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自述第一弹——"今の自分を物語る"幼少期からのMy Journey
题目:“塑造现在的自己”——我的成长之旅
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自己在小学以前、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及以后经历的事件。同时,请写明促使你采取这些行动的背景以及你的感想。(限500字符以内,包括全角与半角字符)
回答:
之前回答另一个公司的题目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修改过的答案大概是这样(多少带点PR性质)👇
物心が芽生えた小学時代(萌生自我意识的小学时期)
开始在在班上虽不出众,但性格活泼,认真听课,特别对写字很有要求,因此被老师指定负责出班级黑板报。积极参与合唱团、鼓号队等集体活动,在运动会上也常常能取得成绩。
背景:家庭重视教育,从小上进心强,有好奇心,而且对审美有自发的追求。
(实际上:很可能是高敏感,追求完美,想追求他人认可,一做不好就会自我否定,爱哭;三分钟热度,父母带着试过很多特长,但因为课上耐性不足(住在半郊区的地区,资源有限,也没遇到教的好的老师)都不愿坚持,唯有写字是发自内心想要写好,怀疑是不是有点ADHD,但据说父母曾怀疑过有多动症。)
高年级意识到学业能带来机会,特别是意识到外语的意义,即使不擅长也开始积极学习,并主动提出补习,为初中入学考试做准备,并考上了当地私立初中。
背景:喜欢看书,比同学更早懂得一些道理,虽然理想还很朦胧,但相信努力会带来回报。
(实际上:也不是纯自愿,只是更早意识到游戏规则,朦胧地觉得与其抗争,不如暂时选择压抑自己服从以换来未来的可能性,再加上确实也没什么其他想要全心投入爱好,只好把读书说成是“爱好”。小升初时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人外有人——原来市里还有更好的学校,学的东西不一样,他们有英语演讲证书,有奥数竞赛证书,还有乐器十级证书。)
充实的初中时代
当上班长,在兼顾学业的同时,担任校宣传部部长负责办校刊,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锻炼了与不同背景的人协作的能力。
背景:经历了小升初的筛选,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努力挑战自己可能会带来新的机会,性格变得更加胆大,因为喜欢和人打交道,参加了干部竞选,负责学校宣传工作。
(学校是私立寄宿制学校,虽然我并不住校,但是早上7点多到晚上9点都在学校度过,是个管理有序,相对封闭的环境,索性就说服自己只专心学习,用现在的忍耐换未来的自由,实际上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10次考试6次年级第一2次年级第二的程度)和一些乐趣(比如画地图),此外就是周五下午看看设计网站和动画短片获得些治愈。)
自己的留言被英国电台播出,加深了对海外的兴趣,希望直接和外国人交流,因此开始上外教课,在网上和外国人聊天。
背景:初一的英语老师经验丰富、教学有趣激发了我对英语发自内心的兴趣。即使一开始不喜欢,但是寻找到合适的土壤,兴趣也可能会被培养出来。
(因为其实我意识到对外国文化本身并无绝对的兴趣,但是我想知道外国的教育是怎样的,外国的孩子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学校里并无知心朋友,也有想找人聊天的需求。)
不负努力,成功考入市内最顶尖高中。
直面挫折的高中时期
起初难以适应高手云集的环境,但在辩论社找到了归属感,同时也从拍照等爱好中获得了慰藉。
背景:高中教学内容和风格和初中也有很大区别,之前的学习方法不再奏效,一开始在学校没有交到朋友,无处倾诉烦恼。后来加入公共说理与辩论社团,对人文学科产生兴趣,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朋友,并开始发展出摄影的爱好。意识到寻找仲間非常重要,
(骤增的学习难度(特别是数学)让朴素的努力(实际上要不要天赋要不需要智慧的提点)就有会有回报的信念濒临破碎,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感受到倦怠,另外如果说老师的注意在最好和最差的学生身上,自然就不再会来关注我,也没有亲密的朋友,再加上一些痛苦的单恋,之前由外界关注建立起的自信也随之萎缩;说到底开始对高考不抱不切实际的期待,感到不甘却又无力,但又无法停下来。)
赴欧美留学的愿望因家人的缘故而作罢,最终通过推荐入学获得早稻田大学的录取资格,决定赴日留学。
背景:进入高中前后开始向父母传递想要出国的愿望,并于高一暑假参加哈佛峰会和美国修学旅行,但未受到积极的回应。高二父亲意外去世,考虑到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放弃这一愿望。高三上学期,学校公布早稻田大学英语授课校内推荐项目,与母亲商议后决定报名,并最终拿到推荐名额。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得以曲线实现梦想。
(其实高中前后是想出国最积极的时段,一方面是自信心还未被打击,另一方面是本来就有考虑走国际项目,但是因为中考成绩可以直接进市里最好的高中,父母不支持学听上去是退而求其次的国际班,从而直接去了普通高中,后来遭遇种种也没有精力再提出国。最后去日本难说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了实现愿望,高三时其实是有些心灰意冷的状态,这个项目给了一丝另类的希望,本身对日本没有过多的兴趣也没学过一点日语,只是因为出国+东京+早稻田就迅速做了决定,并不再上学。
另外还要提到一个当时很大的困惑,就是我渐渐不敢去探索我感兴趣的东西。虽然学习并不轻松,但现在反过来想当时其实还是保留着求知欲的,每天中午回家看好奇心日报,也是借助这个后来被要求整改最后消失的平台了解到什么是社会报道,在网易公开课,或者mook上面听讲座,对社会学、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甚至还去图书馆找来了福科、弗洛姆等有些晦涩难懂的书尝试阅读;作为文科生,看不进去必读的红楼梦,就去听大学教授讲解红楼梦的讲义等等。但是只是由于成绩不够优异,我渐渐不敢再做这些尝试,也没有人来肯定过这些事的意义,以至于到现在居然有些遗忘。)
