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厭世與賴活間恍恍惚惚:讀夏維恩《迷糊夢》
受傷時,把焦點從世界拉回自己的內心
這次要介紹一本詩集,是由夏維恩所寫的《迷糊夢》。
這本詩集,是我在前些日子,算是一個很低潮的狀態的時候所找到的書。那時候我去圖書館,想看能不能借到一本符合我當時心境的書。而這本《迷糊夢》便是在當時找到的。所以我相信只要你心情是很憂鬱的,或是在那種低潮狀態很久的人,多多少少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一些共鳴。
那這本書的作者是夏維恩,他1995年生,相當年輕。在作者簡介裡,他說寫著:
回憶是弱點,說的晚安是假的,擅長把傷口塞進心臟,把日記寫成遺書,活著死著。
這樣的自我介紹,不知情的人可能會覺得有些文藝腔、甚或中二。這樣說,可能有的人會覺「中二」是個很不的詞彙,彷彿在講一個人好不夠成熟、為賦新詞強說愁。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他人生中很低潮的時候。在低潮的那一刻,因為那時候我們把本來投向世界上的所有焦點全部收回來,聚集在自己的身上,聚集在自己的痛苦上。那在這個時候,由於我們專注的焦點都在自己的苦難上,所以這份憂鬱彷彿就放大了。這在外人看來,我們彷彿是把自己搞得很戲劇化,很中二。
但我覺得中二也沒關係,因為那就代表我們在這個低潮的時刻,很看重我們自己。
It’s ok to be afraid
我當時在圖書館翻閱這本書時,是因為〈厭世〉這首詩而感覺被打中:
〈厭世〉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爛 你需要快一點明白人生就是一場空 要裝作過得很好 你所擁有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多 認清現實 不要再努力 該說的話也會被人搶走 謊言只是將自己 變成對方想要的模樣 別認為誠實就能夠 遠離那些 流俗的腔調和臉龐 知道嗎 在這麼爛的世界裏面 需要堅持的是 離開這裡 而不是為了 好好活著
那時候讀了這首詩還蠻有共鳴的,且我相信這個共鳴可能應該很多人都會擁有的吧。
在我前一陣子很低潮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很負面的念頭,想要自殺的念頭、上吊的畫面那時一直在我腦袋中浮現。當時候我就去借了許多和自殺相關的書,想要了解這到底怎麼一回事。看了書中的資料後發現,原來有這種厭世的念頭的人非常非常的多,大部分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念頭,也許只是程度強弱的差別而已。
「你所擁有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多,認清現實,不要再努力。」
很多人在很低潮的時候都會想要很努力、很努力的活著,想要讓自己變好。但這種努力有時候會讓自己更受傷。也有的人則是在低潮的時候,會發現說原來自己其實並沒有能力,於是可能得思考是否該放棄理想。嚴重一點,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資格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自己不夠好。
這幾句詩句,便會讓人感受到努力生存的徒然。那是種對於活著感到很惘然、很白費力氣的心情。
而這首詩最打動我的,其實是最後這一段:
「知道嗎?在這麼爛的世界裡面,需要堅持的是離開這裡,而不是為了好好活著。」
那我相信很多低潮的人,他們可能都會自己創造很多活下去的理由:「我應該要好好活著!」、「要離開這個低潮!」、「這世界其實還是很好的。」或者是會有很多人這樣勸你:「你要加油啊!」、「你一定可以的!」
但這種話其實常常反而會讓厭世的人感覺更不舒服,或是覺得好像沒有被理解。
低潮的人聽到這樣的話,有時反而會覺得,這世界好像真的比我想像中還要爛,怎麼都沒人能理解呢?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說啊,「那你就死一死啊!」不是這個樣子,而是說在那個很低潮很低潮的狀態下,我們無須非得要讓自己好起來不可,當然也不是說要讓自己更沉溺,而是我們可以好好的專注的面對當時的身心狀態便好。你是低潮,你就是低潮的,不用去否認低潮的這件事情。這樣子。
悲傷,往往是慢慢成形的
〈慢慢〉 慢慢,沒有說 慢慢,清楚自己 慢慢,選擇不多 慢慢,沒有力氣將自己撿起來 滿滿,聽見一些聲音 慢慢,沒有原諒自己 慢慢,拿起小刀 慢慢是一個人 慢慢沒有活下來 慢慢死掉
看到那些在憂鬱狀態下的人,或者是看到很低潮很低潮的人,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會覺得你怎麼會想得那麼負面啊?會覺得一個人好好的,怎麼可能會突然變這個樣子?怎麼會整天嚷嚷的說想要死,或者是講一些很負面的話?
人真有可能會變成這個樣子?
