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不易 - 口簧琴 #3完結」
前面兩期「不一樣的聲音 - 口簧琴 #1」、「真的是用吹的嗎? - 口簧琴 #2」,陸續提到傳遞訊息的媒介與吹奏的方式,想必大家心中多少會有一些疑問,不是已經沒什麼人會這項技藝了嗎?現在還有人會做口簧琴嗎?,答案是還有的,自從早期因錯誤的政策導致許多文化的流失一直到原住民意識的抬頭,使得原住民議題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也引起許多原住民運動人士及原住民青年投入文化傳承工作,有那麼一群人開始維護文化資產,進而傳承祖先的遺產(文化知識、土地關係、技藝...等等),那麼今天就帶著各位讀著們,前往找尋口簧琴身世背景吧...
所謂環境為何,就會因著環境衍生出相關的產物,而臺灣泰雅族所分布的山區多有桂竹、櫸木...等等,也因如此許多的用材都取之於環境所能取得的,而口簧琴就是取自桂竹,但不是什麼桂竹都能使用,而是要面陽(太陽能照射到)的桂竹,大概呈現褐色類似被烘烤過的顏色,那就是我們所要採集的目標,而採集也不能多採因為要保持永續經營的概念,況且祖訓也常告誡我們,雖取用都來自天然,但也要保護自然使得永續發展,要不會殃及後代,因資源都沒了,要下一代怎麼生存?由此可知先輩們早就知道永續經營的概念了,值得學習,然而並不是所有面陽的都可使用,還要檢查是否有蟲洞(不是宇宙蟲洞的蟲洞喔),如果有蟲洞就代表裡面已經有蛀蟲基本上已經不堪用了,如果在這一關卡不把關好就會直接影響到口簧琴本身品質及後續整個音色音調...
通過第一關卡之後,再來進入第二關卡,就是要整理桂竹,將多餘的枝條去除,取中間的主幹,如過要用的非常實在,也可以將多餘去除的竹枝條留起來,將它曬乾還可以做成竹掃把喔(人家一魚三吃,我們一竹多用),既不浪費也達到物盡其用....
去除好竹枝條之後,就要將它依照需要的口簧琴長度及寬度做好裁切,裁切好之後就要給它七七四十九天(漫長的時間)的時程烘乾或自然風乾,再做繁雜的加工,自行成了我們所看見的口簧琴,續上篇「真的是用吹的嗎? - 口簧琴 #2」也提到,除了單簧口簧琴之外,以現在既有的研究紀錄表示,最多可到六簧,而傳說可到八簧,現在可吹奏到五簧以上的泰雅族人也是屈指可數,代表文化的傳承還有偌大的進步空間...
今天「「取之不易 - 口簧琴 #3完結」」就分享到這邊,再次的謝謝各位讀者們的閱讀,希望能有讓你們對泰雅族有簡單的認識,這不是真完結,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期待我們下一次跟著小編尤幹從簡單認識泰雅族的文化之旅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