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梦醒几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读书笔记0116-得自由,得保障

梦醒几分
·

我读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16. 得自由,得保障

第九章的标题是“保障与自由”。哈耶克在这一章一反常态,选择了两段题语,都来自苏联共产党领袖人物,但派别不同,说话的时间也不同。

第一段题语是:“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摘选自列宁1917年的《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另一段题语是:“在一个政府是唯一的雇主的国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地饿死。‘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旧的原则,已由‘不服从者不得食’这个新的原则所代替。”选自托洛茨基写于1936年的《被背叛的革命:苏联是什么,苏联到何处去?》

第一段列宁的话看起来很直白,没什么好多说的,非常简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整个社会转变为一个office,一个大工厂,大家一起劳动,一起享受劳动成果。这在当年,应该是一个挺鼓舞人心的前景。就这样,苏俄政权建立了,大office风风火火搭建好,大工厂七手八脚建起来,立即投入运转。约20年后,参与建立政权和设计建造大工厂、大办公室的一位资深领袖人物突然在海外发话,说出内情来:在那个大工厂里实际上是“不服从者不得食”。按这个说法,那就不是简单的大工厂,而实际是一个大的劳改营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左派领袖,托洛茨基并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劳改营,是官僚统治阶层窃取革命成果,打击和清除了坚持革命路线的左派,最终将苏联变成一个由独裁政权统治的国家,不服从者不得食,劳动者成了劳改营中的囚徒。

看托洛茨基这样说,如果由正宗的社会主义左派去建设苏联,一定不会是一个极权国家。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说法。

哈耶克在这里首先讨论的是经济保障,即“经济自由”。我确实觉得,一个人要想自主自立,首先要有经济保障,保证了基本的温饱,才有其他活动的条件。但哈耶克对此仅部分赞同:“在那些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奋斗找到前途的人们当中,很难找到独立的精神或坚强的个性。”或者换句话说:凡有独立的精神或坚强的个性的人们都有信心靠自己的奋斗找到光明的前途。话说得多好,很励志!他同时认为,经济保障这一概念与在这个领域内的许多其它用语一样,是不明确的,是含糊其词的。如果人们在过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保障的话,普遍追求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这一段却是好深奥也好吓人的说法!

哈耶克继续分析下去,他提供了两种保障来讨论:一种是有限度的保障,就是大家都能够获得,不靠什么特权也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一种是绝对的保障,不应作为特权给予任何人。前一种是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某种最低需要,第二种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只能为一部分人提供,并且是只有控制或取消市场才能够提供的保障。

哈耶克是在英国说这番话:毫无疑问,在足够保持健康和工作能力及衣食住方面的最低限度的条件上,国家向每个人提供保证。实际上在英国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早已获得了这种保障,还包括发生意外时的情况,再把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考虑进来。总之,做到以上这种有限度的保障并不需要采用对自由构成威胁的所谓计划。

对自由具有潜在的危险影响的保障计划,是另一种保障计划。这种计划意在保护个人或集团不发生那种在竞争社会司空见惯的收入减少,是一种由主观评价决定而不是和个人努力的客观结果相对应的经济保障制度。哈耶克认为,如果允许人们有自行选择职业的自由的话,那么,就不应该给所有人确定某一收入,否则就成为某些人的一种特权,牺牲和削弱了其他人的保障。哈耶克这似乎是在呼吁为保障劳动力在行业间自由流动消除人为障碍,又似乎是在反对大家一起吃大锅饭。殷海光译本中,老殷也在评论:“如果说自由竞争不够经济公平,那末控制经济则是以人为的方法造成更大的经济不公平。”

哈耶克担心的不是大家有大锅饭吃,而是这种保障最终会以自由为代价。他说,在一个习惯于自由的社会里,似乎不可能有很多人真心愿意以这种代价来换取保障。而且,他还说:越试图用干预市场体系的方法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更糟的是,特权者的安全感与日益增加的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之间的反差就越大。保障越具有特权的性质,而没有特权的人所面临的危险越大,保障就越为人们所珍视。随着有特权的人数的增加,在这些人的保障和其他人的无保障之间差别的增加,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

哈耶克在这里说的情况,如果我们用中国大陆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出现的普遍现象做对应的话,我觉得最明显的是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享受特权保障的是捧着所谓“铁饭碗”的城市工矿企业中的群体,而生活在广大农村中的则是毫无保障的另一个群体,城乡二元户口管理制度是这个弱势群体无法逾越的障碍。在遇到特殊灾难,尤其是像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所谓“七分人祸三分天灾”时期,饿殍遍野就无可避免地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一种景象了。

2014.12摄于基督城

本章第一条题语中,列宁要将苏联建成“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而第二条题语中,托洛茨基认为由于苏联官僚统治阶层独裁政权统治,结果却得到了一个“不服从者不得食”的现实。但从哈耶克的推论来看,只要是实行计划经济,只要不是自由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最终也一定会因人为干预而形成一套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体系下,不仅“不服从者不得食”,还要加上“无城市户口不得食”。只有“自由”才是解决之道。

好不容易,这一章里那么经济学的内容,在我的胡乱理解和牵强附会之下,终于把“保障和自由”给圆下来了。哈耶克的原意是不是真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是,反正我是信了,其他朋友不信的话可以自己去另外圆一回。到本章的最后,哈耶克总结道:

	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重新学习坦白地面对这一事实:即只有花代价才能得到自由,并且,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必须准备作出重大的物质牺牲,以维护我们的自由。如果我们希望保存自由,我们就必须恢复作为盎格鲁萨克逊国家的自由制度之基础的那种信心;这种信心曾经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表现在一个适用于我们个人的生活,同时也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生活的句子里:“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按照这里的意思,我们或者可以换一换句子,然后大声说一句令人鼓舞、催人振奋的话:在我们一心追求自由时,我们就有可能即得自由也得保障!哈利路亚……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