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治療中的記憶問題
關於記憶在心理治療中的角色,其實相當複雜。我就兩點稍做說明。
1、心理治療的基本型態屬於談話治療,相當多的時間是在回溯過往事件對於個案影響,因此材料幾乎就是靠著個案的記憶。這些記憶基本上要能被「說出」或「描述」,比較容易在治療中處理,這是語言的力量。3歲之前因為語言的能力尚未建立的很好,比較無法形成可以被清楚述說的記憶;當個案可能的問題是發生在3歲之前時,治療上就容易面臨困境。這也是後來精神分析的理論不斷修正的重要原因。後期的精神分析比較不再完全依賴「語言的詮釋」,更看重治療中「關係」的角色。
2、另外心理治療中關於記憶的問題,常被質疑的是,記憶是否為真,或是個案記憶錯誤,甚至是「偽記憶」。一般人的觀念會覺得記憶的真假很重要,治療師沒有實際去求證,要如何判斷個案描述的真假?在實際的情況下治療師確實無法完全澄清個案所說的內容,但對於治療的影響卻沒有想像中來的大。一來願意花費大量時間會談,只為了在治療中欺騙治療師,這樣的情況實在不多見。二來,持續長時間的會談會有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彼此之間要能夠有相當的連貫性,刻意的編造大量由彼此關聯的資料並不容易。而即使個案所敘述的,真的是錯誤的記憶,這可能來自於個案錯誤的理解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但是只要它是個案主觀的記憶,就會在心理上真實的影響他。只要之後能持續的探索,就有可能會有所修正;這樣的修正不必然是回到所謂的真實,只要能克服個案心理上的困難就夠了,畢竟這是他自己的內在世界,治療中並不需要時時去懷疑個案敘述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