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微知著|I’m sorry,但譯者真的想很多呢

人二譯社
·
·
IPFS
·
翻譯從來都不只是語言 / 文字轉換,語言背後的文化和傳統才是更重要的學問,而這些字典無法一一記錄的,正正是譯者漫漫長路上需要不斷積累的文化知識和經驗。

 平時看愛情劇或電影,有無發現英文劇作裡出現「I love you」,總比中文裡出現「我愛你」多得多?中文世界表達愛意的方法很多,或簡單直接如青春偶像劇的「我鍾意你」,或溫文淡然如《一代宗師》中宮二對葉問說「我心裡有過你」,偏偏「我愛你」從不輕易說出口。相比之下,一句「love you」反而講得自然隨意。

類似的例子還有「sorry」和「對唔住」(對不起),明知做錯(尤其是大錯),想道歉時「sorry」卻往往比「對唔住」更容易說出口。明明同一個意思,為何用母語和外語表達卻會產生某種微妙的分別?心理學和語言學上很多不同研究,都發現人用外語思考或交流時,會產生情感距離(emotional distance),看待事情會變得相對抽離、理性客觀,情緒化程度遠低於用母語溝通。一來因為母語自幼習得,學習過程摻雜了很多成長環境中的情感因素,各種情緒最初也是透過母語所建構,所以比起長大後才學習的外語,承載的情感連結也更強烈。二來,人使用相對不熟悉的外語時,因為害怕出錯,會更專注思考如何正確表達,傾向用分析性思考(analytical thinking)模式,而壓抑直覺式思考(intuitive thinking)。這種距離感,或許就能解釋為何中文難以啟齒的說話,能用英文脫口而出。 

當然,文化差異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曾在英文堂上討論應如何翻譯「I love you」。學生直譯「愛しています」,他卻認為沒有一個日本人會將「我愛你」如此直白輕易地說出口,而他的翻譯是「月が綺麗ですね」(〔和你一起時〕月色真美)。相比起英文作品裡不斷出現的「I love you」,中文世界裡的「愛」更含蓄內斂,不輕易說出口,更不會掛在嘴邊。 

說了一大通,不是說「I love you」「I’m sorry」不應譯作「我愛你」「對不起」,而是想說即使逐字不差且意思準確的翻譯,也不代表能100%表達原意,因為翻譯從來都不只是語言 / 文字轉換,語言背後的文化和傳統才是更重要的學問,而這些字典無法一一記錄的,正正是譯者漫漫長路上需要不斷積累的文化知識和經驗。 

但!換個角度想深一層,固有文化如此,是否就代表要死守「將愛收埋」(把愛藏起)的傳統?世界不像預期,大家都過得不容易,近年各種流行文化和媒體創作中,越來越多聲音提醒大家學懂照顧自己,愛自己,珍惜身邊人,把愛好好說出口。作為譯者,有無可能從翻譯中打破某些傳統,也試著將愛說出口呢?

I’m sorry,又扯遠了,但譯者真的想很多呢。


【傳送門】 💬

📎 Matters|慵懶的貓(2020年7月5日),【我 翻譯世界】今夜は月が綺麗ですね

📎 好集慣|莎莉 (2021年4月),用別的語言思考會較理性

📎 Uchicago News | Carla Reiter (Aug 15, 2017), Communicat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takes emotion out of decision-making

📎 Uchicago News | Jann Ingmire (Apr 30, 2014), Using a foreign language changes moral decisions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inbetween.trans@gmail.com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