在我低潮之前,我其實也有類似這樣的想法。例如說,我曾經聽過憂鬱症的人,或是很負面情緒籠罩的人,他們可能走在路上會突然沒有力氣,然後可能會突然不知道該往哪裡走,一副失去了行為能力的感覺。那時候看到這資訊,覺得也太奇怪了吧,覺得心理怎麼可能影響身理到這樣的程度?我當時的確有過這樣想法。
可是,當我真實面臨低潮的時候,就會發現這種狀態,其實就像這首詩所講的一樣,他是一個慢慢、慢慢、慢慢累進的一個過程。一開始可能只是很小的沮喪。然後再來,可能就慢慢的覺得,是不是自己是不是沒有能力?然後再來就會越來越嚴重,慢慢的覺得好像未來失去了希望。沒有希望以後,你可能就會慢慢萌生厭世的念頭,覺得活在這世界上要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當時就是在這種慢慢累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就被龐大巨大的這個負面情緒給籠罩。那時我走在路上時,就會覺得往前走好像也沒什麼意義,覺得前方目的地很無趣、無聊。但往回走又覺得,我都已經那麼類的走過來了,再往回走,好像白費力氣一樣。
搞到後來,我已不知道到底要往哪裡走,然後就覺得很無力。
真的是很無力,已經花了那麼多力氣在外面遊蕩晃蕩,卻一切都像枉然,也不知道將來要往哪裡走。我就呆在原地,對無能為力的自己感到恐慌。也是在那一刻我才驚覺到,我竟然也會有這樣的一刻,變成了書上講的那種無行為能力的人。
而這一切,都是慢慢累積而來的,他不像我們突然得了腸胃炎那種急症的樣子。心理的病,很多都是在慢慢的情緒堆累中形成的。
許多憂鬱症患者都曾說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突然低潮,不知道為什麼會很難過,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情緒一層一層累積起來,到最後你憂鬱的種子都已經不知道被被壓了幾層了,所以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變那麼的負面。
躲到夢中,或被夢侵蝕
〈鯨骨〉 我們說好下輩子 要變成怎麼樣的生物 才能不被其它的生物殺害 我們試著 跳出夢的邏輯 在清晨講述一個 成為鯨魚的願望 開始練習哭泣 只讓自己聽見 卻忘了現在 只能是人
許多人在低潮的時候,會有那種想要醉生夢死的心態,真的就是躺平、不想努力的狀態。
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在大低潮的期間,由於每天都被負情緒的高壓壟罩,所以導致我睡眠時,都覺得夢中的生活比現實幸福許多。因此,ˋ那段時間裡我都祈禱著能一夢不醒,完全不想起身面對現實。〈鯨骨〉這首詩就喚醒我過往這段經驗。
但有的時候,我會做那種讓我鎮日恍惚不已的惡夢。前幾年埋頭寫博士論文的時刻,在極度沒自信、又貧困窘迫的狀態下,我一直處於低潮的狀態。後來即便到了final的階段了,我還是夢到了提案沒過、又重新開始寫論文、重新準備提案口考的夢。
那真的是可怕的夢靨,醒來後會分不清楚夢境跟現實的差別,一直惶恐ˊ於自己是不是真的提案工作沒做好?是不是真的要重新再寫一篇論文?現在回想起那段時光,哇,那真的是很可怕的回憶。
所以「夢」這件事情,他對於低潮的人來講是一個很兩極的存在:他有時候會讓人會想要沉浸在裡面,藉以逃避現實,但有時候夢也會像溢出水瓶的水一樣,瓶子內是水,瓶子外也是,我們身體裡面是恐懼的情緒,身體方面也被ˋ溢出來的情緒給淹沒。
所以這個「夢」對一個在低潮的人來講,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我們始終在痛苦與盼望間,如夢一般的活著。
在厭世與賴活間惚恍
其實《迷糊夢》裡有很多類似的詩,有負面情緒的,或者是很憂鬱的人,都有可能在裡面得到一些共鳴。
不過,對於低潮的人,雖然他們可能會在這本書裡面找到共鳴,知道原來也有人是這樣子痛苦過來的,但是另外一面,也正因為尋得這珍貴的共感,就很容易停留在這共鳴之中,一直反覆擺盪震振動著相同的情緒。所以時候會看著這樣的書,我反而好像會沉溺在這情緒裡面,走不出來。
所以這個這本書,它其實也有兩面的這個特性。一方面我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脆弱的心情,但是也有可能就此沉浸在悲涼的情緒裡,覺得好像又陷入在那負面的情緒裡面,走不出來。
當然,可是我並不會因此覺得這樣的創作就是不好的。夏維恩有在這本詩集裡面,講述他為什麼書名要取做「迷糊夢」,因為迷糊他就是「能夠看見,卻無法具體描述且如同幻影」,就彷彿介於現實清醒與深睡永眠之間,是一個很模糊的狀態。
或許這就對應著,低靡的人就是就是處在這種很模糊的一個狀態,就是有時很痛苦,可是有時似乎又可以找到一些救贖,賴活著。這是個在兩極之間中擺盪,然後很難捉摸的一個狀態。其實我覺得所謂的「詩」,他有這樣的功能與特質,就是他能捕捉到這種很難以言喻、很難清楚界定的一個狀態。
另外一方面,我覺得文學創作,並沒有說非得要救贖他人這樣的使命。我覺得創作並不需要承擔這樣的任務,一個創作能把不一樣的聲音傳達出來,其實就已經算是很了不起了。
所以我覺得文章前的讀者,如果你也有找不到出路的心情,你不妨可以翻翻看這一本詩集,然後看是不是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你的心境也有在這本書裡面。也許你讀了此書後,會發現原來也有人走過這樣的路路途,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孤單。
就推薦給大家這本書,夏維恩的《迷糊夢》。
個人網站: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Noise Cash噪音:7hung、文藝創作與閱讀版
Liker Social:洪七
Google Podcast: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Youtube頻道: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