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學生真的特別愛國嗎?從教育側面我們看到什麽?”(上)
為什麽會是暖流男?
只要近年有留意澳門新聞的朋友想必會看過下圖,同學不但成為澳門獨有的meme圖,但凡出現與愛國相的新聞,這張meme圖便會不斷被轉載、引用,坊間戲稱他為「暖流男」。
相睇更多,去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qmGCmG5XA
究竟同學是真心?還是經事前排練?自然無從得知,但新聞一出卻讓中港台澳取得難得一致的共識:澳門的愛國教育做得十分到位,不管是何種光譜的朋友都深信不疑。試問若非如此,暖流男豈能如斯和容悅色娓娓道來?
當時全澳的報導就好像只有一位作者般,通篇一律都是澳門有著深厚基礎、工作到位等原因,難道澳門人真的有著生俱來的愛國基因嗎[1]?本篇試從教育側面為大家提供解答,作此,不妨由香港媒體所忽視的一個小細節談起,而正是這個小細節有助揭開澳門教育的面紗:“為什麽偉大的習爺爺會寵幸這所濠江學校呢? ”
“濠江中學創建於1932年,首由黃仁輔校長主理,是一所以愛國、愛澳、為社會培育人才為宗旨的學校…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杜嵐校長帶領師生在學校升起了五星紅旗。從此,學校的教育事業隨著祖國的強大而不斷發展…1954年,何賢先生任董事長…1985年,馬萬祺先生接任董事長。八十年代,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大批新移民遷入澳門。為解決澳門學額短缺問題,學校在教育司支持下,連續三年在初中開設下午班,直至1989年9月校舍問題解決,下午班納入全日制。” (轉引自:濠江中學網頁)
對於濠江中學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相信並不陌生,特別是陳姓校長帶團一事(有機會再另立文章分析其中一些細思極恐處,此篇不論)。說濠江中學是澳門著名的紅校相信沒有人會質疑,但若說其為紅校之最,相信一片紅的澳門學校,未必會認同。
論創校歷史,濠江雖然是老牌學校但未算最老資格。要知道後宮三千,機會只得一個。能獲得寵幸,紅還是不足,從學校歷史便能看出端倪:何馬兩大家族的加持(澳門著名的四大家族其中兩家)、1989年前不斷擴班接收新移民子弟 (澳門「龍的行動」事件),這些都起到加分作用。當然,除了兩大家族加持外,澳門回歸後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到該校視察,並題詞"濠江中學,桃李芬芳",則是臨門一腳,為國家主席訪澳來該校定下了基礎。而學校是因為要遷就主席的行程才建議參觀位於乙水仔的新址?還是因為不好意思讓主席走前任的舊路,那就不得而知。
上述事件能簡單交待澳門教育的首則事實,愛國社團與辦學間存有莫大關係。而這些社團又與政治、社福等團體關係千絲萬縷,甚至是從屬社團。因此,學校不但是教育場所,也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場所,而學校的政治任務完成度也成了港澳最大的區別。這裡有兩項例子可供參考:(1)不但前任特首曾任澳門學校校長;(2)國家主席訪澳的行程,往往會加入訪校一環節。這比對訪港行程,能看出本質上的差異。事實上,早在暖流男出現前澳門從不缺國家主席訪校、學生寫信、主席回信,再學習主席回信精神的套路,只是當時香港台灣的媒體沒有太多的關注。
紅藍緑真有差別?
自反送中以來,多了朋友關注澳門教育問題。其中一篇題為“港澳「國民教育」:升國旗=愛國,示威遊行=不愛國?”分析港澳教育之別,當中提及澳門學校分為紅藍緑三種顏色:紅是社團辦學,即坊間稱為紅底學校;藍則是教會辦學,緑則政府公立學校。這分類大致正確,但若要細分其實還有少量不在上述之列,例如國際學校[2]、校友會出任董事的學校,以及特殊教育學校。
在辦學傳統上,葡國與英國採用的殖民教育政策大相徑庭,這與英葡治理方針及歷史發展有關,例如大家熟悉的123事件讓左派主宰澳門社會資源、葡華分離的管治政策。由於本篇集中討論教育部份,歷史與社會文化部份便不作過多延伸,只簡單補充兩項資料。(1)有關港澳發展歷程的著作多如繁星,有興趣的朋友可輕易在網上找到,筆者十分推介最近才去世的史坦福大學教授Ming.K.C著作,作為長期研究港澳發展的權威,其2003年發表的論文” Different Roads to Home: the retrocession of Hong Kong and Macau to Chinese sovereignty”,把港澳社會發展格局差異成因交待得清清楚楚,值得一讀;(2)社團文化是研究澳門管治的核心題目。社團長期治理澳門各個領域,也是愛國觀念能在澳門紮根的主要原因,有興趣研究的朋友不妨閱讀婁勝華教授的論文《回歸後澳門社團發展與社會角色的嬗變》,大致交待回歸後澳門社團在社會扮演何種角色,而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則能看到社團把持了怎樣的社會資源;同時,筆者推介另一位Matters作者 #澳門學16號朋友 的系列文章,從民間角度了解社團文化。
簡單結論,澳門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脈絡,讓愛國成為社團辦學的核心概念。那麽,澳門學校是如何逐步成為一片“紅海”呢?1998/1999學年是澳門回歸前夕,按政府公佈的資料顯示及學校的性質分類,其情況如下[3]:
在此簡單說明,筆者以辦學背景作上述分類。把特殊教育學校,當時還存在的孫中山紀念學校[4]、勵群學校等歸為其他類;而另外三類學校則依循其官網的辦學理念作區分。
從資料可見,回歸前夕社團辦學只佔了30%左右,教會辦學則佔了澳門整體學校比例超過40%,莫論是學校數還是校部數。廿年後的今天,各類學校數看似沒多大變化,但從校部數目中便可以得知,社團辦學已追至能和教會辦學分庭抗禮。
假如你相信這便是事實,那麽,年青人你真的太年青了!
澳門作為社團之都自然不乏教育社團,而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兩個,中華教育會與天主教學校聯會,名稱便足以讓讀者理解其特點。
按中華教育會網上公佈的「本會團體會員學校名録」,便知道部份教會辦學或其他辦學性質已經加入這“大家庭”,例如大家熟悉的培正中學、聯國學校。按此作校正後的數據,便知道俗稱的紅學早已坐擁半邊天[5]。
若把公立校、社團與已入會的學校加總,已佔全體超過50%。當然,加入又是否代表信奉這套價值觀呢?我們無從稽考,但有事例證明加入的教會學校不但樂於此道,校長不久便榮升為尊貴的議員,是否只是純粹的巧合?
[1] 見澳門日報轉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張德江的表述(2017.5.17)
[2] 簡單補充一項資料,國際學校從屬澳門科大基金會;而另一聯國學校則依循巴哈伊教為辦學宗旨,坊間常把兩校混為一談並視之等同於香港的「國際學校」,這觀念其實是錯誤的。雖然學校都行所謂銜接外國的學校課程,但與香港理解上獨立校董會,以及外國出資的「國際學校」有別。
[3] 按官方資料顯示為91所127個校部,但在下載資料後發現共有93所學校另設有126個校部,相信是計法有別,但輕微的差異應不足以對總體數據分析造成影響。
[4]題外補充,回歸前德明學校和孫中山紀念學校同屬國民黨學校的「遺址」,一所在回歸不久便消失,另一所則保留至今並轉軚,可謂見證時代足跡。
[5] 有興趣要知道學校名單的朋友可以參閱網址:https://www.edum.org.mo/orginfo/page-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