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可如何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無用之用乃是大用_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可如何
·
·
集體無意識是無用之用,經內在凝視回應、建立你的方法論,發展內在溝通技巧,提出「我是誰」的發問,創造擴展自我心靈內涵,讓我與你們形成美好、肯定的世界連帶。

本書說明人們內在心靈作用性如何能超越、擴大與深化;以榮格思想概念術語,是指探討「無意識」對「意識」的作用性。我們首應知曉榮格指涉的「無意識」是什麼?

可先對比「無意識」與「意識」兩個概念。

榮格認為「意識」相較「無意識」,是人類晚近的發展,「無意識」則是人類更原初的狀態,即「無意識」的存在歷史更為悠遠。「意識」的本質是「區別劃分」(P168),我知道這是桌子、那是椅子,如同我與你兩個人或許在諸多方面有所區別;反之,「無意識」作為原初狀態,是起源於人們尚未把自己和他人區別劃分的狀態,表示「無意識」更原始混沌、且「意識」只是在「無意識」廣大領域中、相對比較小的部分(P168),所以「無意識」相對而言,其領域更為廣大浩瀚、且是沒有區別劃分的綜整性範疇

我們列點來看書中陳述的「無意識」,它是:

1、被意識潛抑的內容(P19),榮格指的是被壓抑的「個人無意識」(P73),是就你自身來談所謂的「無意識」。每人為迎合外部社會期望,或用較為專斷暴力的自我教育(P74)方式,呈現你在社會上應該表現的模樣、戴上社會認可的人格面具,同時隱藏、或壓抑部分人格特質。這自然帶有焦慮,你一定不舒服,相信很多人都能體會。榮格提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總不斷用抗議性表達方式,試圖證明他人過錯,尤其偏好以影射個人不舒服的口吻來批判他者(P77),人們之間便這麼彼此焦慮、彼此壓抑,讓自我特質的一部分消失,使你無法意識那曾經擁有的自我個人特質。就此言之,榮格認為人們如果希望討論能有結果,最好應該避免碰觸人們之間敏感的弱點(P77)。此點無意識說明,僅只是個人層次。

2、未達到意識閾限值的心理材料(P19),落於意識閾限下的感官知覺。如果從你自己能否主動感知得到相關感受的意義來說明的話,人們自身總是有些心理材料是你(妳)還未主動意識到的,但它存在著這表示「無意識」需要個人去察覺與探索即便它很早就存在那兒,但是落在你感官知覺所能意識到的區域之下

3、集體無意識。榮格指出:「在更深層的無意識裡,存在著更活潑的集體內容」這個假設,稱為「集體無意識」(P40)。這個假設,是榮格的一個重要假設,從這個認知觀點出發,人們心裡才有擴展昇華的作用。所以榮格看待這個假設是有效且實用的,且在他對心理治療的經驗上也能驗證是有效的,而非以科學推理的角度去認定這個假設的正確性。這是有趣的地方,榮格看待「集體無意識」的假設,是以經驗性、有效性作為出發,而非以推理性、正確性為起點。從這個假設來看,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對個人的心理發展而言是有用的東西,是一個原始就存在那兒的寶藏,個人可以取得無意識的內容,讓自己獲得個人特殊的存在,以使得那些「集體無意識」寶藏具有著個人特質;但個體存在是有限的,取得的無意識內容也是有限的(P20),因為人類個人意識心理是奠立在無意識普遍廣泛存在的心智質素基礎上(P57),這意味著「集體無意識」寶藏是巨大的、深刻且難以言喻的也正因為那是如此的深刻未知,於是榮格用了假設的字眼來看待它


