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上半場與下半場,打法不一樣:《Falling Upward》讀後感
有些書值得一讀再讀,因為每次閱讀時所領悟的都不同。《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Falling Upward:A Spirituality for the Two Halves of Life)》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主旨是說人生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奠定追求現實的成就,包括學業、事業、婚姻、外界認同等等。第二階段則是追求靈性的發展,找出遺忘已久的真實自我,並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許多人一輩子都停留在第一階段,而不知有第二階段的存在。一直到年紀漸增,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困境:病痛、失業、破產、失去至親等各種折磨,強迫我們脫離舒適圈,而這也正是帶領我們進入第二階段的開始。
作者Richard Rohr 認為每個人「必然」會在第一階段結束時面臨一些看似「向下墜落」的困境,而這些困境正是讓我們的生命「向上提升」的轉機。
有些人在面臨困境之後仍然冀圖回到第一階段那個「沒有失敗」的狀況不得其果,而痛苦萬分;有的人藉此機會成功過渡到第二階段而開展了豐富的人生。
下面短片是作者對這本書的簡介:
第一次閱讀
這本書大約是我在5年多前買的,這幾年來我一共讀了3遍,每次畫重點的地方都不一樣。
作者Richard Rohr 是個天主教神父,書裡引用聖經高達88次。
第一次讀的時候我並不是教徒,對聖經一無所知,無法體會聖經裏的典故與字句,囫圇吞棗式地大致理解了這本書的主旨,無法吸收書裡的精義。
我自己求學就業的過程一直非常順利,沒有面對過「無法成功」的狀況。認為「有志者事竟成」是人生的基調,沒有經歷過重大失敗,對挫折的忍受度也很低。
那時我還在金融業工作,腦袋裡想的就是功名利祿,看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在未來進入人生下半場時有所準備。
書裡面描述第二階段的從容心境對那個階段的我來說是遙不可及。
但關於第一階段那些「追求外在肯定」的描述倒是心有戚戚焉。對於作者提及第一階段「非黑即白」、「是非分明」的價值觀是狹窄而不夠包容的,我那時仍無法理解,因為我那時看事情只有「對」與「錯」兩個選項,實在無法認同「非二元思考」的概念。
但我至少知道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一定會經歷一些重大挫折,而自己必須坦然以對。書裏提到的這段話倒讓我記得牢牢地:
「苦難」和「失敗」並非可能會發生,也不僅在你不乖的時候發生,不是只發生在不幸的人身上,或是某處的某些人身上,也絕對不是你藉著聰明才智或正直行為可以避免的,而是一定會發生在你身上!
第二次閱讀
第二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是3年前,我經歷了幾個「向下墜落」事件:兩次視網膜手術開刀、裁員。
經歷這些事件的時候當然不好受,在那個「向下墮落」的當口,只覺伸手不見五指,第一階段的人生已經支離破碎,第二階段遠在天邊。
那個時候我剛受洗成為基督新教徒,開始接觸聖經,對書裡引用的經文略有了解,也比較能了解作者的意思,但對有些論述仍然似懂非懂,例如「耶穌是第二階段的人生導師」這個說法就覺得不可思議。
但書裡對苦難的描述,以及解釋苦難的意義,給了我一個支點:
「你必須在某方面「失敗」。這是生命/命運/上主/恩典/奧秘能讓你改變的唯一方法,讓你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走上更遠、更寬闊的的旅程。」
「墜落、失落、失敗、踰越、罪惡都是一種模式,但他們全都是引領回家的路。到了最後,我們並不是重新擁有過去失去的,而是透過了這個整個過程,發現了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自我。」
它告訴我事情終究會過去、終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 — 只是時候未到。
第三次閱讀
第三次讀這本書是上個星期。我來到火山腳下的靜謐小鎮,讀書寫字。我已經第二次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對於聖經教義的理解比以前稍微多了一些。
「苦難」的意義對我已經不再重要,深入了解兩個人生階段的對比與角色對我而言更加重要。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同樣重要
作者Richard Rohr 説:
「人的生命至少有兩個重大的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建造一個紮實的「容器」或人格;第二項任務則是尋找這個容器要乘載的內容。」
「生命的第一階段是尋找劇本,第二階段則是真正的去寫作、並且擁有。」
這兩個階段的人生是累積有延續的,兩者一樣重要。沒有人可以跳過第一階段直接進入第二階段。
「如果企圖跳過第一階段的旅途,即將永遠看不清楚它真正的必要性和侷限。你將永遠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個容器必須先讓你失望,也不知道第二階段旅程的美好與完整,以及這兩者的關係。」
「非二元思考」的包容性
到達第二階段的人大多數已經不在於追求成就,而在於追求真正的存在:
