讀速度為每分鐘250字;根據專門做閲速測試的網站,人類最快每分鐘可閲讀1000字,但只能理解其中的85%。暫且認爲這篇評論的作者是曠世難尋的天才,以千字之速可以100%全部理解,那麽5分鐘也不過讀了5000字,即兩書的1.9%。在短短的題目裏,作者在兩個層面炫耀其天賦:第一是對内容無知(因爲沒有讀多少);第二是對兩本沒讀過的書已經存有「批判性」偏見。
把無知和偏見一起放在標題中「表白」的天才,自然不用任何人為之着急。歷史的凝重卻被輕浮嘲弄;認知的精義被自戀埋沒,問題是,這一切來得這麼無緣無故!浮游在這個信息時代無知與偏見的汪洋大海中,不正是我們都很習以爲常的麽?
人類最本質的特徵
在浩渺的書海中,如果有一本書第一次向你解答了一個至今都沒有完美答案的、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那麽這本書一定很重要。毫無疑問,這樣的書是非常罕見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正是這樣的書。
我們人類與動物以及任何其他物種的本質區別在哪裏?這是一個中學課本都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赫拉利在兩書中以長篇幅作鋪墊,展示了一個難以反駁的結論:同最接近的表親黑猩猩(以及其他物種)相比,人類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具有製造和相信虛構性神話的本事。正是這種超越客觀事實的虛構,使人類可以在虛構的基礎上建立共同信仰,可以用生理結構之外的辦法組建社會秩序(不同於用生理結構去決定社會分工的蜜蜂、螞蟻社會),從而實現大規模、跨越時間的合作。
赫拉利的兩書發表之前,關於這個問題的常見説法是:人類是唯一具有自醒能力(self-reflect)的動物;基督教的説法是,上帝把靈魂賦予了人類;筆者在大陸的中學老師曾信誓旦旦地教導,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使用工具。
鑒於沒有人證實過瀕死的黑猩猩爺爺有沒有思念過曾經擁有過的美貌雌猩猩,或者後悔過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對那可惡的雄猩猩死敵窮追不捨,「自醒能力」的說法只是一種猜測。而日新月異的科學至今也沒有發現人類比野豬多了一個靈魂。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使用工具」來源於「勞動創造了人」的傳説。無數證據表明,不僅靈長類動物普遍使用工具,一些鳥類、甚至章魚也具有這種能力。「勞動創造了人」的説法本身就靠不住,因爲任何一只蜜蜂或螞蟻,窮其一生,都比任何一個人要付出更辛勤的勞動。會用「辛勤的小蜜蜂」造句的「小盆友」能秒殺道貌岸然的大「磚家」。
不過這個19世紀後期開始的傳言,卻深刻影響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1949年10月17日,一個自稱「艾思奇」的人去了北京清華大學,向三千之眾大學教授知識分子宣講「從猿到人,是勞動創造了人」,「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換言之,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勞動」了嗎?他說,知識分子要向「勞動人民」學習,必須接受「勞動人民」的改造。
儘管這個人宣揚的「真理」與他的古怪名字「艾思奇」一樣虛假,缺少了幾十年人類知識的積累,缺少了赫拉利在兩書中對人類特性的論斷,倒是有不少「艾思奇」的聽衆被其論點所衷心折服。
隨著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1951年至1952年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使90%的高校教職員以及70%中學教職員「被改造」、「被調整」。沒有被「艾思奇」的論點所折服的知識分子開始了他們坎坷的一生,從災難走向絕望。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使用工具」的説法至今尚存,繼續蒙昧著大多數中國人,但已經遠沒有當年那般理直氣壯。按照今天的網絡語言,「艾思奇」不過是個「大忽悠」。
主體間事物
可是爲什麽一個站不住腳的説法,或者是完全虛構的説法,會在現時生活中真真確確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需要赫拉利在兩書中闡述的「主體間」(Intersubjective)這一重要概念——也是兩書的精華所在。
赫拉利認爲,人們普遍把世界劃分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做法存在缺陷。更爲精准而有用的劃分應該是,界於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之間存在一個「主體間層次」(Intersubjective Level)。
