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88: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李怡
·
·
IPFS
·
我會認為這是我與左派分道揚鑣的一年。

1979年發生了幾件事,雖未至於使我與中共的關係破裂,但思想上、觀念上的裂口已經形成。我會認為這是我與左派分道揚鑣的一年。

前文講到「特權階層在中國」的文章,觸及廖承志,以致他下令把《七十年代》「徹底搞垮」。但實際上這篇惹禍文章刊出後,中共沒有任何反應。而廖承志向王匡提出的「徹底搞垮」的理由也不是這樁與他關聯的報導,而是《七十年代》批評鄧小平的「反民主」。因此,表面理由是魏京生案,暗藏的實際理由是廖公船。

這一年的10月16日,北京法院對七個月前拘捕的魏京生重判15年徒刑。《七十年代》收到一篇來稿評論此事,趕著在11月號發刊。那時的印刷流程比現在慢很多,每當付印前我都親自到印刷廠作最後審定。記得那天在印刷廠,手下一位編輯趕來找我,說潘公要他向我轉告,《七十年代》不要發表有關魏京生案的評論。

理由沒有說。我領會到從來沒有對我們的編務表達過意見的潘公,突然提出這意見應該是非同尋常,他一定聽到什麼重要訊息。但我考慮雜誌向來的取稿原則是文章的質素而非立場,要切合時代的要求,要對讀者和作者群負責,而不是對掌權者負責。因此,我沒有接受潘公的意見,評魏案的文章照刊。而且在下一期的12月號,對此案作更深入的分析。

魏京生案是鄧小平結束民主假期的一系列施政的延續。1978年他利用西單民主牆「發揚民主」,即所謂北京之春,來逼退華國鋒而重掌最高權力後,於1979年四月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其中最重要和實際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並逮捕了民辦刊物的魏京生,封閉西單牆。魏京生在民辦刊物《探索》上的文章「要民主,還是要新的獨裁」中提到,「人民必須警惕鄧小平蜕化為獨裁者……他正在走的是一條騙取人民信任後實行獨裁的道路。」這是他被捕和判刑的實質原因。至於他在法庭上被公開指控的「叛國罪」,則屬「莫須有」,比如說他向外國人提供軍事情報,但他作為北京市公園服務管理處的一個工人,如何可以掌握到軍事情報?若有人提供情報給他,何以又沒有逮捕直接掌握情報的人員?而接收他所提供的情報的外國人何以又沒有被捕和判間諜罪?從四月以來前後發生的所有事實來看,魏案毫無疑問就是「以言治罪」。「治罪」之「言」,也非常明顯地是因為直接指向鄧小平。因此,合理的懷疑是:此案若非鄧小平欽定,也至少是為迎合他而作出的司法行為。

潘公相信早得風聲,所以突然向我提出忠告。而廖承志也以「反對鄧小平」為藉口,要把《七十》「徹底搞垮」,真正原因則是我們評論了廖公船。因為以廖承志對香港事務的了解,當時新華社(即港澳工委)除新派來的第一社長王匡之外,其他長期沿用的舊人,如第二社長李菊生、副社長祁烽、秘書長楊奇等等,都不贊同「徹底搞垮」的意見。換句話說,熟悉香港社會環境的當年中共駐港人員,即使出於保護自己的原因,在文革期間不得不執行一些「極左」政策,但大體上,還是根據香港實際環境而有所抑制的。因此,廖公的指令在香港沒有被執行。王匡也不能夠左右執行人員的作為。1979年《七十年代》沒有被左派排擠和杯葛。我們仍然在左派陣營生存。

總括來說,這一年發生了幾件事,使我同中共的關係有了很深的裂痕。

一是四月時我們召開了「中國統一前景座談會」,邀約了一些在香港的台籍學者參加,當時中共駐港高層在開會前曾經想叫停這個座談,但因為一切都準備好,不可能停辦了,於是左派就叫羅孚出席,以平衡右派觀點,但想不到真正發生影響的是「不統一有什麼不好」的觀點;其二是中共在過去兩年開放大陸人訂閱《七十年代》後,於1979年大陸海關突然禁止入口,我們發表社論據理力爭,我與王匡面對面抗辯;其三,我們發表了「中共的特權階層」,直接得罪了主管香港的廖承志;其四,是刊登了關於魏京生案的評論,而拒絕了潘公的勸阻;其五,是我在這一年去美加週遊幾個大城市,與讀者作者們見面,和出席愛荷華的「中國週末」,臨走前半個月,潘公曾委婉勸我:可不可以稍後再考慮去美國?但我說,一切都安排好,他也沒有再說什麼。回來後,我主動給潘公寫了一個報告,大致講了此行觀感,特別是留美知識人這時關於中國關於兩岸的一些想法。他沒有回應。

還有一件事,就是1979年初,潘公曾經向我表示,邀我當政協委員。我委婉地拒絕說,辦雜誌,還是保持政治獨立比較好。

1979年後,與潘公的接觸就少了。與新華社其他高層也漸行漸遠。但真正分離還要再過兩年。

1979年魏京生在北京法庭受審時自辯。

(原文發佈於2021年11月15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