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分析】許鞍華 ── 從《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與《玉觀音》看她的香港意識與情結

沒有名字的桃子
·
·
IPFS
·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中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她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百態,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意味,她亦常在電影中暗示香港意識或是諷刺香港社會狀況。在《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和《玉觀音》三部電影中則是反映她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看法。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中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她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百態,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文化,她亦常在電影中暗示香港意識或是諷刺香港社會狀況。例如《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以不同的角度剖析香港基層社會真實狀態:中港家庭所衍生的問題、獨居老人等等。而在《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和《玉觀音》三部電影中則是反映她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看法。

  • 《明月幾時有》中的香港意識

《明月幾時有》一開始以旁觀者的視角敘述回憶,讓觀眾抽離劇情當中。電影以中國抗日為背景,故事中描繪主角們努力為中國反攻日本,保家衛國。部分人認為這是主旋律電影,然而我認為許鞍華導演在這部作品中暗埋香港意識。的確,這部電影中主要的角色都是中國演員飾演香港人,但為了配合資方和內地市場的考慮也算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單純由此就判斷《明月幾時有》是主旋律電影就過於表面。許鞍華在《明月幾時有》中利用幾個場景表達她的香港意識。

  • (一)雨傘革命的精神
取自Time

電影中出現過兩次雨傘這個符號。當一個香港人提起雨傘的時候,往往都有著另一種深意,那就是在影射發生在2014年發生的雨傘革命。在2014年,香港首次發生大型的社會運動,參選人數達120萬人以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發起佔領中環行動,佔領由9月26日開始至同年12月15日結束。佔領範圍都以香港的經濟中心地帶為主,如金鐘、中環、灣仔、銅鑼灣、旺角及尖沙咀等地,香港人在這次抗議中主要是希望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撤回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框架和候選人提名方案,爭取行政長官選舉的公民提名權等等。若常務委員會沒有撤回的話,香港人就不能真正地推荐並選出自己理想的特首,因為參選人要經由常務委員會肯定才可以當上特首候選人。雨傘革命是一場爭取真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同時亦是香港人的悲嚎。香港全城市民在雨傘革命中展現他們奮不顧身對抗香港政府的一面,香港人為了爭取真普選而非中共的虛偽普選而努力。雨傘革命取名於香港市民用雨傘來抵擋警察的催淚彈和胡椒噴霧的驅散,當中最讓人深刻的是全民含淚在警察築起的人牆前唱起BEYOND的《海闊天空》,象徵他們渴求沒有限制、只屬於香港人的海闊天空。

在電影中曾有兩次出現雨傘:一次是作為帶領中國文化人逃出日本管治的暗號, 茅盾先生等人跟著撐著雨傘的人渡過關口。第二次是母親把雨傘交給成為抗日戰士的女兒。前者的雨傘帶有領導、革命、重生、逃出強權的意味。這代表許鞍華希望香港可以在逆境中反抗,逃出強權的枷鎖,從而重生。後者帶有舊一代傳承給新一代的意味,再聯想到電影中方伯母跟女兒說:「我們以後,和平就要依靠你們年輕人了」,這讓人聯想到許鞍華把革命精神寄望在下一代,依靠下一代對於自由的渴望帶領香港回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 (二)香港的歸屬感

「明月」一字很多時候都象徵著團圓,在電影中亦表達出這一點,由霍建華飾演的日本內奸在「死亡七步成詩」中以明月感嘆香港人何時才能團圓。他說道:「明月幾時有,月如鉤,何人相約黃昏後;明月幾時有,月當頭,何解一段離愁;明月幾時有,上高樓,何時才是團圓時候。」團圓對於香港人來說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香港在過往經歷過不同的殖民者,對香港人來說他們被中國拋棄、被殖民者從中國分割開來,香港人漂泊的生活亦由此開始。他們對殖民地沒有歸屬感,對自己本來的祖國也是如此,他們的情感因此落在香港這塊同被殖民者勞役的土地上。在電影中許鞍華並沒有強調共產黨,而是強調「我們」和內奸的分別,這反映了許鞍華刻意除去了中國民族思想色彩,反而把重點放在家庭一體性:為了自己人而努力,不惜付出生命的精神。這一種精神亦正是香港人在「雨傘革命」以及「反送中運動」中最能體現的。

  • (三)電影名字的暗語

許鞍華甚至把她的想法放到電影的中、英名字當中。《明月幾時有》的中文劇名是對團圓、香港何時不再被殖民的疑問;英文劇名《Our time will come》是對香港的自由由疑問的態度轉向肯定,這種轉變是由香港人的革命精神所帶領,所以她認為我們的時代將會來臨。另一方面,劇情中利用古今的插敘方式來表示香港人團圓的時候已經來到了,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由亂世中得到和平和自由。這暗示了香港人自成一家的香港意識,因為對許鞍華來說,團圓是電影中香港人都找到自己的歸屬地,在這塊土地上得到和平,每個人都安居樂業。在電影中沒有強調回歸中國這件事情,反而把畫面放於回歸後香港人平淡的生活上,可見她認為香港的和平並非隨著中國而來,而是香港人由過往的戰爭中努力爭取的。

  • 《玉觀音》中的香港意識
取自蘋果日報

《玉觀音》於2003年上映,而2002年正是回歸後5年,在2002年,中港在文化、政治上的矛盾開始出現。例如中國的法輪功在香港反抗中國的打壓,而在港部分團體出面反控這些法輪功,支持中國。在政治上,香港正在構成政府架構,而中國則不斷打壓香港政府的構成,如提出二十三條立法。二十三條立法其中一項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這一條大大限制香港的政治自主權。《玉觀音》正是在充滿中港矛盾的背景下製作出來的。

