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這個字
有位臉友鋪文說,看了個飲食紀錄片,突然山裡的恫族老太太冒出了一句形容詞:「Q勁夠彈牙」! 懷疑這個Q字不是漢語字源!而是恫台語系! 不過稍微看了百科一下,這些語系在古時候還是有受到漢語系的影響,更何況,語言在時光的流轉時,常常與周邊的族群互相借語借字! 因此,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悖論問題! 我們來看看漢語字到底有沒有此音【khiu7】!
《教育部閩南語字典》khiu7採用:
【𩚨】:《字彙》同䬫。【䬫】:《廣韻》杜奚切,音啼te。《玉篇》䬫餬也。這個字是蚵仔嗲te,的te音! 因此,音義皆乖違!
有些人採用【糗】字!《說文》熬米麥也。又乾飯屑也。又粮也。《博雅》糗,糒也。《書·費誓》峙乃糗粮。《疏》糗,擣熬穀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擣之以爲粉。《禮·內則》糗餌。《註》擣熬穀以爲糗餌。《周禮·天官》羞籩之實,糗餌粉餈。 最後一個詞,粉餈,就是如今的麻糬,麻糬的質地即是Q! 不過這個字的切音是khiu2/khiu3,《潮汕字典》是採用這個字當作khiu7音! 來看它另一個異體字,䊆:【說文】舂糗也。舂就是搗! 也是麻糬的製作方式! 它的切音khiu7, 可說是音義皆合!【䊆】,臼中米更為直觀會意,以臼(kiu7)為聲!
臺灣優勢腔 廈門腔 漳腔讀陽去 khiu7(調值是khiu33) 中平調,泉腔讀陰去 khiu (調值是khiu41) 高降調(泉腔去聲本調陰陽攏讀高降 但是變調可分 泉腔"䊆䊆"讀khiu55 khiu41 以其變調判斷是陰去 )。此字是其九切 照講是濁上,按全濁上聲變陽去例,臺 廈 漳讀khiu7 是合理兮,泉腔讀khiu3 較痞解說,但泉腔自來有共陰陽去變調混讀兮例,(或者是講泉腔陽去變調有兩體),如 健 視 輩 院 易...等等,(親像講 泉州儂共“電視臺”讀tian21 si55 tai24 視變調做高平 是陰去變調例,毋過 視字其實是陽去),因此看來用"䊆"應是本字無疑。(葉程允 )
形容khiu7的ABB句型是【kiu7-teh-teh】,同樣採用此BB句型的還有「油,憂,苦,嬌,khiau2(竅,巧),tshin3凊(清冷),妍(gian2)」等! (也有人說「烏~~」)。那麼遺留在中文中只有【嬌滴滴】一詞了,方言中為【嬌嗲嗲】! 粵語有【嬌嗲】 giu1de2一詞! 這字【嗲】,源自吳語! 上海話發音tia35,陰去調,與粵語陰上調都是上昇語調! 擴衍出還有一詞,【詐嬌弄嗲】,這個【詐】,就是【作】義(矯揉做作)! 在吳語等同於【嗲】義!
這個【嗲】字,在常州方言,還有另一個意思,當疑問句【什麼】,做~,就~,~個,~事體(什麼事情)! 對應中文就是【底】字! 《子夜四時歌之秋歌十八首》:「寒衣尚未了,郎喚儂底為?」,子夜四時歌屬於吳語調調極濃的歌曲! 注意到「儂」字了嗎? 這個「底」字從唐朝就有了!《春末題池州弄水亭》杜牧 「為吏非循吏,論書底書」!
那麼這個【嗲】字,有沒有漢語字源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特】字! 切音tik4/tik8,近代字是【忒】字! 切音thik/thik8,本義是「更」也! tik4 -> tek -> teh。
- 「特」可指「傑出者」。《詩‧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 「特」也形容「不同一般、異常」。唐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蝦蟆雖水居,水特變形貌。」
- 「特」還表示「特別、最」。《尹文子‧大道上》:「趨利之情,不肖特厚。」
而這個【特】的本義,《說文》朴特,牛父也。《玉篇》牡牛也。因此,這個【特】,也是別的字源的假藉,那就是【的】字!《說文》明也。《徐曰》光的然也。《博雅》白也。《玉篇》遠也,明見也。切音也是tik4。來看【的的】這個詞:
的ㄉㄧˋ的ㄉㄧˋ
- 昭著明顯的樣子。唐·吳融〈西陵夜居〉詩:「漏永沉沉靜,燈孤的的清。」
- 特特、專為。《董西廂·卷五》:「東傾西側的做些腌軀老,聞生沒死的的陪笑。」
「的的清」,換成ABB句型,那就是「清的的」!
結論,【khiu7-teh-teh】的正確寫法, 是【䊆的的】!
那這個「khiu7-teh-teh」 自古即有的詞彙,可以從古人造「teh」這個字來看! 那是「米+啇」,【䊞】:《廣韻》《集韻》陟革切,音摘tik。黏也! 這是個形聲字,以「啇」為聲符,有字無書證,通常是口語音字! 這也是口語音造字最常用的方法!
麻糬
麻糬,閩南音,mua5-tsi5 ,教育部字典寫「麻糍」,異用字寫「麻粢、麻餈」,這個「粢、餈」才是tsi5的正字!【粢】《集韻》才(tsai5)資(tsi1)切,tsi5,《說文》稻餠,與餈同。代表這是米作成的點心!在現代是「糕」,是「粿」!第一個字,「麻」,則是【明】字才對!「明」,是「白」的意思!【明年】,有念mua5-ni5的偏泉州腔音!
【糕】的本字是【餻】,《說文》餌屬。從食羔聲。ko, 音, 【粿】,果音,ko2, 白音 kue2! 粿的字源是餻字!
《武平中童謠 》南北朝 · 無名氏
〖隋《書》曰:是歲又有童謠。七月。士開被誅。九月。琅邪王遇害。十一月。趙彥深出為西州刺史。〗
- 七月刈禾傷早。九月吃餻正好。
- 十月洗蕩飯甕。十一月出卻趙老⑴。
⑴ 北史綦連猛傳曰:七月刈禾太早。九月啖糕未好。本欲尋山射虎。激箭旁中趙老。與此稍異。
這句民間童謠,有兩個閩南口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