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洗衣與自殺的反思

Chris
·
(修改过)
·
IPFS
·
『像你這樣每天都笑笑的人肯定沒有想過要自殺對吧?』由於原本輕快的對話氛圍,我並沒有去糾結於這句話,反倒是對他說我總是笑笑的部分感到高興和自豪,等到我回宿舍收拾打理好衣物後才發覺,這句話是值得細思的。

晚上的校園十分寧靜,只有亮著的路燈沿途陪伴我走過這條空無一人的路。然而只要抬頭望向一旁的宿舍,寂寥的感覺便會消退許多。從二樓到九樓,每層樓皆燈火通明,作為讀書室使用的十樓也一樣,每每看到這樣的景色我總覺得有些暖心。

無論是為了期末考拚搏也好,和室友一同暢遊也好,只要不是獨來獨往、閉門造車便是充實。

於我而言,與室友忙裡偷閒偷開兩局﹝英雄聯盟﹞的時光尤是——

『開黑開黑!』『你要戒網癮嗎』『來拉,戒網癮』『開得很好,下次別開了』

即使是在離開宿舍後回想起這些話語,嘴角仍會不自覺地上揚。那怕玩遊戲不是大學生的本分,但這偶一為之的消遣仍讓我無比欣喜。


將衣物倒入洗衣機內,加入洗衣精,投幣,倒計時三十分鐘。周而復始,無趣卻必要的日常活動,唯一讓我期待的,是與友人的不期而遇。

「XXX!你也來洗衣服嗎」

看到一旁路過的的他,我大聲地向他招呼

形似武士頭的髮髻是他相當顯目的特徵,燈光映照下的身形和眼鏡也加深了我沒有誤認的確信。

然而他沒有出聲回應我,只是饒有興致的盯著我,彷彿看到了甚麼有趣的生物。

「恩?怎麼了嗎」

『你很開心齁』

「當然開心阿,又不是每次洗衣服都剛好遇到認識的人」

我理直氣壯地回應他

『是喔?』

「是噢」

要是他期待其他回應,我也給不出,因為這並不是謊話。

倚仗著這種想法,我擺著有點欠揍的笑容直面他。我想〔尷尬又不失禮貌地微笑〕,會是很不錯的形容,雖然我不覺得尷尬就是了。

『像你這樣每天都笑笑的人肯定沒有想過要自殺對吧?』
「阿~每天都笑笑什麼的,沒這回事吧?」
『有喔,每次在通識課上看到你都一臉笑呵呵的』

真讓人欣喜,以往常被人說撲克臉的我,如今居然被這樣形容。
果然努力生活還是能改變一些事的。

「麻,也不總是每天都開開心心的拉,還是有低潮的時候」
『會嗎?』

懷疑的語氣搭配上瞇起的眼神,十分欠揍

「會阿,比如考試不如預期、跟人不和之類的時候」

『跟人不和噢…..』

然後他開始和我分享他最近出去聚餐時與朋友間的不和及其衍生出的不滿,這份【不滿】是針對當他與人起口角衝突時選擇旁觀而非介入協調的其餘同行者。

坦白說我很認同他的不滿,即使同行者有著〔不清楚事情全貌與事件起因〕的框架在,旁觀的事實仍會傷害到當事人。

前陣子初等會計課上我就因為佔位置的事情和一位系上同學起衝突,那時有一位女生看到我們在爭論,但當她要自然的將頭擺向這邊時,我看到她有如觸電一樣,把頭別向另一邊,彷彿這邊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即使是害怕惹禍上身也不至於如此吧….

