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喜歡看書之閱讀心得(二) 情緒賽局(1)
這本書嚴格來說並不是談論情緒的問題,更多的是有關行為經濟學方面資料。
本人因為在大學修讀了一個Course關於行為經濟學,從此對行為經濟學有強烈的興趣,所以近期都在閱讀關於行為經濟學的書籍。
什麼是賽局呢? 賽局(Game Theory),賽局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經濟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賽局理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最經典的例子就係囚徒困境,假設現時有兩個犯人A和B,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前者為A,後者為B):
B (招供)
B (不招供)
A (招供)
2,2
0,10
A(不招供)
10,0
1,1
若A選擇招供,B的最佳選擇是招供,入獄兩年。
若A選擇不招供,B的最佳選擇都是招供,入獄兩年。
無論什麼情況下,B選擇招供都對他有利,反之亦然。因此,兩人均是理性而且追求個人理益的話,他們都會選擇招供。兩人都選擇招供就是這個Case的納許均衡 (Nash Equilibrium) 。
再舉一個例子關於賽局: 現在A和B公司在考慮生產水平,而兩者的利潤會被大家的決定而影響:
B (低產出)
B (高產出)
A (低產出)
200,110
110,150
A (高產出)
160,125
90,90
在這個情況下納許均衡就是A選擇低產出,B選擇高產出,(110,150)。
但其實這本書內容與賽局都沒有太大的關係,純粹書名中有賽局一詞。
進入正題吧,其實這本書所提及的內容都與行為經濟學有關。傳統的經濟學會假設人們都是十分理性而且自私的,能夠作出對自身最有利的選擇,但現實生活中又是否這樣呢?
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理性地作出選擇,因為人類是擁有情緒的生物,我們作出選擇時難免被情緒所影響。
作者提出 ‘你只要意識到生氣有助於達成目標,你就會生氣’,我相信這個情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無論在小朋友身上或在伴侶身上都很容易見到,情緒有時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人們利用情緒去獲得更多,假如他/她習慣生氣後就能夠得到有利的東西,他會在下次談判時繼續生氣。
作者亦分享了幾個很有趣的發現:
- 對自私行為施以金錢懲罰,實際上也可能會減少我們原本會感受到的精神懲罰,因此讓我們的行為更自私。一間托兒所小孩的父母接他們的子女時經常遲到,托兒所就決定遲到要罰錢,大家猜猜情況有否好轉? 根據傳統經濟學中,遲到接子女的成本增加,他們將會減少遲到接子女。但是現實情況剛剛相反,遲到的問題更加嚴重。因為人類的行為除了受理性影響,更受道德、情緒以及社會規範所影響,在這個Case當中,如果托兒所沒有收罰款而父母遲到,父母會感到不好意思,會盡快接走子女,但當托兒所收罰款時,他們會認為我已經給了罰款,遲多一些也沒有所謂吧(就好像買了服務)。所以我們有時希望解決問題而使用金錢形式的罰款,反而會令事情更加惡劣。
- 另一個研究指出,如果我們給予一個相當少的銀碼希望別人幫我們做事或象徵式給予報酬的話,倒不如一分錢都不要給,因為這相當少的銀碼某程度上反映我們認為他們在那段時間的價值,讓人有不愉快的感覺。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 (AARP)接獲過一些律師,希望他們以優惠價 (很少的價錢)提供服務予AARP的會員,但只有很少的律師參加,因此,AARP決定問一些律師能否義務(不收費)幫助AARP的會員,而在這個情況,竟然有很多的律師參加。這也是傳統供應定律無法解釋的現實情況。
- 作者提出另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就是朋友去完我們家中吃晚餐,臨走時朋友突然問這餐50元可以嗎? 單是想想,情況就很尷尬。朋友認為我煮的東西只值50元? 或是認為與我們相處的時間只值50元? 認為我吃飯的時間價值只有50元? 傳統經濟學中,我們都很愛錢,即使50元我們都會照收,但在這個情況,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不會有這個沒趣的朋友吧。
由於行為經濟學實在太有趣,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分享,其他的留在下一篇繼續分享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