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想起自己
還記得當時開始寫字,是因為碩士論文卡關。
那是2021年的事情,因為身心俱疲、萬念俱灰,我既無力前進,也不能放棄掙扎,於是很多事情卡在原地打轉,繼續看電影成為我呼吸的原因。
我念的是電影研究所,但我一直深感自己的天分匱乏,就連寫影評的天份也匱乏,但我的體內總有一股衝動正在呼喚,要我記下這些支離破碎的感受,至少要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於是,我在當時的另一個部落格平台──探路客──寫完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想,爾後來到馬特市提起另一支筆,寫下很多電影的心得。
不過,我也要誠實以告,在馬特市發布的文章裡,因為當時渴求被人關注,所以我嘗試日更2000字上下的影評,持續約一個月的時間,而當中不免包含一些更早之前,為了考研究所而寫的作品,所以有些文字的觀點相對青澀,比起感想更像是批評。但這也無妨,畢竟就是一條走過的路,是我成長的歷練。
寫著影評的同時,我也在馬特市發現獨有的生態圈,於是我的寫字成為食衣住行的一環,我經常趕在每晚睡前看完一部電影、寫完一篇心得,然後在早上醒來的時候按下發布,渴求有人看見我的耕耘。
我很幸運,真的有不少人看見我的耕耘,這些回復令我暖心,讓我在馬特市收穫前所未有的滿足,這是我很感謝的。
然而,寫字終究是一條對自己負責的路。
隨著碩士論文又繼續推進,生活上的瑣事越來越多,我從一個觀看者變成一個創作者,漸漸放下寫心得的筆。不過,生活就是會遇見一些你非寫不可的作品,總會有某些作品在看完之後,你會巴不得立刻打開電腦,敲下你的所思所想,於是馬特市成為我佛系經營的所在,卻也是我很珍惜的起點。
如今,偶爾回來寫寫字,還是能讓我想起2021年的熱情與悸動,那是一種咀嚼作品,然後口齒留芳,忍不住一吐為快的幸福之所在。
我知道,相比起更多專業影評人,我的觀點相對淺薄,底蘊也不足為深,而且有些我熱愛卻「厚重」的作品(例如安哲羅普洛斯的《塞瑟島之旅》),我甚至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不敢也不願提起任何一個字,定型它們在我心中的變化莫測。
所以當我看見Matters的夥伴Juan寄來《Matters Zine》邀請信的時候,我是既驚喜又感慨。一方面,我終於有機會對自己2021年來寫的字,負起最大的責任;另一方面,我想起自己曾經勤奮寫字,對未來的生活有很多徬徨迷惘,但如今那些都已經過去,我不再是寫作品心得的人,也不再是寫作品的人,我目前正在走上另一條沒想過的路,但也非常滿足。
參加《Matters Zine》的徵集活動,或許會是我來到馬特市之後,做過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畢竟回首生命的路程,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而這個過程若能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藉此來滋潤其他的人,甚至是未來的自己,那真的是三生有幸,不能再奢求更多了。
這次的選集,我主要挑選2021年之後,我真正在馬特市寫的「電影」心得作品,希望透過這樣的選擇,反映我在馬特市耕耘的一切,而我選的電影,也會相對關注2021年之後上映的電影,而且會盡可能地一年至少一部,透過電影心得文字的狀態,折射我當時候的生命樣貌。
雖然我知道,電影終究是一門很大眾也很小眾的藝術,就連我自己有時也距離它很遙遠,但若我的文字可以拉近一些人跟它們的距離,或是在未來的某一天,我能夠因為自己的文字,重新愛上某一部遺忘多年的電影,那都算是功德圓滿,不負寫字。
我很期待自己的選集有機會成為《Matters Zine》的一部分,畢竟這是我實踐自我價值的重要機會,也是我回顧自我成長的珍貴體驗。
很感謝馬特市曾經閱讀過我文章的每一個人,因為有讀者的存在,作者才不至於寂寞孤苦,而也因為馬特市的讀者,同樣是才華洋溢、熱情奔放的作者們,我們才有眾多形形色色的文章可以閱讀。
想起這些年來馬特市的熱鬧與紛擾,我想《Matters Zine》會是一個很棒的存在,期盼有機會跟每一位我欣賞過的作者,一起出現在這個意義重大的刊物上面。我會持續經營馬特市,直到自己油盡燈枯的那天。
(我希望參加「MattersZine創刊號」,這篇是「個人創作心路歷程」,我選的範疇為「我是這樣一個觀看者」,此文已選了兩個相關標籤,包括主題標籤「#我是這樣一個觀看者」、報名標籤「#MattersZine創刊號徵集」,並且在文章底部,貼上我的選集,以作報名活動之用。
在這個選集中,我已選好我的代表作,並排列好次序,整個選集總字數不多於1萬字,選集名為「離開電影院之後」。這篇<看完電影,想起自己>是創作心路歷程,也是「離開電影院之後」的第一篇。)
選集連接如下:https://matters.town/@neverever0616/collections/Q29sbGVjdGlvbjoxN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