經由上述三點,我們能知曉,榮格認為有一個巨大的原始存在需要人們探索,它是歷史積累的存在,是透過回溯、內觀方式進行索求,並經由此巨大原初存在,聯繫起個人與集體,這是一條人類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尋求生活意義的、很不一樣的道路。我們可以知道相較於被壓抑的「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有著極為強大的作用力,而且需要以察覺探索的方式挖掘它,使它浮現至意識層面,讓你(妳)受用。於是主題展現,「集體無意識」對於意識的作用,對榮格而言,正可說是無用之用、視為大用。這樣的看法也源自榮格自身對心理治療的經驗體會,他認為心裡治療應該要跳脫人們自身意識經驗(P26),像是面對「夢」。正如涂爾幹說「社會事實」只能由「社會事實」來解釋,「心理事實」也只能由「心理事實」來解釋。「無意識」的存在,就能由「夢」的存在來解釋。對榮格而言,「夢」的存在之於心理學,就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它會自發地出現,不受人們意識支配,而且會對人們的心靈過程具有暗示作用(P27);「夢」的出現不只是因果性質,也是有與目的為取向的過程。這表示「夢」的存在不只是用來解釋你未知狀態的前因後果,「夢」的存在同時具有導引性質是有效用的。「夢」的客觀存在應證了「無意識」的存在,而且說明「無意識」的存在是有效用的。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榮格將「夢」的說明作為媒介,彰顯心理學「無意識」的意義,夢裡是無意識發展的自我顯現(P33),雖然「夢」有著幻想,並非你意識到的真實,但「夢」具有效用,且可能跟「集體無意識」產生連結。這是榮格自身心理治療經驗的體會,他完完全全認為必須透過經驗才能確立有著「集體無意識」的假設這是一個有趣的辯證過程,榮格經驗到「集體無意識」的存在,但這個「集體無意識」卻具有先驗性,它在你之前的一開始便存在那兒,即便這應該還是人性不斷綿延積累下來的結果;人們可依據此先天心理結構(P137)與集體意象來預作準備、讓人們獲得後天心靈發展的體驗,並再度活化人類生活的原初原型(P40),就是活化人類原始的集體意識內容,進而活出一個特殊的、且擴大與昇華的自我。

「夢」會產生不由自主的幻想,反應人類集體心理所特有的活動,但你似懂非懂,其力量會形成令人迷網和困惑的效應(P80),你不一定了解原初集體無意識內容給予你的意義與效用,你必須察覺與探索它如同「夢」,你的無意識行動、忽然閃現的想法、無法察覺的情緒、白日幻想…,等都是「集體無意識」顯現的內容材料(P111),值得你去挖掘探索;而且這些集體無意識材料可能反覆出現,形成慣常習氣,如同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緒上心頭(P112)、反覆出現的時刻

可見「集體無意識」奠基於情感


好,榮格說奠基於情感的、關鍵的集體無意識材料,對於你的心靈開展是有用的。

那無意識的作用是什麼?

榮格有個概說,其作用是讓自己產生「心理膨脹」的狀態(P49),特別是「集體無意識」(P73)造成的心理膨脹。人會對自己不足處進行補償、或想擴大自己的權威與影響力。比方社會學說的「職位」,對一些人來說它具有吸引力;榮格說的很有趣,…職位就是對個人不足之處的一種空洞補償(P54)。對呀…,職位真空洞,但人們趨之若鶩,以為有了職位就有了一切。職位是社會角色的彰顯,這代表有外在集體社會的存在;榮格用了同理可證的方式,說明同樣有集體心理、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對人們來說應該也有同樣的吸引力,使得每個個人能獲得補償、重生、亦或是昇華。所以奠基於情感基礎的集體無意識,對你的心靈、就良性發展言之,是有擴張的效用;而且似有無限擴充的可能,相較於你必將死亡的軀體而言


基於這樣的擴張基調,有以下五點來看所謂的無意識作用:

1、擴大人們對自己的認識。被壓抑的個人無意識內容,你去反思它,會讓自我視野獲得擴展,並讓個體更深刻地認識自己(P30);集體無意識更能讓生命進行更新、擴大、轉化(P98)。

2、分析無意識內容,使人們具有優越的包容力(P44),能不斷去理解更難以了解的部分。所以這種包容力量是扎扎實實的、不斷積累的能力。這裡的包容力,是起自本身內部的自我訓練,不斷調整自身態度,培養視野,才能容得下無限擴張的自我與他者,也才能不斷進行探索察覺,而非立即否定,即一切都從肯定開始、至肯定結束

