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谁是被清政府杀害的第一个职业记者
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史著作中,都把1903年被清政府杖毙的沈荩说成是“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人”,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身殉职的记者”。但近年来,国内严昌洪、彭平一等历史学者的研究表明,沈荩被清政府追捕后杀害,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深度参与唐才常等人自立军勤王行动,所谓他因“报道中俄密约丑闻遭清廷忌恨”之说,很大程度上,是章士钊等革命党人基于革命宣传需要而进行的“创造”,与历史事实有相当大的距离,现有史料没法证明沈荩先生有新闻记者身份,所谓报道中俄密约更无从谈起。
从宣传效应看,一个记者因言获罪被酷刑致死,会成倍地放大一个政权的司法的野蛮与残忍程度。清末的革命宣传家深谙宣传之术,为革命鼓动不择手段,这完全符合他们一贯的行为准则。而从后来历史发展看,正因为沈荩案后舆论哗然,为当时正在审理中的苏报案带来转机,租界当局找到了拒绝向清廷引渡章太炎与邹容的理由,尽管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保护革命党人而是维护所谓的“治外法权”。
其实,要说到满清杀害职业新闻记者的历史,其实比沈荩案早得多,算下来,1860年9月死在北京的《泰晤士报》记者托马斯·威廉·鲍尔比应该是中国领土上被杀的记者第一人。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被《泰晤士报》派到额尔金的率领的英国军队中做随军战地记者。派住战地随军记者,这是《泰晤士报》在世界新闻史上的一项创举, 1854年2月,34岁的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作为特派记者随皇家近卫军前往马尔他报道克里米亚战争,一系列报道让他声名远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战地记者。因此,1860年跟随英军在中国采访的托马斯·威廉·鲍尔比,也应该是全世界第一代战地记者。
1860年9月15日,托马斯·威廉·鲍尔比作为记者,跟随巴夏礼率领的英法代表团到达通州,1860年9月18日晨僧格林沁突袭俘获英法代表团,托马斯·威廉·鲍尔比成为被俘的39人中之一。这39人被俘后受尽凌虐,到后来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时,清政府仓皇间释放人质,但只有19人幸存,其他20人被折磨致死,而被害的20人中,《泰晤士报》记者托马斯·威廉·鲍尔比最为悲惨,他的肢体已经七零八落,有史料记载说“中国当地村民还将联军带到一个院子里,说《泰晤士报》记者 鲍尔比的尸体曾被扔在这里,被猪吃掉。”
须知,1860年代的《泰晤士报》在 小沃尔特的领导下,声誉鹊起, 其影响力在整个西方世界都不可小觑, 以至于报社的驻外记者常被很多国家视为“第二大使”。而在英国国内, 《泰晤士报》的发行量已达三万多份,超过了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某种程度上,具有左右英国政局的力量。此刻统率英军的额尔金知道《泰晤士报》的分量,当然也知道《泰晤士报》记者跟随他的军队采访时被惨杀可能引起的国内舆论反响,从额尔金留下来的日记中,历史学家看到他在多处表达了对鲍尔比遇害的痛心。
另外,鲍尔比随军一路走来,也与额尔金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友谊,鲍尔比的后人2015年1月23日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中也说:“鲍尔比与额尔金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他们中途在埃及停留并一同参观了金字塔。额尔金称鲍尔比‘十分友善’”。
额尔金后来下令纵火焚烧圆明园,当然是不可饶恕的罪恶,所谓为《泰晤士报》记者托马斯·威廉·鲍尔比报仇,也只是他为自己开脱责任找到借口。僧格林沁等身为朝廷要员,在国家危难之际,行事颟顸,胡作非为,授人以柄,足以祸国殃民。
作为记者,鲍尔比一路跟随英国侵略军,当然也做了很多宣扬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报道。但是,不管怎么说,托马斯·威廉·鲍尔比只是一名记者,而不是作战人员。如果他在战场采访中身亡,那是他作为战地记者必须面对的职业风险。他跟随着英法谈判代表团被扣押,直至被分尸残害,这也是令人发指的行为,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野蛮。
本文写作参阅以下文献:
裴广强《再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毁之因 ——基于宏观视角的考察》
严昌洪《1903 年“ 沈 荩案 ”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