起伏不断的大学时代
赴日一个学期后疫情暴发,长期在家上网课。在难以参加线下活动的情况下,在青年社区策划线上讲座和社群活动、远程参与市场咨询公司的实习,还加入创业团队,尝试开发一款亲子关系改善的手帐产品,不过团队因为资金问题未能持续。同时,沉迷于街头观察、摄影和收藏,并通过与语言搭档进行语言交换提升了日语能力。
背景:在疫情下很难通过课堂社交,在青年社群中结识了很多同龄人或是前辈,其中很多是有留学背景,并且想要寻找不同生活的可能性的人,于是组建了自己的观察兴趣社群和读书会,并参与策划了寻找教育可能性的圆桌论坛,探索职业兴趣的英雄之旅工作坊,以及被邀请加入开发一款亲子关系改善的手帐产品的创业团队。不过仅作为兴趣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缺乏足够的沉淀,但在那段时间内提供了归属感,虽然很多联系未能持续,但在社群中找到个别延续至今的友谊。
不过,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一定意义上拓宽了社交,但我的求知欲却在萎缩,一方面是高中最后那段完全自由的时光让我有些失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在大学里也没能捡回来;二是由于语言的限制,英语和日语的不熟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对于课内知识的吸收程度,再加上还是以好学生要求自己,反而只注重于如何应付考试本身,对用英语阅读的障碍实际上一直没有被克服。恋爱与活动带来的与人连接的快乐,与人的关系占满了我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但另一个意义上,我从一个不会玩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知道如何在城市里寻找美和乐趣的人,从学业回归到对生活的欣赏本身(虽然还是没学好收拾、做饭等生活技能)。
由于艰深的数学公式以及纯粹想取得好成绩的心理而非从生活出发的实际问题引导着我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经济学带来的乐趣,相对而言我的兴趣以及我在城市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课反而更接地气,因此我开始寻找其他的研究方向。 也曾因为曾经治愈过自己的创意内容,尝试报考艺术类研究生院,但未能如愿,因此重新审视自己,最终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和导师。
背景:因为疫情让线下授课的时间不到两年,所以没想过直接工作,当时又深陷和前男友分手的泥沼,以及房颤的疾病的困扰,即使鼓起勇气去参加各类创作工作坊,感受到的不是挑战的激动,做成超过自己本身能力的事情带来的成就感,而是浑身上下的紧张,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紧张,不好意思求助的紧张。虽然最终在指导下还是做出了关于城市散步观察的作品集,也在二战中通过了媒介设计的书类选考,但当面试官问我到底想做什么的时候,我却深深地犹豫了。自然最后没有拿到offer,救命稻草成为了本校的亚洲研究项目。实际上我拿着一个课上作业写的研究计划就不情愿地交上去,作为全场唯一一个穿着休闲毛衣就去面试的学生,但在面试官面前居然急中生智,对答如流,带着其实并不觉得想做的研究就考进了大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坐在床上却是慌张,我怎么可以面对一个没兴趣的老师,做一个我觉得不太想做也可实践性不高的研究。然后又重零开始,考虑导师和课题,花了大半个假期想出来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带着紧张和真诚,还没有开学就和希望寻求指导的导师发邮件表示希望转过去。第一周和新老师面谈,因为老师可以说中文,又再一次上演了临场爆发,当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就觉得稳了,终于因为有学上了而长舒一口气。
但没想到,其实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才是真正的低谷,我像是被关进了一个暗无天日的小黑屋,面临繁重的课程却是使不出的力气,明天长时间的睡觉,没有希望,也没有朋友。有一节课特别难,我每上完一次就要和我妈哭一场(虽然最后得了班了唯一的A+这都是后话),病情也不稳定,再加上心病,到24年初回到家精神已经在崩溃的边缘,尝试了心理咨询甚至是药物,结果药效过猛(谨慎使用精神类药物,即使是权威医院也一定要选择有口碑的医生),在梦游中度过了人生最诡异的几天。没有经过足够慎重的考虑还决然决定做心脏手术,然后又在做了手术只有两周之后一个人只身回到东京上学。手术之后却是更加混乱的心跳,我真的感到恐惧,慎重考虑身体情况没敢选太多课,但却要面临没有同学的孤独,又是一个个自我怀疑自己的价值和未来,还要忍受身体不受控制的异动。总之又是暗淡的日子。
风暴大概已经过去,但留下的伤痕还在,还常常会被再次掀开流血。去年过生日的时候去浅草寺抽签,难得抽到了一个很贴合自己经历的“吉”,说是今年春天会有转机,也成为了我的一种迷信的寄托。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虽然还是拖延,但研究获得了一些进展,在一节课上以一个粗糙的作品实现了举办展览的梦想,还在一家生活方式杂志实习,几经周折完成了一篇稿子,昨天刊登在杂志上。
目前,一边投入求职,一边需要开始重新推进搁置挺久的硕士论文。希望春天会带来好的消息,但说实话知道自己最差的时候是怎样,真不行就再睡上一天。在恋爱软件上找到了现在的外国男朋友,虽然远隔重洋,只是每天有个可以安放情绪的地方。虽然还是缺少足够的朋友,但是找了个钱汤边上的社群,交了会费不难找到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身体还是不太好,生病就找医生吃药。算不上好但应该也不比最差的时候要差。
只愿每天能再往前走几步,今天就到这里,晚安。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