3、無意識作用是兩面刃。人們面臨無意識作用而跨越本身意識的自我限制後,會帶來不確定性,你可能擴張自己,也可能貶抑自己(P47)。如同人們迷失在社會角色裡,也有人會迷失在集體意象的吸引力中。無意識層面力量越來越強烈,可能會壓制並貶抑人格(P59)。所謂的集體無意識,範疇遼闊無邊,就要看你是要與多大的集體集合彼此心心相印、你如何去探索察覺更大的集體範疇對自己的影響以及你如何進行超越,最終回饋到你自己身上。從這角度言之,榮格提及,「個人聲望的重要性不宜被高估(P65)」,意味你不應該只崇拜一個人,最好不要有過度的個人崇拜,讓你消融在崇拜個人的集體心理範疇中,例如崇拜納粹。對於榮格而言,集體無意識的作用,最主要的還是要回歸到自我,讓自我心靈昇華擴張,而非讓自我消失於集體之中,特別是消失在非常狹隘的集體意識範疇中。榮格指出人類擁有對集體意向最有利、卻對個體化最有害的能力,就是模仿(P71),那種機械式、未經覺知以模仿集體意識下的行動,並非個人與社會之福。

4、最終仍應理解與發展自我,而不是讓你消解在集體裡。這是對第三點的延續,人們必須讓自己的靈魂維持在自由狀態(P70),這因而彰顯人類個體化發展是最困難的一件事(P72),因為當你接受集體無意識作用時,你要問的、最關鍵的一句話仍是:我是誰。你隨時處在變化中,擴張自我靈魂的力量。不斷詢問我是誰的用意,在於榮格提出我們要貼近「本質我」(P105),它始終是一個凌駕於我們之上的重要存在(P113)等待我們超越或是貼近,它是一種強調個體特性受到充分照顧、卻又能更為達成集體交付使命(P106)的樣態。在這樣的發展狀態裡,你始終是自由的,而不是受到集體主義的控制,所以這並非是所謂的個人主義相對於集體主義的對立看法。而且人格轉變的起因也主要來自內在主觀的看法與信念外在原因反倒無法起作用(P109)。所以這樣的發展本質我過程,是不斷向內心追問探詢的過程

5、聯繫外在客體世界,與世界結盟。這可玄了。一個不斷往內追求的心靈探訪過程,卻能讓個人意識不再局限於狹隘的、個人情緒所感受的(願望、懼怕、妄念...)自我世界,反之還會更為關切外在客體世界,建立起相互關係的各種可能,形成與外部世界無法被解散的聯盟(P114)。所以說你的內心就是一個大宇宙、可是一點也不為過,「從心看世界」這句話也沒什麼不對,有時內心轉念,就會改變你與外部世界的關聯


既然集體無意識有這般良性作用,那你該怎麼做?

你怎麼能夠接觸集體無意識、面對集體無意識作用、並分析察覺它、提升自我?

我們可以分三點闡述榮格提出的做法。

1、內在直覺凝視。無意識意象是基於情感,其種種思維並不是全然理性思考的產物,它需要本能直覺面對感受時做出思維判斷(P115);榮格提醒我們,你面對的是強烈情感性的問題(P123),像是你個人的慾望、念想....,這些部分中你難以說清、理解地慣性習氣,你必須在感受的當下面對它,以榮格所謂的「藝術的靈視」來看待它。這術語太美麗,應意味你該集中、關注、向內凝視你的直覺感受,體驗與分析它。比方你做夢,有些夢,你睡起來也就忘了,似乎不那麼重要。有些夢,你醒來猶然記得,你感受深刻,那對你來說重要嗎?你會想要對人訴說嗎?如果你覺得這般感受是重要的,那這個夢的意義是如何?要引導你看到些什麼?你必須專注凝視於夢的解析與實踐上,不斷熟練這般地包容能力、所發展出來的技巧手段,體驗那看似無關、實則有關的關聯性;不斷經歷長時間練習,讓自己全神貫注於意識幕後(P198),探究自我與本質我之間具有察覺性的關係(P233)。

