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文明之眼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周朝黃老思想】第十三篇 道者萬物之注

文明之眼
·
·
偷換概念是儒者腐化人心的大毒招,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混淆真相,然後混水摸魚從中得利;或許大多數儒者並非真眼說瞎話刻意竄改道理,但曲解古代道理只為袒護不合理的禮制,也太不地道了。

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輿?故為天下貴。

道是萬物之魂,賢人護持,庸人利用;好話可互利,禮敬可互益,人雖不善,何必排斥?因此,國立天子、設置三卿,庸人則爭相獻璧馬,為何此禮流傳至今?不就是能趨利避害嗎?故而禮道為天下所貴。

此篇應該是周代儒者所著,正因為百家思想皆出自黃老,所以儒者只知其然的應用,由於此時儒家尚未興起,故稱儒學前輩為「儒者」;此文似是而非,前後邏輯也有很大的矛盾,但卻又相當務實,已初具「迂腐、貪腐、陳腐」的特質。

前半段應該是引用古代道理拼湊而成,「道者萬物之注也」與「道之物」相似,「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與「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相似,「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與「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相似。

因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前半段才胡亂拼湊,見識淺陋是儒者的「迂腐」;後半段是作者的真正作品:「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輿?」呈現儒者的世故與貪腐;「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 故為天下貴。」因循陋習展現了儒者的陳腐。

偷換概念是儒者腐化人心的大毒招,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混淆真相,然後混水摸魚從中得利;或許大多數儒者並非真眼說瞎話刻意竄改道理,但曲解古代道理只為袒護不合理的禮制,也太不地道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