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后的归属感

Beatrice
·
·
IPFS
·
第五天那天,你離開了家,是怎樣的感受?人一直都在流動,你有離開過你的家,到別處生活嗎?有什麼難以忘懷的時刻,比如說第一次離家那天的場景。跟我們說說當中發生的故事吧。如果你沒有到他鄉長居的經驗,那有到過異地嗎。離開家後,是怎樣的感受?

我感受到的最强烈的离家时刻是在四月写下的即将去重庆的那个暑假。在那之前,不管是父母离婚、搬离唯一觉得是家的公寓,还是往后的留学、北漂我都不再有那般被抛弃放逐的感觉。

小时候那次被迫搬家我甚至觉得高兴,要去新的房子,可以养只小狗。我也完全记不起和爷爷奶奶的分离,似乎没有很痛苦,或者我选择性失忆了。

在重庆的第一年除了因为各种拧巴情绪和感情困扰,加上吃不习惯,瘦到了历史新低。而往后的几年,每次假期回家我都开始嫌弃外婆做的菜没味道,家里需要提前为我备好辣椒酱。大三更是比新低重了30斤。

第一次去美国时,爸爸送我去机场,那次告别是我印象里第一次和他拥抱。刚到波士顿时我也有失落,和同学感慨的城市建筑不如电影里的美国那般现代化无关。对我而言反而是美国人的疏离。我会在经过学校的地铁上主动找带有学校标记服饰书包的同学聊天,在逛街时主动和美国店员high five,他们似乎都觉得我很莫名其妙。我心里感慨美国人、或者具体说是波士顿人并不像美剧里那般热情外向。那时我并不了解美剧里所谓的热情带有多少功利、实用主义和个人自我意识过剩的虚假。

搬进学生公寓之前,我在Chestnut Hill的寄宿家庭住了一周,hosts是信奉天主教的白人老夫妻。我住在一个三人间的阁楼,当时只有我和另一个哥伦比亚的女生share一个房间。阁楼没有空调,我们只能忍受八月底波士顿一年仅有的几天高温,而且我们每天只有十五分钟时间用洗浴间。第一学期,我会回寄宿家庭找他们聊天,和他们去教堂,在感恩节送礼物,后来我发现他们把住宿的费用定的贵的离谱,似乎在压榨一无所知的留学生,自此我和他们断了联系。

我记得刚到寄宿家庭的前两天,我会哭着睡觉,可能因为我积极主动去和陌生人互动遭到冷眼,新学期又没有开始,新同学也没有到,只有我独自在那个陌生的城市不知所措。我并没有告诉在国内的家人朋友,那种孤独感也很快在开学周的各种迎新party里消失。

在波士顿的学习生活可能是我体验到的最充实的一段时间,我贪婪得吸取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那座城市也源源不断地给予。后来再去旅游,看到路牌上写着欢迎回家的字样,还会觉得温暖。我似乎完全忘记了刚到波士顿时,因为路人的冷漠而感到孤独的滋味,反而会感慨滋养过我的、让我拥有过归属感的波士顿,给了我家的感觉。

在那里的大部分时间我很少想家,甚至过了一个最快乐的春节,那几天活动满满:在同学家里包饺子,吃上最美味的手工牛肉饺子;买炸鸡看超级碗,和波士顿一起庆祝新英格兰夺冠;看奥斯卡直播,为朋友庆生,“逼迫”朋友出柜... 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信任、联结,城市精神和国家文化的庆典。

而在那之前的春节,是我最讨厌的节日之一,内心充满无意义感。因为父母离婚,我会先和外婆妈妈一起吃饭,再去爸爸家。有时候会跳过家里的晚饭,但是每次除夕夜离家,我都有一种背叛了妈妈的感觉。等我吃完第二场年夜饭回到家,他们已经准备睡觉了。小一点的时候,我还会缠着妈妈出门看烟花,她会用摩托车载着我在县城转悠,然后我会挤到她的房间看春晚,直到他们把我赶回我自己的房间。后来我对烟花和春晚都失去兴趣,除了走过场的年夜饭,毫无年味。爷爷奶奶走了之后的聚餐,更是让我体验到了扣地板程度的尴尬。

我看过最开心的烟花表演,是有一年美国国庆日,在查尔斯河边,坐在草坪和同学一起。我也一直想在夏天,去日本奔赴一场浪漫的烟花之旅。

可能和对的人在对的地方,就会有家的感觉。不需要回家,也不会感到离开过家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Beatric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