人們該如何面對自我?自我不斷面對外在環境對自身感官的影響與需求,且持續面對自身內在的慾望幻想等要求,正如榮格所說,自我如同任由內在要求和外在要求拋來拋去的一顆球罷了(P148)!你是要一直這般當個不斷被內外拉扯的痛苦人,亦或是凝視自我,修練自身,讓自我能預知、感覺到事情應該是什麼、或可能是什麼(P149)。

2、建構自身觀點,說內心話,自我溝通。依自我個人特質,面對情緒幻想慾望等諸多情感感受,發展與自我對話的能力。人並非如同自我認識的那般現實、實際,人們常常活在慾望與幻想裡,但你也不要以為活在幻想裡就是糟糕人生,或許你會從幻想裡蛻變、成就真正的自我。榮格提及人們活著進行「幻想遊戲」,以建構起「生活內容」(P147)便是指這個意思。這也是從無意識建構自身觀點的出發點,當人們正視這些幻想、慾念,嘗試和自我情感進行溝通時,你正逐步地建立起面對無意識的意識觀點,一種方法論,並基於你自身建立的方法原則,發展與內在本質我溝通的技巧而提出「我該怎麼辦?」(P159)的發問「我是誰」的發問訴說你心裡話,也不斷強化你分析探究內在本質我的方式、與信仰(P182),協助你解決、榮格所謂的、情結入迷的狀態你不斷反覆在相同情境感受中跌跤,那深刻欲待解開的情結,就更需仔細凝視、反覆與自身對話,找出我為什麼是現在的我的緣由與歷史,以及引導自我走向哪裡的諭示與發展路徑。榮格提及佛教,佛教是引導個人探詢自我歷史存在的本質我,引導人們轉向關注內在,以使自我不斷趨於完善(P140)的宗教。這表示佛教的信仰,是對自我建構方法論的信仰,佛教試著嘗試讓自我能建構起自身修持的觀點,持續面對自我,探詢與集體大我的連結與對話,而成為一個重要的例子。

3、珍視鏡像回應以創造契機。榮格以為,無意識一直存在那兒,但它只被動對意識回應,無意識如同「心理的鏡像世界」(P126),那些鏡像裡的景象,是對你自身意識的回饋。比方人類集體無意識所創建的神話,其實是對人類有歷史以來的意識做出的回應,不斷綿延至今。那些夢中的鬼神世界、莫名地情緒反應,其實是人們的心理事實(P127),並且是對你當下意識的回應,讓你有機會意識那些自我未受限制的經驗領域,挖掘可發展的心裡材料,創造擴展你的本質我。如同榮格所認為,真正的創造性思維是不由自主的(P127),並非你主動就能創造,在與自我心理對話的過程中,心理所呈現的的具體現實˙性、即那些鬼神世界與妄念想像反而會被動回應,而能激發你的創造靈感,進而能用美妙的語言類比來表達自身(P187),塑造與擴張所謂的本質我。集體無意識的鏡像回應,像是在人們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刻,其浮現的意象內容(P160),可置於人們能意識到的現實關係裡去解讀,即便幻想的解讀不是直接的,但總能從幻想的相對性中,體驗絕對的實在性存在(P191),進而促進對於本質我的演化,於過程中形塑出榮格提出的「人格中心點」,亦即自我意識對無意識的同化過程

對榮格而言,人們的心靈確實有超越功能(P194),人格也會發生轉變(P193),如果你不想以進步論、演化的說法來看待榮格,那麼你可以視此一超越、或是人格態度的轉變,是一種美妙的昇華;若用類比說明自我昇華的狀態就彷彿是你身輕如燕的飛上了天,而非受到困惑、而不斷如落石滾動墮入了地獄般的情結狀態裡。在這自我學習運用上述做法技巧的過程,你不斷長時間練習以精煉技藝,甚或能主導夢裡的幻想(P188)、主導你的想像與實踐,讓你積極介入幻想,讓攀升的慾念想像進行昇華轉換、讓希望成真。在這條路上,我們將一再地醒悟覺知,如同榮格提即: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什麼,必須做什麼,而不是應該做什麼(P228)。

人生誠可貴,請勿懈怠了心靈昇華的技藝修練。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