當主觀的虛構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而虛構的事物成為「主體間」現實,便具有了客觀性,能夠真正在客觀世界中發揮作用。完全不具有使用價值的貨幣紙鈔就是「主體間事物」最典型的實例。一張紙具有價值並能夠換取物品,完全是因爲所有人都相信,這張紙在客觀上並不存在虛構價值。在人類社會中,從宗教信仰到現代國家,從政治到經濟,從法律制度到道德標準,幾乎所有範疇都屬於虛構的「主體間事物」。
也正是因爲這樣的虛構性,當人的信念發生動搖而崩潰之時,虛構的「主體間事物」會立即不復存在。二十世紀的人類社會中發生過55次貨幣崩潰。其中一次發生在中國,1947年10月至1949年5月國共内戰期間。
同樣,當人類虛構出的一些理念,比如天賦人權或者共產主義,被人們所共同相信,相應的社會制度也會隨之形成。「勞動創造了人」的虛構説法,也能夠通過國家政策造成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實際生活中「被改造」。人們比較能夠接受其他社會是構建在虛幻的信念之上,但是比較難接受自己的信仰、國家以及倫理觀念也是純屬虛構。歷史上並不缺少具體的實證。1991年12月8日下午2點,一張紙上的簽名落筆,使得曾經主導半個世界的超級大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不復存在,從此在地球上消失。
赫拉利寫道:「人們為自己編織出整套意義之網,傾心盡義,信之所歸,但最終意義之網會破滅消亡,有朝一日回首往事,不免會對當初竟會有人去相信那樣虛假的神話而感到疑惑。」[註解2]
「而每當忘記了這些意義的虛構性之後,我們的行爲就會脫離現實。」[註解3]
「歷史就是這樣向前發展的!」[註解4]
破歷史束縛而拓展未來
赫拉利研究的歷史,是以全人類為研究對象的普遍史(Universal History)。在這個領域,我們也曾聽説過一些如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之類的大歷史家。
從史觀角度來講,湯因比否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階段論,否定了文明的優劣,表達了普世人文主義的價值。
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法國革命、俄國革命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之後,今天大部分的人類社會已經脫離了神權、天意等虛幻構架,而建立在人文主義(Humanism)價值觀上。
關於人文主義社會,赫拉利在兩書中作出了簡單而明確的總結: 一、人文主義只崇拜人類自身;只有人才能爲這個原本無意義的世界賦予意義; 二、自由的人類個體的共同選擇,是一切政治權力的來源; 三、人是世界的主宰; 四、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去認識、感知一切人類的感覺經驗。
驚人之處在於,赫拉利同時結合心理學以及現代科學,指出人類自我產生的意義未必靠得住,因爲人類個體本身都缺乏單一而一致的自我;如果從世界和其它物種的角度出發,人類的主宰是極其殘酷和不公正的。
人文主義同其他的宗教信仰一樣,也是虛構的幻想。
讓讀者看到了人文主義的邊緣,看到了超越人文主義之外的新地平綫,這是赫拉利超越時代的貢獻。
「本書描繪了迄今爲止人類的共同命運,爲的是打破歷史的枷鎖,展拓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力。」赫拉利説。[註解5]
唯有時間才能證明作者帶給我們的新認知的意義。
鮑樸 (2018年4月30日)
—————————————————————————————————————
註解1: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Yuval Noah Harari, 2014);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Yuval Noah Harari, 2015);大陸版:《人類簡史》《未來簡史》(譯者:林俊宏;中信出版社;2016);臺灣版:《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譯者:林俊宏;天下文化出版社;2017)
註解2: 原文People weave a web of meaning, believe in it with all their heart, but sooner or later the web unravels, and when we look back we cannot understand how anybody could have taken it seriously.
註解3: 原文When we forget that they are mere fiction, we lose touch with reality.
註解4: 原文That’s how history unfolds.
註解5: 原文This book traces the origins of our present-day conditioning in order to loosen its grip and enable us to think in far more imaginative ways about our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