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陳海雅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哪裏是吾家

陳海雅
·
·
看到那麼多市民對家的定義不同看法,我的看法比較宏濶
這次去台北住的旅舍同住的外國朋友
其中兩位女生是來台學中文的,一個是韓國人,另一個來自南非

住過的地方都是我家

剛從台灣回香港,看新聞知道佐敦華豐大廈大火,死了五人,多人受傷其中有數人危殆。知道嘛,我在馬特市發的一篇文章說的童年發夢回憶就是住在這大廈內,六歲離開住了數年的這兒方,搬到沙田公屋已經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但因為舊居在市中心,久不久也會路經舊居,想不到多年後的今日發生這樣嚴重火災,感覺特別難過。

搬入乙明邨後就一直住在這兒,在同一棟不同層數活了大半生,這兒就是我家,單身和與爸爸同住,當爸爸百年之後,我也會一直住在這兒的。因為我根本没有移動的能力,但我有外遊的能力,同時我覺得每次外遊住的地方也是我「家」,我會跟別人說我現在「回家」了。

因為我絕少住酒店,都是住在青年旅社或者民宿,而我多數外遊時間較長,少至一星期,多到兩個月(爸爸百年之後可能更長時間),我安心旅居的地方也是我稱之為「家」地方,我會愛惜這地方,保持清潔衛生,和同住的人聊天。雖然我是付款租住地方(這一次去新竹是住在朋友家,更加像「家」)但是在芸芸眾多地方選中這住的地方是份緣份,和我這個「家」的鄰里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像7-11收錢的小妹我也會聊天。

這次在台北我住在一間共享旅舍的單人房間,既有私人空間也有和其他人共用的空間,雖然發生一點事(問題在另一個住客身上)我也給五星給這旅舍,主人非常之好,下次去台北我也會選這間旅舍。

可以安心之地就是家,而家不一定在香港,朋友的家就移到英國各地了,有的在台灣,有的在新加坡,如果住在香港不是安心,這也稱不上是家。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