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之詩》:詩、泡沫,隔閡

SAMPLE
·
·
IPFS
·
《巴基之詩》全片套用朦朧曖昧的灰綠色濾鏡,觀眾彷彿置身泡沫,視野受限,僅中心一圈能看清事物。導演於映後談中提到,劇本靈感源自香港抗爭運動期間,一名少數族裔青年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巴基斯坦人,令移居台灣多年,同樣身處異鄉的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否也逐漸從滑向台灣。當他回望香港時,竟開始對這座城市感到陌生。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感謝 ifva 邀請參與是次首映禮。ifva 為本地少數族裔青年而設的創意影像教育計劃「影像無國界」(All About Us)正值十週年,邀來藝術家導師陳瀚恩執導,與經驗學員共同製作短片《巴基之詩》(The Poem of Pakistan)。短片講述巴裔青年Hamid在香港從事金融行業,為應酬上司甚至破戒飲酒,在追名逐利中逐漸迷失身份,直到處理同鄉的保險索償申請時,結識剛從故鄉來到香港的少年,Hamid和少年一起朗讀巴基斯坦哲學家、詩人 #伊克巴爾(Muhammad Iqbal)的詩作Lab Pe Aati Hai Dua,喚起他對故土文化、原生身份的思考。

《巴基之詩》全片套用朦朧曖昧的灰綠色濾鏡,觀眾彷彿置身泡沫,視野受限,僅中心一圈能看清事物。導演於映後談中提到,劇本靈感源自香港抗爭運動期間,一名少數族裔青年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巴基斯坦人,令移居台灣多年,同樣身處異鄉的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否也逐漸從滑向台灣。當他回望香港時,竟開始對這座城市感到陌生。於是他參考《#殺誡》(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中奇斯洛夫斯基為了拍出一座冷峻、異化的華沙而使用的綠色濾鏡,希望籍此構築出自身與香港、少數族裔與故土之間的距離感。奇斯洛夫斯基曾表示,使用陰暗的綠色是為了使世界看起來更殘酷、冷漠;而《巴基之詩》採用穆斯林常用的綠色,導演除了想要呈現文化隔閡,亦希望觀眾在既定印象之外,多嘗試進入、了解穆斯林等少數族裔的生活文化。

短片其中一位重要角色,是啟發導演寫下劇本的穆斯林圖書館管理員Mr. Sanga。現實中的Mr. Sanga與詩人伊克巴爾有著相似的經歷:生於英屬印度,後來去往歐洲留學,輾轉流連於德國、英國、法國等地,長久的異鄉生活啟發他們思考閱讀、書寫及言說原生語言及文學對身份構成的影響及意義。諸多文學形式中,詩歌既能呈現語言的異化,朗誦的韻律又最能引起共感,正體現出導演的異鄉身份與少數族裔的文化處境之間的共振。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AMPLE❛ 如果可以這樣做雜誌 ❜ http://linktr.ee/samplemaghk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HOME|家在何處?

為何遊戲需要筆記?

不會腐爛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