「生命是參與,更甚於自我的展現,而我們已經不需要強烈或更進一步地表現自我了。」
「在人生的第二階段,我們對於一切的事物、事件、甚或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再有強烈而無法更動的意見了。正如同我們不再讓他人或其他事物取悅我們,令我們悲傷,以及真正的影響我們一樣。」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一種「兩者皆是」、「非二元思考」的包容。
而我也終於了解為什麼作者會說耶穌是「第二階段」的人生導師,因為耶穌可以包容壞人、外邦人、罪人、受創者等等不一樣的人。他說「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 5:45)就是包容的典型論據。
第一階段必須全力以赴
第三次讀這本書,我還看到了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重點—在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在生命的早期,我們都需要一些成功與正面的回應,否則我們將會把餘生浪費在一直向他人需索這些,或是不斷悲鳴自己的匱乏。」
「當有些人無法好好完成第一階段的生命任務時,他們會倒回去企圖再來一遍—然後往往做得太過!」
有個朋友想換工作好幾年了,幾次與心儀的職位失之交臂,覺得有些失落。最近我勸她試著暫時喘口氣,把焦點放在其他事上,她說「妳已經達到職場的高峰,所以可以這樣說。可是我還沒有經歷過那些風光,我想試試看。」
這是典型不同觀點的對話。
我之前不明白朋友為什麼一直執著追求她自己設定的目標,現在我明白那是一種自我肯定的渴望。我這個「過來人」並不全然理解她的需求,鼓勵她放下其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自我成就」是她在這個人生階段最需要達成的任務。
讀後感
這本書並不是我經常讀的書,但卻在我人生的幾個重要時刻,扮演了關鍵角色。
它在我尚未面臨苦難時提醒我未來「一定」會遭遇困境;為身在困境時的我提供了「困境」的意義,與脫離困境後可能重生的希望。
我那時心想,既然在我尚未面臨「苦難」時,這本書已經成功「預言」了未來的苦難;那麼它所描述苦難後的第二階段想必也會來臨。
果不其然,時日流逝,許多當時覺得無法忍受的,現在已經可以一笑置之。(再度證明這本書有神奇的導航效果)。
我現在的人生態度是比較隨遇而安的。這與年輕時「進擊」的態度可以說是大相逕庭。
這樣說吧,如果我5年前開始寫作,那時我應該會寫一些「人生不能留白」、「戒除浪費時間的10個壞習慣」、「在職進修的重要性」之類的文章。
作為多年來親友口中的「人生勝利組」,我曾經以達到社會「成就導向」的標準而沾沾自喜。那時的我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熱衷賺錢、熱衷消費、最不熱衷的就是休假和休息。
當然,工作的時候有些令人開心的事:亦師亦友的主管、業務上認識的好友、存款增加帶來的安全感、遞出名片時似有似無的優越感、專案完成後的成就感。
但我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雙眼多次手術進出醫院、與家人的關係疏離、志得意滿!
而那些工作時覺得重要的事,例如加薪、年終考績的結果,其實離開公司(經歷「向下墜落」的困境)以後,一下子就變得一點也不重要了。
這也是我對於工作的態度大幅轉變的原因 — — 那些跟辦公室相關的事,即便是再有趣、再high profile的案子,即使當時曾經為那些事盡了百分之百的心力、當時覺得興致盎然,不到幾年,一下子就成了無關痛癢的回憶。
書裏說「向下墜落」後會有新的觀點,一點也沒錯。
不自覺的傲慢
書裡也提到處於第一階段、認為靠自己就可以成功的傲慢心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經歷到了。
書裡關於聖經經文的中文翻譯和我之前熟悉的《中文和合版》經文不一樣,而且章節名稱例如Gospel of Matthew 翻譯為《馬竇福音/馬太福音》、Gospel of John 譯為《若望福音/約翰福音》,也與我所熟知的不同。
我當時第一個想法就是譯者太隨便,自行翻譯經文,但後來上網搜尋,才知道中文譯者用的是梵蒂岡核定的天主教中文聖經,為了讓一般基督新教徒方便查考經文,用心良苦地加上了一般新教徒使用的中文譯名。
我這才了解自己的自大與傲慢。我雖是天主教徒,但對天主教的中文版聖經一無所知,反而認為譯者有誤;殊不知譯者因為作者是天主教神父,特地選擇天主教聖經譯文,以求文意一致。
我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了自己「傲慢」的壞習慣,這是非常需要改進的。
第一階段 全力以赴
我目前的心境與書裡描述的那個簡單而包容的第二階段,仍有一大段距離;但我可以確定,自己已經遠離了那個追逐成就和外界肯定的第一階段。
我後悔之前把事業作為第一優先、在辦公室浪費了太多時間;但同時也知道自己幸運地在第一階段盡了全力,到達自己能力所能到達的高度,了無遺憾。在目前這個修身養性的階段覺得心滿意足,而不是懊惱沒能繼續在名利場打滾。
《Falling Upward》這本書提醒我「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人需求不一樣。我在幫朋友、學生出謀獻策的時候,必須考慮當事人的狀況,而不是一味建議他們reset人生的優先目標。
不管你是在人生的第一階段、過渡階段、還是第二階段,你都需要一個導航的GPS,而這本書就是一個實用的「衛星導航系統」。它陪我度過了好幾年,相信對你也有幫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