《玉觀音》的故事圍繞著女主角安心與三個男人:毛傑、鐵軍與楊瑞。在雲南邊陲小城南德的緝毒女警安心有一位未婚夫,名為鐵軍。在即將結婚之際,她認識了毛傑,並與他墮入愛河。不過安心深知這樣對鐵軍不公平,於是與毛傑分手,決定和鐵軍結婚。隨後毛傑因販毒被捕,其父母亦因此而死。毛傑心感憤怒,並找安心算帳,不料鐵軍為救安心而死。鐵軍死後,安心帶著兒子逃走,並認識了楊瑞。楊瑞對安心動心,而安心也被他的追求而打動。不過多次波折後,兩人並沒有在一起。此時毛傑與他的兄弟得知安心的下落,並成功綁架了安心的兒子,而楊瑞為救安心而受傷。最後毛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他與安心的兒子殺害,安心失蹤,而楊瑞一生都在找尋安心。

香港就如《玉觀音》中的安心,香港經歷過三個殖民時期:日本、英國和中國。安心漂泊離鄉,被遣散的心情與香港人到處找尋自己的歸處是相同的。電影中不同角色多次提及玉觀音形像安心,然而安心有著玉觀音的外表,內裡卻十分邪惡。這樣的她如同共產黨一樣有著迷惑人心的誘惑魅力,她的力量影響人的生死,因為喜歡她的人都會走上死路。當安心死後,本來因重傷險死的人反而死裡逃生,這是不是在證明安心如同共產黨一樣有能控制人心甚至性命的影響力呢?

  • (一)《明月幾時有》與《玉觀音》的比較

許鞍華在《玉觀音》中對於中國共產黨的負面描繪比《明月幾時有》更為直接和黑暗。許鞍華在《玉觀音》中直接影射共產黨的弊端,指出共產黨令人致死的一面。這不難看出許鞍華對於當時中國對香港有著強大的控制慾而感到不滿。相反,她在《明月幾時有》中並不明顯表示她對於共產黨的厭惡。這可能是因為面對中國變得強大的現況,她接受現實而把讓香港變得更好的希望寄予下一代。她在《明月幾時有》中強調集體抗爭的重要性,這可能是見證雨傘革命以後,希望香港人能團結起來。雖然抗爭以失敗告終,但香港人為民主抗爭的精神卻永存。

  • 《投奔怒海》中的香港意識


取自wikipedia

《投奔怒海》在1982年上映,是在1980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後製作的電影。許鞍華透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她對香港回歸中國感到恐慌,同時影射和諷刺回歸中國「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假象。《投奔怒海》的故事講述日本記者芥川汐見在越南採訪,他在越南政府的安排下,看到越南居民的生活非常美滿。然而在認識當地居民阮琴娘後,他發現越南居民的生活並不是看起來這麼美好的。於是,他決定以記者的身份來見證揭發這表面的幸福,並決心拯救這個地方。在這個時候,越南政府發現了芥川汐見知道了真相,並決定要殺他滅口。

《投奔怒海》的故事以日本記者揭穿政府真實一面來比喻中共政府虛假的一面,所謂美好生活都是演出來的。記者在電影中被政府厚待,但最後在幫助女主角的時候,因政府的追捕下意外被燒死。記者被當權者禮待的時候就如未回歸中國的香港,中國提出一國兩制,並立下五十年不變的承諾,香港的未來看似美好自由。但在電影的最後,記者還是在官兵追趕下意外身亡。這反映了許鞍華對於香港未來感到恐懼,她以一種希臘式的悲劇來表達她對於香港回歸中國的擔憂,她害怕揭開中國醜惡一面的香港人終有一天會走向被壓迫、被追趕、招致禍患的下場,而現在看來這猜想非常正確。

  • 許鞍華作為導演在意識形態上的轉變

事實上,她對於香港未來的擔憂亦在《明月幾時有》得到印證。雨傘過後,所有香港人都知道所謂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都是謊言。她在《明月幾時有》沒有《投奔怒海》中對於共產黨的不滿和尖銳,她的表達方法更像是接受香港回歸中國的現實。她對中共的反感是暗示性的,她不敢再表達她的不滿,因為如果她再對共產黨有負面批評,她就可能被中國黑名單。所以她決定沉默,否則她就會如銅鑼灣書店店長被消失。(銅鑼灣書店不但售賣一般書籍,同時亦售賣中國禁止的政治書籍而聞名。這家書店的股東和店員都在外地、中國和香港失蹤。他們因為表達、揭露中國虛偽而被威脅。)因此,許鞍華不再對中共致死的控制權而大嚎,而是保持沉默。她的意識形態最大的變化是電影的結局的不同。在三部電影中,前兩部電影《投奔怒海》和《玉觀音》都是以悲劇為結尾,而在《明月幾時有》中不再是悲劇收場,反而是寄予希望。不過現在的香港,年輕人努力爭取真的能換來真正的自由嗎?還是換來的是無盡的黑暗呢?

想即時知道文章更新的朋友,可以追蹤我的IG:momo_no.name,以了解更多內容~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沒有名字的桃子在這裡,你會看到... │影評分享│閱讀心得│遊戲介紹│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定期的不定期更新│ 我是一個普通的在台研究所的畢業生。2020年,我開始為自己努力,亦希望在世上留下些甚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桃劇快評第一集 ── 劇集短評之金融風雲:小散對大鱷與懸疑殺人犯

桃子的主題系列影視牧語
6 篇作品
桃子的影視牧語
7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