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系列4》媒體識讀,做個聰明的閱聽人
身為讀者或觀眾,我們最好廣泛閱讀或觀看不同的消息來源,不只看聳動的標題,更要深入了解內容,並好好思考。
- 資訊的特質
1.不全然真實反映世界
2.經過包裝選擇組合,組織編輯篩選
3.受外部影響(政黨、財團)
4.呈現方式和傳播科技有關(短影音、素人YouTuber)
5.閱聽人是節目內容的消費者,像是被媒體生產出來的商品兜售給廣告單位
客觀不帶框架不太可能,真實世界往往更複雜,與其強調客觀中立,不如多元+平衡+透明,透過不同立場/觀點的說法,拼湊出完整的現實
我們平時所接收到的訊息其實是非常片面的
- 訊息偏頗,以本國為出發點、台灣為中心的訊息占大多數
- 被訊息來源的企圖、謊言、篩選所蒙蔽而無法了解事實
- 有些訊息因媒體不打算報導,自己也無法蒐集到而被遺漏
實際上重要的訊息卻被隔絕了,形成訊息不足、不確定的狀態。
平常接觸最多的是國內的新聞。國內政局、社會事件、藝人八卦、企業業績和新商品推出行銷等
再來是和台灣有關的海外新聞。這兩種基本上都是由台灣立場角度看的訊息。
另一種是和台灣沒有關係的海外新聞,外國總統選舉、外國企業併購等。這種也會從對台灣的影響這個角度來報導新聞。
如果80-90%是以本國為中心來報導,全球相關報導只占一小部分,得到的訊息相當偏頗和狹隘。這樣的結果很難知道世界到底發生哪些事,我們需要更加意識到「其他國家是什麼情況」「全球性的標準是如何」
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蒐集已被翻譯成在地語言的外國媒體訊息。把國內大眾媒體的訊息接收降到一半以下。在書籍方面盡可能去閱讀原文作品是最理想的,但如果語言能力不足的話,閱讀翻譯作品也沒關係。
重視全球商業訊息
國內媒體對外國的報導偏向政治、經濟成長和失業率這些整體經濟動向,對個別商業的具體報導不多。因為這些比較容易理解,選舉和政治醜聞、股票暴跌等新聞也容易理解,所以較受大家注目。
對最新產業技術的動向開始有目的性地蒐集相關訊息,調整訊息的閱讀和蒐集習慣,將經濟新聞和政治新聞的比重調整為2:1比較好。
直接接收英語媒體訊息,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被評選為全球品質最佳雜誌。雜誌一開始是本周全球政治、經濟、企業摘要;特輯針對各地區的主要新聞、金融等報導。其中的論述除了全球化與市場理論外,對經濟差距日漸擴大也提出許多的看法和文章。
無知中的無知:對自己的無知毫無察覺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話:「無知之知」,知道自己的無知。人類所知是有限度的,除了知道自己是誰、或知道自己不懂的人之外,還有一種是對自己的無知毫無察覺「一無所知」,像這樣的井底之蛙佔大多數。
如果用那你所知道有限的知識作為基礎去判斷就容易產生錯誤。經常審視自己是否犯了「無知中的無知」、經常持有「不懂就是不懂」的謙虛態度去追求知識和訊息,是這時代重要的。
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曾說過一句名言:「未來早已來到只是尚未被意識到」
「贏在起跑點上是現代決勝負的規則」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對全球發生事件的訊息蒐集成了決定企業勝敗及企業人才是否能夠大放異彩的關鍵。
從全球訊息中找尋蛛絲馬跡,培養對任何事情都要探究其背景、原因及將來發展的洞察力。
排除先入為主的想法。取得和事情相關的先備知識,有了知識才能察覺訊息中的徵兆,在運用知識進行確認。
養成接收中東、非洲、中南美洲訊息的習慣
要避免自己對某些特定國家和地區的訊息完全被遮蔽,這點相當重要。因為這些國家或地區的事情也會影響國家和區域。
在現今全球每個國家隨時都有商業交易的時代,如果誤以為美國和亞洲、歐洲的新聞就是所謂的全球訊息,對國內的商業發展一定會受到很大的箝制。
想要拓展海外市場的經營者通常對不了解中東、非洲、中南美洲的現況,只要養成多留意相關訊息,就可以拉大你和競爭對手間的距離,將他們遠遠拋在後面。
國家有多樣面貌,不要把政府機關和人民混為一談
國家和政府、企業、人民間也有相互的關係存在,彼此間關係都不同,所以對國家呈現多樣化面貌的理解相當重要。
活用三種訊息管道:公眾媒體、社群媒體、人與現場
將潛藏在訊息中的意圖和謊言揪出就要養成習慣,將不同訊息進行相互比對參照。
想了解最先端的商務和技術甚至科學範疇的話,只靠文字描述是不足的,必須看過影片才能知道。
在接收訊息時也可能會受到投稿人的立場、意圖及對事實的認知想法左右,要特別留意。先以大眾媒體的消息為主,接著利用社群網路進行驗證甚至進行人物和現場的深度查訪。
自己直接接觸得到的第一手訊息比媒體以不同角度的報導來得多也更值得信賴。
