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我的人生飯桌|1習慣飢餓
對我來說,吃飯是很孤獨的事情。
從小家裡因為做生意的關係,我其實很少有全家人坐在餐桌一起吃飯的記憶。
我第一個想起的畫面是國小放學回家之後,我一個人走進店面的吧檯,我看著備料區有什麼食物,就隨意用湯瓢打撈一些東西裹腹。有時我只裝著一碗白煮蛋、通心粉加番茄醬,有時撈了一碗彩色巧克力米跟飛機餅乾,有時吃著失去水分的吐司邊。
其實吧檯裡面還有很多「正常」的食物,像是姊姊就會自己裝上一大盤滿滿的義大利麵或是燴飯的料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記憶裡吃的都是那些不營養的東西,而這些記憶背後隱藏的情緒是:如果我不主動去裝東西給自己吃,爸媽也不會主動關心我有沒有吃飯或是吃什麼東西。
仔細想想,吃飯對我來說是種「逼迫性」,但是我其實「習慣飢餓」,我甚至很少有「吃飽」的感覺。
朋友那時聽我聊到習慣飢餓的狀態後,他提到電影《燃燒烈愛》所談論的肉體上跟精神上飢餓的狀態,他說肉體上的飢餓會讓我們需要食物跟水,而保持精神上的飢餓也許才能探究生存的意義。
我在想我的飢餓感來自於內在的匱乏感,我必須節制,我不能輕易擁有快樂。
我覺得我跟食物的關係是失去連結的,吃飯本身好像只是一種必須要執行的行為,就像要吃完飯才能吃藥這樣的儀式感,但我從未學會如何好好吃飯。畢竟家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好像停下來「好好吃飯」是一件奢侈的行為。像是媽媽會一直重複同樣的料理,或是小時候整個冬天的早餐都煮燕麥粥,也曾經一個禮拜她都買同一家自助餐給我們當午餐(讓我從此討厭吃自助餐)。
現在的我,特別珍惜偶爾跟朋友或家人聚餐的氛圍。因為這讓吃飯不再只是一件例行公事,而是以「飯局」為藉口,能好好跟重要的人們相聚的機會。對我來說,好好吃飯的重點根本不是吃什麼東西,而是跟誰在一起用餐,大家專注凝望彼此的眼神,以及言談中的歡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