那時的我甚至在心咒罵她的漠然。

即使事後和朋友討論這事時被提醒了這位女生作為旁觀者的框架(不清楚事件全貌),我依然會覺得有些受傷。

那怕旁觀者沒有對事的責任,還是會期待有人能站出來主持正義並釐清事情的對錯調和爭執。

我想就是因為這樣的隱性假設,我和他才會產生對旁觀者的不滿吧,再加上這次旁觀他爭執的人還是彼此打過照面,知曉姓名的同儕。

此前提下光是沒有人跳出來釐清事件,心理上就足以構成對人的一種打擊了,就像他說的那句話。

『不介入釐清也就算了,為甚麼還像是湊熱鬧看我笑話一樣,在一旁看熱鬧』


我和他聊了很久,抱怨、生活、最後聊到關於經營社群媒體的事 他在臉書上經營了好一陣子的部落格,分享自己的想法與他遇到的人事物。我對於這樣的撰文方式感到嚮往。

即使過去有嘗試過,但一想到自己並沒有受過除國民教育外的正規訓練就會感到些許劣等感進而覺得有些自卑,想著〔要不就不做了吧?要是不能一次做到好的話那不如別做了〕

說服自己現在還不是時候,像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一樣,把害怕失敗與承認不足的風險包裝起來,然後維持現狀。

後來在思索許久之後還是決定做比不做好,於是開始記錄自己生活上遇到的事與想法,和他聊天的這次也是由此而來。


「果然要把自己的想法暴露給他人看還是會有些牴觸吧」

『還是會審略掉一些比較不適合讓他人知道的東西啦』

「噢,這我知道,但審略美化過頭又顯得像在宣傳自己有多好觀念多正確一樣,看上去就像在討好」

對此感到麻煩的我不自覺的扭曲面部擺出嫌棄的醜臉

『看你怎麼取捨咯』

道別之後便匆匆趕回宿舍整頓衣物了

要是將彙整語言邏輯和記憶的腦區形容成宣傳部門的話,想必這部門對於醜惡的事物一定很牴觸,以至於人的回憶隨著時間拉長總會有些許扭曲和異動。就像如今我也只能盡量還原對話一樣。


「你覺得『像你這樣每天都笑笑的人肯定沒有想過要自殺對吧?』是一句很輕鬆的話嗎?」

『不是吧?』

「對吧,這很沉重的吧」

突兀的對室友發起提問,然後自顧自的得出果真如此的結論

果然突然說出這種話很怪,又或許他當下就是沉浸在這麼沉重的情緒下? 他者的漠然無論如何都是令人難受的,這點我也剛從那位別過頭的女生身上體認到。 但因為漠然和輿論就因而想自殺……也算合理…..

但『想過』和『實行』終歸是兩碼子事,甚至有許多事連『想』都沒有經歷過就很自然的實行了,雖然這通常是比較小的事。

實際上我有想過自殺嗎?

毫不諱言地說,有,甚至很多次,但這大多不是因為什麼重大的打擊或悲劇,而是更近似於與父母有所不和便想離家出走的那種幼稚。


國中班導是我最敬佩的一位教師,她幽默又富有智慧,該嚴格規範時又毫不留情。

而她就說過一番讓我難忘的話:『有沒有想過離家出走?有阿,只是當我想到出走之後下一餐要吃什麼、要住那之後我就打消這個念頭了』

也許是在提醒我們做事之前要三思吧?

雖忘了前因後果,但這段話總忘不掉。因為當老師說出這段話時,我就彷彿是看著星座運勢表的巴納姆效應應驗者一樣,想著『天啊,這簡直是我的心裡寫照』

因為我數度有過跟老師完全一樣的想法。


就像對離家出走的看法一樣,總得找到個理由才能讓自己信服,即使是三餐不繼也好,一個有答案的問題讓人安心。

而自殺呢?我認為比起死,這種聚焦於『我能從此得到解脫、不會再有更多損失的想法』我更喜歡著眼於死了會失去什麼,橫豎都是死,但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也天差地遠。

就像尼采說過的〔世上沒有事實,只有看事的角度〕

要是死了,就永遠看不到未來可能會喜歡的影視作品

要是死了,就再也聽不到那些振奮人心的音樂

要是死了,就絕不會再感到一絲喜悅——

死了,就不用面對任何問題,這十分誘人。

只希望我永遠保有暫時放棄面對問題的權力,妄通過一死來重獲。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