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呈现“南涝北旱”局面,水利设施为何不起作用?

林晓康
·
·
IPFS

中国多地进入夏季汛期高峰期。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道路和房屋受损严重;在福建和广东仍有数十人被困或失踪。南方洪水泛滥之际,北方则饱受高温干旱之苦。官员们警告,恶劣天气还将持续。

在中国南方地区,广西、广东、福建出现特大洪灾,财产损失惨重。22日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雨仍较集中,将进入“防汛关键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降雨逐步增多。伴随着特大洪灾不断之际,在中国北方地区,无数的河南农民在为给农田浇水的事发愁。4月下旬以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2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5%。

在经历去年7月份京津冀特大洪灾之后,中国多地开始抢在春季时大兴水利工程。由于今年的汛期提前,而且水患来势汹汹,多个省区也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中国国家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其中一级为最高级别。

在汛期以前,中国水利部门和地方“防总”(防总,防洪抗旱总指挥部)与所在省市区的政府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的河流、水库、河道、排洪渠、护城河等水利设施做检查,但由于财政资金困难,在水利修缮上的资金出现有比例的止付划分。

财政资金是对于修缮水利设施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面对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的修缮却是望梅止渴。高温和几乎没有降雨使北方变得干涸。高温引发了对全国多地农作物受损的警告。中国财政部表示,已拨款4.43亿元,用于帮助受近期高温缺雨影响的地区进行改种补种、浇水补墒和增施肥料。

在干旱最为严重的中国中部地区河南省,省级财政已经下拨近3000万元进行抗旱,但是一些河南当地的民众表示,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者村镇并未听说或者收到这笔援助资金。

对此,河南省的官员上周增加了当地一座水库的下泄流量,以应对旱情。

中国领导人在最近对全国下令有关防洪抗旱的主要指令,务必对于此次夏季汛期全力准备。

中国时常出现“南涝北旱”的局面,为此中国政府进行一项声势浩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官员们说,这样做地目的是:从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南方——尤其是长江——取水,沿着两条线路,穿越中部和东部省份——输水给北京和中国北方其他水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的地区。解决水资源不均衡问题,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在防洪抗旱上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分布在长江沿线数十个省市区以及中部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直到北京市。南水北调沿线工程有专门的办公室和保护站,对于相关河道也是不准污染和肆意靠近,以免大面积污染水源。

而南水北调的水均为饮用水,北京市自来水厂的水源除取自位于密云水库外,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南水北调位于丹江口水库的水源。

一些水利专家说,南水北调在防洪抗旱上似乎能取得良好局面,但是对于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存在。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