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奇襲》簡短書評:理想主義份子的革命
革命,通常始於忿忿不平。
金融體系並不完美,負責監管的政治體系也不完美,有時候甚至是千瘡百孔,才會一次又一次地,造成這麼多次金融危機。
就算不熟悉這些金融危機也沒關係,只要看過幾年前的熱門日劇《半澤直樹》就能理解,人的貪婪經常是問題的源頭。但我們有更好的解法嗎?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中,忿忿不平的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Bitcoin)白皮書,挑戰腐敗的中心化金融體系,在波濤洶湧的暗潮中,開啟了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革命。
但真正的革命,都是奠基於幾個理想主義份子。
就在一年半前,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寫下他認為可以進一步推動加密貨幣發展的基本結構,伍德(Gavin Wood)在他的黃皮書中精進了那個概念,寫成電腦語言。數十位開發者、設計師、部落客,以及世界各地數百位投機者聚在一起,很多人甚至拋下一切,離鄉背井,勒緊褲帶過著苦哈哈的日子,只為了讓這一刻實現。
以太坊(Ethereum)的早年發展,就跟很多新創組織很像。《以太奇襲》除了記載以太坊的創始人布特林,還納入了其他曾經是以太坊的核心成員,以及周邊開發者的故事。
以太坊發展至今,布特林也做了許多重要且困難的決定,譬如堅持以非營利基金會的方式來發展。
還有一群掌握加密貨幣技術的人們,提倡「Code is Law」的原則,來杜絕所有政府以及人為介入操弄,意即一切依照公開的程式碼來公正運作加密貨幣體系;因為電腦是不會貪婪的。
區塊鏈技術雖然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但要仰賴這個原則才能落實。
面對真實的世界。
2016 年,以太坊上的一個 DAO 募資合約有漏洞,被駭走超過 360 萬個以太幣。以太坊社群就得決定,是要堅守「Code is Law」原則,放任駭客盜走以太幣?或是將區塊鏈系統「硬分叉(hard fork)」,技術性逆轉來追回被盜走的以太幣?最終社群以多數決選擇了後者,認為「貨幣體系必須為民服務」,硬分叉出去的區塊鏈仍稱「以太坊」,持續演化至今。
不認同的另一群人則繼續維護既有區塊鏈,改稱為「以太坊經典(Ethereum Classic)」,堅守他們的原則:「我們相信問題之間應該明顯區別,系統分叉只是為了修正實際的平台漏洞,而不是為了拯救失敗的合約及特殊利益。」
書中所描述的現實故事細節更加精彩曲折。加密貨幣體系採用了區塊鏈技術,發展出一條與傳統貨幣體系不同的全新道路,仍然要面對如何處置不正常交易?如何定義不正常交易?誰掌有上述的話語權?真實的世界,畢竟並非理想無瑕。Code is not unbreakable. Deal with it.
《以太奇襲:一位19歲天才,一場數位與金融革命》作者採訪了許多人士,很好地把許多故事串連起來了,但也僅止於此。書中對於加密貨幣的社會價值論述很少(這部分可以去看高重建的《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也未特別著墨於加密貨幣的技術價值,這則是我將繼續探索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