從國內外的客戶、商業夥伴、不同業種的經營朋友們、計程車司機、店家的談話,可以輕鬆了解更多深入的訊息,民眾的狀態最終也會牽動到政治和經濟。海外資訊最重要的就是大多數人在想什麼?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一天營業額大概多少?」「有幾個孩子?讀哪個學校?」「這地區流行什麼?」「假日人們都做些什麼活動」
「百聞不如一見」現場的活力、熱情和氣氛等非語言要素也是重要的訊息。這個「實際感受」對你是否具備全球競爭力有相當大的影響。
- 媒體素養
加強監督新聞媒體,對不好的節目直接給予適當壓力
共創理想閱聽環境
鼓勵閱聽大眾主動與媒體互動,主動打電話向媒體表示讚賞或不滿的意見,不宜只是關起門來罵電視或撕報紙,最好採取關機、退報,甚至向不良節目的贊助廣告主表達關切,或向新聞局或NGO投訴,亦為閱聽大眾應有的表態。如不巧成為不實報導受害人,則向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請求協助。公民團體近年也投入他律的行列,協助公眾了解媒體、觀察媒體、控告媒體為主要工作。
如果集體冷漠不關心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那真正重要的內容就不會出現
第四權完全喪失,對極權統治者是非常影響的環境 不用高壓控制
閉眼不去看他,反而會助長更不好的社會現實的產生,應該更積極的介入
媒體素養使人們能夠成為批判性思考和創造者、有效溝通和積極的公民。
媒體監督也是一種他律。台灣近年先後成立的媒體監督團體至少兩位數,透過媒體觀察研究,有助公眾了解媒體實況,進而改善現狀。
新聞自由的名義替人民監督政府 制約龐大的國家機器
學會
- 辨識內容品質、查證資料正確性
- 解讀媒體內崁假設、視角、意識形態
- 洞察媒體產製過程背後的政經結構
- 從媒體批判到自媒體倫理
政治VS.國民VS.電視,這三者是連動的因子。
蛋不會直接變成雞,成為第四權的力量,必須經過孵化的過程。「孵化」就是電視媒體的功能。「孵化」是媒體負責偵查事實和傳播。社會功罪讓國民知,複雜政策讓國民懂,才能孕育國民的判斷,輿論第四權才能誕生。
這三者誰先動都可以,那就國民先動吧,政府NCC、廣告商、媒體就會變。
結語
媒體的責任與義務,不只是新聞,還應該是領航員!
以作家為例,作品是作家寫的心血結晶,被人讚許是期待之事,寫作不該為了出名,而是出色。
藝人不是「開口講混話」的人,隨隨便便就能上了得台,必須有料,說、學、逗、唱樣樣在行,媒體應該有相等的堅持與使命才是,至少站在傳播智慧的高點上給人提點,無論是電視台本身、製作人、主持人、來賓都必須具備一定才華,有其高度,解人迷思,胡言亂語,惟恐天下不亂是不成的,那非媒體,只怕是接近菜市場了。
日本節目有「生活好吃驚」、「日本職人好吃驚」、「男女糾察隊」、「健康好吃驚」等;台灣正努力發展自己的文化,像是「醫生好辣」、「一字千金」、「下課花路米」、「進擊的台灣」等知識傳達,不能全認為國外月亮比較圓,而不支持台綜節目發展。
責任是一種信仰
製作人的責任是制播出一個動人,且影響深遠的節目,這是基本信仰,值得信奉一生;德法的公視節目,常常莫名感動,一即便花了一兩年時間拍攝,才剪輯出半小時。
主持人「高度」與「發言權」是必備的兩項要素,很多優秀的國內外主持人可以做標竿,很多議題它本是專家,但懂得跳出這個高度,單純扮演主持人是極有難度的,很多主持人經常會越過線化身來賓,加入自己的意見與信仰,很容易淪為公審大會。
如果有一天你成了名人或別人口中的名嘴,請謹言慎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名號若非才華得來,很容易被徵收回去,解決之策是「自我充實」,借用制播單位的資料混一口飯吃的「假名人」,一定是「空心樹」,很容易被看破手腳的,請一併學會善用自己的公信力,讓話語權擲地有聲,賤賣自己的信用,就太過廉價了。
如果有人請你拍廣告請讓「良知」相隨,忽視道德,販賣的產品可能害人,那都是罪過。廣告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有「月暈效果」簡單說便叫「障眼法」。你站在旁邊就很有說服力,觀眾紛紛掏錢,你便是幫兇。
如果你是記者,請花一點時間讓自己成為某條採訪路線的專家,美國的新聞記者是以這個位階自許的,新聞的專業度是你該追尋的,因為專業能累積更多公信力,論述的道理必須連真的專家都服氣三分才行。
記者,紀錄傳真歷史的人,還要有正義感。
媒體是手握利器,藏有魔法之人,如果正義隨身,這個社會的進步將如虎添翼,往良善的方向前進,反之,便與正義漸行漸遠,必將邪惡。
請花點時間思考:人生之中到底是錢值錢?還是良知?
「使用雙手的是勞工,使用雙手和頭腦的是藝術家,如果再加上心靈則是智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